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正新自由主义就意识形态而言,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产生之初是作为经济理论出现的,然而资本主义国家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作为意识形态的优势。资本主义国家总是乐此不疲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已经发表整整160年了.对于<宣言>的生命力,应该说世人有口皆碑.世纪之交,也就是1999年底,马克思在BBC广播公司开展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千年思想家".英国老牌的资产阶级通讯社路透社在解释马克思为何能获此殊荣时承认,"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于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这段话既符合实际又耐人寻味:"<共产党宣言>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世界经济朝着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它文献都没有这个力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析了全球化问题,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扩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壮大等历史背景出发研究《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思想,形成了对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关于全球化思想的深刻见解。全球化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政治自信,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4.
1.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过程。还是一种有意识的、意识形态性质的“谋划”?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全球化的本质和定义。一些人认为,全球化是各国市场,各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一体化;另一些人则认为,全球化是那些企图使各个国家和个人屈从于市场力量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有意编造的“神话”。有人认为,全球化是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在发生的资本主义扩张达到顶峰的表现形式,由资本主义的民族国家阶段发展到了全球资本主义阶段。也有人认为,全球化的开始是以1991年的柏林墙的倒塌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5.
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才国 《探索》2007,1(4):128-132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刻也挣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所以,新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流动服务的,也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衍生物.其意识形态色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球主义的美名--资本单向度流动;全球治理理论--肢解主权国家;西方传媒的文化霸权--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新自由主义的真面目--野蛮资本主义的复辟.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方式,西方国家受益于工业化大生产,但也因此陷入了资源衰竭与环境破坏的两重危机之中.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不仅导致经济危机,还不断地破坏生产力.为此,资本主义不断地向全世界转嫁危机,更进一步地掠夺全世界的资源,资本主义制度用自己的生产方式绑架了全世界,任何民族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不得不走工业化大生产那种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过程,也是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过程.挽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生态危机的路径包括:以科学的理性弥补工业化大生产的缺陷;以先进生产力阻断资本主义的全球掠夺;以生态民主遏制生态危机产生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Z2):1-3
<正>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和他的共产主义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当今有关全球化思想的论述和著作大多是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出发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判断其精华和糟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理解全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第三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资本主义全球化则是西方新经济殖民主义向全球扩张的表现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运输和通讯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从而直接推动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和高新科技的广泛传播,使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第三世界国家所说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或西方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指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以实现全球少数人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虎 《理论研究》2012,(5):43-46,50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本质理论去客观、全面地认识与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新现象,特别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可以深化对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国际化,根本上是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最大化;世界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的过度社会化与自由化,根本上是为了金融资本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全球化形势与马克思写作<共产党宣言>时,无论在民族国家地位,还是在无产阶级构成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麦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的著作<帝国>以独特的视觉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危机进行了解读,被斯洛文尼亚政治哲学家齐泽克等西方"左派"学者称作是"一本旨在为21世纪重写<共产党宣言>的书",他们在书中提出了许多不同手<共产党宣言>的新论断、新观点.本文拟在比较分析这些论断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共产党宣言>的一些结论,对<帝国>的不足提出批评,并提出应对全球化形势的新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