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是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多维内涵的重要视角,也是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理论前提。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环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依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最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郭奇清  朱斌 《学理论》2010,(10):8-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特点相结合,要坚持立足中国国情,要注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养分。  相似文献   

3.
孔月婷 《学理论》2009,(19):15-16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这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必然需要,同时还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普遍化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在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可资借鉴。当前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将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紧抓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三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厘清这些逻辑关联,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有惊人的契合之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逻辑必然;建设生态文明是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现实使命.因此,要充分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先进理念,着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特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进行,着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特色;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着力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德麟 《理论视野》2009,(12):43-45,4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建设学习型政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又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就文本视域而言,《新民主主义论》有着独特的逻辑进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社会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呈现出从"社会性质"到"革命性质"的叙述模式;另一方面,又在"世界革命"视域中审视"中国革命",凸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背景和时代特征;同时,还在无产阶级的双重使命的解读中,成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革命论"与"社会论"的内涵,表征出中国的社会变革中"革命"与"建设"的有机统一。《新民主主义论》文本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探索,其逻辑进路不仅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篇章,而且也铸就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已注意到,"中国特色"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且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的基本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以"中国特色"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原则,就是要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四个方面全面把握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实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汇──略谈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民族特色鲁子平邓小平指导思想是中国实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汇,闪烁着当代中国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七彩。一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中国实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汇闪烁着当代中国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和实现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肖丽华  贺志明 《学理论》2009,(27):16-17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概括历史经验,可以清晰看到,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文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前提;总结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制;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国特色,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机制是由理论前提、现实基础和实现主体这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要素构成.其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中国国情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主体.三者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实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跃迁,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出发点、着力点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和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交互作用的历史过程。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需要科学把握三个关系:第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作为理论指南,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和基础;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第三,有着几千年社会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和纽带,是承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多从政治层面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相对忽视了从文化层面的审视,导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政治与文化层面的不协调,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开展.以文化自觉为契合点,介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诉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误区是指人们在认识上长期形成的还没意识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错误思想和观念,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涉及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初步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若干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历史成果,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对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对中国现实国情和革命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回应时代关切、解决时代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建立并完善自身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成熟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周杰 《理论视野》2005,(6):29-32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出发点和关键。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才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