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给青年审美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反省自身,明确方向,确立对策,是青年审美文化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 青年审美文化建设对当今时代当今社会的不适应及迫切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以下三个方面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以社会群体间的代际界限为观照点时,青年群体间的文化共性和特质表现得十分鲜明。正是这种群体间的共性,使我们得以从宏观上对新生代人作出整体性评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地域文化圈、文化氛围为实在生活环境的各类青年群体之间,不存在着同样鲜明的文化特性。正是这种群体间的特性,构成青年文化丰富的内涵和表象,也凸现出同代际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落差。如果说青年群体间的共性与我们“求同”的思维方式相吻合,那么在这里,我则以“求异”的逻辑思路对青年群体间的特性加以测察,以使我们的视线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3.
商业发展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服饰,流行发式,流行音乐都源于青年,既而被推及全社会。青年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排头兵。青年文化被推至大众文化的先锋,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特质的因素,但商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且作用越来越大,以致改变了青年文化的内涵,弱化了它的反叛性。 一、青年文化内涵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而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国青年文化的发生、形成和发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青年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在历史的轨迹中探求青年文化的意义。十年来,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在论及青年文化其它方面的特性时,偶尔提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没有提供严格的论证,不能给人以信服的答案。归纳起来,青年研究学界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五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年文化具有普遍性、开拓性、渗透性和幼稚性四个方面的特点。其普遍性特点的一个表现就在于:任何民族,任何时代,凡有青年存在的地方都有青年文化。这也就是说,有了青年,就有了青年文化。“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选辑《诗经》中许多诗都是青年文化的组成部分,还有若干雕塑、装饰器、刺绣等也都是青年文化……”。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其论据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撇开青年文化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认识,那就是青年文化“使得青年开始脱离校园的,或者  相似文献   

5.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崇高信仰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娱乐至上”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迅猛传播,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强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以丑为美,以庸俗、媚俗、低俗作为审美价值导向,对主流审美价值观形成冲击与挑战,是不折不扣的审丑思潮。由于青年群体的审美能力尚未成熟,泛娱乐主义思潮可能引发青年审美认知力、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缺失的多重隐忧,最终导致青年审美世界的虚无。对此,要完善青年审美教育体系,培育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青年审美价值共识;强化娱乐空间监管,主动应对青年审美风险。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在青年中出现了一股“美学热”,尤其是提倡“五讲四美”以来,青年们以谈美为荣。于是不少的青年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适应青年爱美的心理特征,主张开展美育。但是要进行美育,首先得研究被教育者的现有审美水平,审美观念,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惜目前对青年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很缺乏,几乎是一片空白,达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当然,人的审美现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  相似文献   

7.
人的审美心理是在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同人的生理基础、心理活动特征和社会生活实践是密切相关的。由于青年是人生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一个阶段,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和社会实践同儿童和成年有较大的不同,因而使青年的审美心理具有其独特的特征。本文试对青年的审美心理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青年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是一种先锋文化的象征。但是,1992年的中国青年热点中少有青年先锋文化的特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深思的现象。我愿意在此客观地描述92年中国青年的热点现象,并期望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以期引起人们对于中国青年文化和青年热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13)
审美是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审美文化兴起于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不仅涉及美学理论系统内部问题,也与当代人所面临的现实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呈现大众化、感性化、消费性和多元性特点,审美与日常生活也会是更加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是青年独特价值评判、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法的概括。它深深影响着青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加上商业营销炒作,如今青年文化着力于物质消费。过度物质消费淡化了青年文化核心理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如何看待消费主义传播对青年文化的异化,须分析深层次原因,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引导机制,增强青年文化自觉、自信意识,明确文化立场,提高文化厚度,凸显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1.
1 研究青年生活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青年问题,如青年为什么总是不断变换自己的活动范围,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取决于什么,青年的生活场所与成老年的有何区别,青年是在哪一个地平线上起步的,青年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什么地方等等,都有待于对青年生活圈的分析。一、前青年生活圈 2 前青年生活圈是青年生活的起点,青年是在前青年生活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为了弄清青年生活圈,必须首先分析前青年生活圈的发展,乃至有必要追溯到人之初的  相似文献   

12.
去年秋末以来,《渴望》电视连续剧播出,在中国城市文化圈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形成1989年北京风波以来最大的舆论热点。几个月了,许多人仍然津津乐道。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就在中老年市民众口一词夸奖《渴望》及其人物宋大成、刘慧芳等、文艺界和新闻界称赞这是中国媒介文化的一项成功壮举的同时,青年中却大量出现异议。这些异议分三类:一类是极为反感,认为  相似文献   

13.
暂且不论流行音乐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如何,就其本质而言,流行音乐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外化,它的文化象征意义使它既是两方青年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又同时促动和再创造着西方青年文化。因此,可以将流行音乐表述为:流行音乐是由青年作为创造和参与主体的、利用现在电子乐器和人声合成的、表现青年文化观念的、节奏和旋律多变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芳 《青年研究》2002,(12):15-20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嘻哈运动文化。在嘻哈运动文化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 ;对于嘻哈运动的文化定性 ,认为它是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 ;对于Hip -Hop运动的文化归因 ,将之归结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 ;认为Hip -Hop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有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5.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而村镇文化景观是民问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经济发展、认识不足等诸多因素村镇文化景观中珍贵的文化空间和与之相关的文化圈的保护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从研究保护村镇文化景观、文化空间以及文化圈三个方面入手为村镇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以为发生在本世纪60年代末期的中国红卫兵运动,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运动,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特殊的青年文化类型,我们称之为:红卫兵文化。红卫兵文化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这就是说红卫兵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同样也存在于世界的其它地方:不仅发生在过去,也将发生在未来,当然红卫兵文化不可能永远存在,正象其它文化不可能永远存在一样。但就目前来说,我们还没有十足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青年社会学(国内也称青年学)在国际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而在我们这个有三亿七千万青年人口的国家,青年社会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研究历史却不到国际青年社会学历程的十分之一,至今只有第一个五年的记录。这既标明了我国青年在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也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变迁。青年社会学在中国的地位和命运,与我国青年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青年文化的形成,已有不少论者作过多方面的阐述,笔者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青年文化的发生,青年文化形成的条件、青年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互有联系但更是互相区别的。本文专此提出与各位同仁一起商讨。一青年文化的产生必须追溯到青年群体的出现。青年群体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人类近代文明的产物。从整个世界的范围看,青年作为群体引起社会关注,青年问题构成社会问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青年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新发展阶段青年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展开过程。当今社会的文化总体上属于"待淀文化",青年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年文化的沉淀过程,镶嵌在青年的社交之中。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年群体朋辈之间的社交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的青年文化建设,在建设主体上要充分利用和重视青年。在内容上要特别注意摆正"既淀文化"与"待淀文化"之间的关系,给青年人群以时间和空间;在形式上要注意把握好平辈社交这个主线,强调平等的社交、线上线下相配合。引导青年进行文化反思、形成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