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肖唐金 《求索》2014,(9):174-177
名词化是表达经验与概念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信息包装、认知图式等特点,其使用具有理据.民族文化汉译英拼音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名词化特征.拼音表达可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拼音表达可体现汉译英语篇的意识形态,有助于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但在使用时应注意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副名结构(程度副词+名词)作为目前汉语中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已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是有条件限制的。一般来说,那些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和具有性状义的名词比较容易进入该结构,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是词义之间的组合。副名结构以其简洁、生动、幽默、含蓄等独特的语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动态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是近些年很流行的表达方式,有许多学者从传统的语法角度作了研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非范畴化理论,结合名词的“概念的多重性”特点,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解析,可以发现“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产生的语言内在条件和外在特点,并进一步解析“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使用中的认知模式及其成因,能帮助人们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周树江 《求索》2008,(6):197-198
名动转类词指名词在句中被兼用或活用作动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现象。它以名词之形行动词之实,体现了语法功能的转换和概念语义的合成。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标记性使其在言语交际中展示出特定的语用效果。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效果是一种认知体验,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中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5.
名词性状化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词性状化是现代汉语中值得注意的一种言语现象。名词性状化作为的一种言语现象,尽管在古代汉语中也早已存在,但就其推动语言发展的作用来看,无疑也应该是新时期语言变异问题研究中值得大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排斥英语、由俄语向英语转换、持续稳定发展和进入大众英语几个阶段。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在变迁的过程中,存在着过于重视应试教育、政策目标迷失现象。其原因主要包括:人才录用方式的单一性、素质评价指标的单一性、英语教育目标的单一性等几个方面。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改革应从基础英语追求工具化、交流英语追求职业化、科技英语追求精英化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魏澜  卢植 《前沿》2013,(11):132-133
本文着重探究国内英语学习者中介语的语音特征,对儿化音现象进行了数据分析。国内某高校的15名男大学生和15名女大学生被随机挑选为研究对象并参与录制了他们朗读《狼来了》短文与接受简短采访的音频。笔者通过听觉与声学分析,认为被试对于非母音前儿化发音的总体趋势为非儿化。性别差异在研究中有所体现: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儿化发音较多。母语儿化音的迁移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的“动词+处所名词”结构,一直是句法结构研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类.这一结构契合词汇化的演变过程,促成其词汇化的机制主要有三个:高频的促动、动宾结构的仿用、构式化.由于该结构在词汇化过程中发展的不均衡性,造成了这类结构中的不同小类的语境依赖度各有不同.而该结构对语境依赖度的大小与结构的自足度、语用推理难度紧密相关:结构的自足度与语境依赖度成反比;语用推理难度与语境依赖度则成正比.  相似文献   

9.
张金 《青年论坛》2014,(6):137-140
“Adj +N”复合结构是一种很常见但又很难解释的语言现象.产生困难的原因在于在这类复合结构中,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非常复杂且变幻无常,很难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探究其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排列次序等问题,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参照点模式为理论框架,对“Adj +N”结构的认知机制进行了探讨.认知参照点模式也适应于阐释“N+N”结构和所有格结构等其它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从而使隐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从生存哲学的意义上讨论隐喻的结构,是一种新的致思路径.隐喻不仅限于语词层面的替换,同时也在句子、语篇和文本层面发挥作用.隐喻是在生活世界之中的隐喻,是对存在的生存实践把握,并具有对话性、事件性和揭蔽性的结构特征.隐喻展现的是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人在实践中把握当下存在并筹划未来的基本方式,隐喻凸显了人的社会生存实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萍 《理论月刊》2014,(4):89-91
新词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新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新词的形式构建和意义构建进行解构,研究表明,新词的产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其中隐喻、转喻、类比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机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产生出原型效应。认知语言学理论为英语新词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语义特征的角度探讨出"V掉"中"掉"的虚化意义有"消失义"、"完成义"、"状态实现义";"掉"的意义虚化经历了"本义—脱落义—消失义—动作完成或状态实现义"的演变历程;通过共时、历时语料比较分析推断"掉"大致通过语义隐喻、句法语义互动两种机制实现实词虚化。  相似文献   

13.
移民与“离散”:迁徙的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可 《思想战线》2012,38(1):14-20
移民与"离散"在近些年再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与讨论,这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有直接关系。移民现象早已有之,人类的历史可谓是迁徙的过程,但移民现象在民族国家出现之后有了不同的意涵。而"离散"则是一种认同政治现象,它是移民对故土的眷念和认同的表达。今天的"离散"则成为一种政治诉求的隐喻,运用该隐喻的现象说明,在认可多元族裔和文化贡献的社会条件下,少数族裔通过对移民历史境遇的追忆来参与所在国政治的行动,反映的绝不是对所居国的疏离感而是相反。所谓的"离散化"其实与真正意义上的"离散"没有多少关系,它也是一种隐喻,反映的是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某种吊诡关系。  相似文献   

14.
熊岭 《求索》2012,(2):220-221,201
现代语言哲学奠基人维特根斯坦认为,语句必须合乎逻辑语法而且其中的名字必须有指称,语句才会有意义。在概念结构中,名词侧重标示事物,动词侧重标示关系和过程。在名词性词语的指称功能中,"有定"、"无定"是其核心问题。本文认为思维范畴化的成果以类的形式储存在语言的词汇中,语言系统有一整套由类向例转化的步骤,包括具体化、量化和语境定位。量化后的名词短语实现了从类到例的实质性飞跃,而定位则进一步把名词短语的所指在语境中进行了安置。有定和无定是名词短语在由类到例转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指称功能。无定停留在经历了量化却没有定位的阶段,有定则更进一步,实现了在语境中的确切定位。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不少学者对"领有名词移位"这一现代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不尽相同的方案。生成语法学界的徐杰、韩景泉、温宾利、陈宗利和朱行帆都认为这一现象是表领有的名词短语是从句末更大的名词短语移到句首(即领有名词提升移位)造成的,但他们的处理方法又各不相同。本文以徐杰的首创分析为基点,将后来几家分析与之对比,发现徐杰的首创分析可谓是最全面的分析,迄今依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6.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也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本文从隐喻的认知研究入手,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及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论隐喻的本质及其双层意义构建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一个多元问题 ,语言、概念以及现实世界是它的三个维度。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 ,参照主要的隐喻解释理论 ,运用概念结构分析与语义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认为隐喻具有语言性与概念性的双重特征 ,并以此为前提提出隐喻双层意义构建机制假设模式 ,以揭示隐喻与语言 ,隐喻与思维以及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继虎 《求索》2012,(6):102-104
一个句法成分成词以后,原有的句法形式的组合即使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也未必就会消失。因此,我们不能以原有的句法形式的消失来作为判断词汇化完成的标志。即使一个语言形式作为短语和词两种形式并存,如果可以确定是词,我们就可以认为词汇化已经完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当这种认识通过概念隐喻投射到一个语言片段上,这时词汇化便发生了。词汇化的动因是概念隐喻,重新分析是其结果,范畴化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作为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目的与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将文化教学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而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层面探讨隐喻不仅是修辞的手段,也作为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