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状语是句法结构里的一种修饰成分,也有称之为修饰语或附加成分的。①不同语法系统给状语所下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②“是动词形容词性词组中心语前面的附加成分”;③(二)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它前边的成分是状语”,④“状语是附加在谓语前面的,对谓语进行修饰或限制的成分。”⑤上述对状语所下的定义,一类是根据词与词的组合关系的角度,一类是根据状语与谓语的关系的角度。尽管所根据的角度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状语是一种处在谓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非谓语动词和虚拟语气一直是我国四级英语考试的语法重点。运用实例剖析和讲解非谓语动词的不定式和动名词经常出现的形式以及虚拟语气在条件状语从句中的使用技巧 ,将有助于全面提高应试考生的通过率。  相似文献   

3.
夏赛辉  张文忠 《求索》2010,(6):231-232,192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的历时发展。得出了统一的语法化发展路径,即从实词语法化为弱义务性情态动词,再语法化为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讨论了复音弱义务性情态动词和"合"未能语法化为或然性情态动词的原因。该语法化路径的类型学证据也证明弱义务性情态与或然性认识情态在概念上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吴守华 《思想战线》2002,28(5):127-132
汉语中的“动 (形、名 ) +‘介’ +名 (代 )”词序格式 ,简称为“V +P +N”。此层次可切分为“V +P N” ,P是“指向助词” ;“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在句中充当述语 ;N为补语。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非常复杂。目前语法界对动宾语义关系的分类,还存在着不少的分歧。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动宾语义关系的分类应该遵循目标驱动的原则。根据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以类推性标准,将宾语分为自由类推宾语和不可自由类推宾语。自由类推宾语可以建立规则,为计算机提供可执行的条件,不可自由类推宾语则可以放入词库。  相似文献   

6.
郝思瑾 《求索》2011,(11):228-230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刘黎 《求索》2010,(2):191-193
“弗”是先秦时一个常见的否定副词,它在甲骨文时期就已大量出现,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弗”字出现频率日益减少,中古时极少出现,晚唐五代以后基本就销声匿迹了。“弗”的消失与另一否定副词“不”有极大关联,本文就二者的主要语法功能即对各种谓语和各种词类的修饰上进行比较,发现“弗”最终消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语法功能的萎缩上。“弗”最初与“不”混用,后逐渐分离,分离的条件就是“弗”的主要语法功能日益单一化,但这一点同时也令它日益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8.
夏萌 《前沿》2012,(19):167-169
本文从英语名词化角度对英汉翻译中的名—动词类转换现象进行了分析.以Halliday语法隐喻理论为依据,分析英语名词化现象,阐述了名词化结构是动作的“隐喻式”体现,其内在机制是动作再现.通过分析描述名词化结构汉译过程中动作再现的不同情况,尝试总结名—动转换的规律,揭示出升级翻译会引发词类转换.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汉语方言轻声研究较多关注分类标准、分布特征及制约条件。文章以汨罗长乐方言为个案,对其轻声进行考察,长乐轻声既有汉语方言轻声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特点:属自主有调型轻声,分为中、高、低三类,分别与阴平、阴去、阳去同调;“去化”、“音节轻声化”特征较明显;声调、词性及词的结构对轻声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黔东苗语(以下简称“苗语”)的谓词,包括一般语言所称的动词、形容词、判断词和助动词。由于苗语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很多相同,我们把它们合称为谓词,下分四小类,即动词为第一类谓词;形容词为第二类谓词;判断词为第三类谓词;助动词为第四类谓词,简称为谓_1谓_2谓_3谓_4。本文试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养蒿苗语为依据,对苗语谓词作一番探讨,并和汉语比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语法中,关于副词应归在实词类、还是应归虚词类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笔者拣起这一问题,欲旧题新论,作些探讨和论述。关于副词归类的分歧关于副词归类问题,现代到当代语法界,有三种观点;一、副词属于虚词类。其理由是“实词能够充任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而且绝大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在对  相似文献   

12.
现场勘查笔录,是公安机关常用的司法文书之一,我们分析现场勘查笔录的语言时,发现带括弧的插入语在现场勘查笔录中运用相当广泛,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插入语在汉语语法里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句子成份,它可以适用于各种语体,在行文过程里插入语就象“插曲”一样随时随处根据表达需要都可插入运用。插入语虽说不比句子的主语、谓语那样重要,但若是插入语运用得当,却能收到主语、谓语所起不到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语气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这种情况就是词…  相似文献   

14.
"使动用法"是一个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法概念。从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说,动词右指施事宾语,不能左指施事主语;从句子谓项的语义角色来看,主语和宾语均为施事,主语为支配施事,宾语为被支配施事;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说,主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宾语在主语控制和支配下直接作用于谓语。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li32、(得)、ta33(过)、to11"(拿)、na:u33(住)"为例,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入手,考察侗语动词在共时层面的语法化历程.侗语动词语法化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句法位置的改变导致侗语动词由表示主要意义的实词演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二是语义特征的关联使得侗语动词能够由表示具体意义转移到表示抽象意义.  相似文献   

16.
"欲"在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愿望动词,在东汉时期语法化为将来时标记,魏晋南北朝、唐宋是其繁荣期,元明清时期使用频率降低,至现代汉语已不再用作将来时标记。将来时标记"欲"的产生不仅仅是词汇的更迭,而是有其内在的语义和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语法化理论是西方语言学界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语法化研究是近年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汉语的实词虚化、跨层结构的词汇化等,都涉及这一语法理论。语法化到底存在哪些机制,各家说法相差比较大。本文主要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学界公认的几种语法化机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语法学者学术研讨会(国际)1996年州月25日至28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与会特邀代表和正式代表70人,列席代表70人,其中外籍和从境外前来与会的胆人,会议共收到论文66篇。会议的主议题是汉语句法与汉语特点,这也是本次会议在内容上的主要特色。提交会议的大多数论文都围绕这一主题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探讨。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语言事实进行的深入发掘。有的重新分析了“AXX的”之类状态形容词的结构,有的讨论了动词重叠与动词带数量补语两类语法现象的异同,有的考察了偏正结构的句…  相似文献   

19.
夏丽莉 《前沿》2014,(23):212-213
本文论述了蒙古语中形容词在句子中作为句子成分时与汉语形容词的各种用法的异同,包括形容词在两种语言中做谓语、形容词"级"的变化、形容词的重叠、形容词被修饰、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做状语、形容词做补语、非谓形容词用法的异同。通过两种语言中形容词用法的平行比较,深化汉语学习者在语法上对汉语的形容词用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并且是世界上最发展的语言之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目前,汉语正在为我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学好汉语,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历史的原因,汉语的发展现在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地步。许多严重分歧的方言妨碍了不同地区的人们的交谈,造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许多不便。语言中的某些不统一和不合乎语法的现象不但存在在口头上,也存在在书面上。在书面语言中,甚至在出版物中,词汇上和语法上的混乱还相当严重。为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的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必须有效地消除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