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基于2012年"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第六期第三次计划的调查数据,从交往人数、交往层次和频率、互助关系和岛外交往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台湾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较为稳定,家人和朋友的互助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最为明显,岛外交往较为密切;同时,基于此数据还从志愿服务和社团参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台湾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一代的政治参与意识极为薄弱,对社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度也显不足,志愿服务精神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郑怡文  白云晖 《前沿》2013,(16):165-166
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人类持续增长的网络社交需求,是推动网络社交方式不断丰富和社交工具不断更新的动力和基础。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微信无处不在,上班路上、等车途中、临睡之前等,随时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手机在玩微信。本文结合生态学与传播学的知识,从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态位等几个角度,分析微信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过程,探索微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互联网的发展,正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自觉不自觉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数字化生存"。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先进的通信工具、实用的信息总汇和活跃的社交平台,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遍览天下大事,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查询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分享观点、轻松淘宝、在线神聊,可以便捷地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4.
使用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常态生活方式,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微社交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这种社交模式不同于早期的网络互动,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交往,逐渐形成了以封闭圈子和开放交往的虚拟空间交往模式。同时,微信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消极一面。因此,应为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交新媒体提供借鉴,并为相关方面的管理和引导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5.
黄亮  冯泽明 《长白学刊》2008,(6):145-146
当前的网络社会已不仅局限于因特网,由于信息网络向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面渗透,一切即使没有使用过因特网的人员也都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直接或间接享受网络社会的文明成果,适应网络社会的运行节奏。网络的发展在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提供给社会成员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方式的同时,还赋予其道德行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及道德交往、关系、结构等道德实体许多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提升当代青少年道德能力,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急需实现由教育者强制性道德教育向青少年自主性道德学习的转型。现代社会,虚拟网络情境正在成为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第二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道德信息,培养青少年对道德信息内容的真伪判断能力、锻炼青少年对道德信息评价的辩证思维方法、引导青少年树立文明健康的网络娱乐生活方式,已成为促进青少年道德学习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安全威胁也随之凸显。脸书"泄密门"等事件已显现出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交平台风险的新向度,加强网络社交平台风险治理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国家网络社交平台治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机构设置及其治理实践,发现各国均注重网络社交平台的监管立法,并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网络社交平台监管,同时也引导网络社交平台自治、鼓励多主体共同监管。目前,我国网络社交平台的法律监管体系有待完善,多主体治理机制尚不成熟,存在较大的网络社交平台风险问题。可能的应对策略包括:进一步完善网络社交平台监管法律体系,推进技术手段的深入运用,加强政府引导,鼓励多主体参与,注重培养网络社交平台自治和用户自律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谢宜辰  李建华 《求索》2007,(10):67-69
道德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当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的物质手段发生了变化,同时带来的将是道德关系的变化。与电子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了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网络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与传统道德比较,网络道德的一个突出特点或发展趋势,在于从道德他律到道德自律的明显变化。网络社会的到来,道德他律面临困境,传统社会中那种他律管理方式在网络社会中往往作用不大,网络在检验着人们道德意识的强弱和道德水平的高低,网络需要人们由他律道德上升为自律道德。  相似文献   

9.
黄英 《前沿》2012,(6):197-198
风险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因而风险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临。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诸多困境。只有在风险社会的新视野下,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反思,才能对其所遇到的种种困境做出合理的说明,寻求到摆脱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老旧社区是社会风险的多发场域和风险治理的薄弱环节。日趋多发的社会风险和日渐凸显的脆弱性特征构成了老旧社区“高风险—低韧性”的失衡情景,加强韧性建设已成为提高老旧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基于风险视角,从组织韧性、物理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等维度来分析城市老旧社区的韧性建设情况,发现其面临着基层治理主体松散、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缓慢以及社区修复机制欠缺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健全党建引领治理模式、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以及增强社区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全面着手,进一步推进城市老旧社区韧性建设,促进其风险治理能力的系统提升。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网络通信的跨越式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呈现自我、满足需要的新交往形态。网络社交在满足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的认知局限、弱化了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消解了大学生的交往理性。其中,社交欲望和个性需求的虚假满足、交往关系和主体形象的网络依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需要牵制,是大学生网络社交危机的泛起成因。为此,加强规约和监管、强化引领和驱动,以及激发自我觉醒和调适,可助推大学生群体在网络和现实交往中实现“虚实和谐”,建构“全面发展”的自我。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青少年网络及由网络引发的各种社会、道德、教育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网络空间中存在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研究,促进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为我国政府、社区和各级学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青少年网络及由网络引发的各种社会、道德、教育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网络空间中存在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进行研究,促进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为我国政府、社区和各级学校开展网络伦理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网络行为的主群体之一,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与者和接受者。实现大学生网络文化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文化,构筑社会主义网络文化阵地;大力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现实交际,防止网络虚拟交往的负效应;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孟威 《人民论坛》2024,(7):90-93
当前,在熟人、半熟人社交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主导方式之后,Momo所代表的匿名社交又引发潮流。Momo热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应用复归,而是用户对于网络匿名功能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再认识,区别于前期阶段的匿名应用,可将这一潮流命名为“再度匿名”。再度匿名是网络用户寻回自我的一种自主性选择,体现了遵从个性、对抗算法控制、反对隐私入侵、摆脱被动交往关系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吴庆文 《群众》2008,(10):88-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电话、广播、电视之后人类社会又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日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思维方式。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识别能力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容易被误导,从而引发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而兴起的新型文化,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在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与保障政治参与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网络文化为政治行为主体的有效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方法,这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助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危害国家安全网络虚假信息以其编造主体的政治性、传播方式的宣传性、目标受众的明确性和影响效果的持续性特征,近年来已成为“假新闻”“计算宣传”和“认知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意识形态、网络信息、社会秩序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形成了现实安全风险。治理危害国家安全网络虚假信息,建议从治理观念、信息内容、计算宣传、认知塑造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以最大限度抵御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特征及其系统化解决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现代网络技术在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网络伦理道德方面。网络空间由于其虚拟性而使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具有极大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助长了网络社会的不道德行为。我们可以从法律、技术、教育、网络管理和道德自律等方面来建立有效的解决途径,遏制网络社会中的不道德行为,以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