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访台散记     
不久之前,应台湾“中国文艺协会” 的邀请,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家访问团访问了台湾。访问团成员共10人,来自作家协会、大学、文学刊社,此行任务为文化交流。 访问团在台湾与台湾文学界举行了研讨会,探讨社会变迁和文学发展的关系,六湾作家陈映真等20余人和我们全团成员参加。我在发言中讲了两点,一是在世界的急剧变动中,文学应更加关注人生意义的追问,一是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地域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文学的繁荣。访问团还与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师生座谈,参观了《联合报》副刊,参观了《文讯》杂志社(由中国国民党主办)…  相似文献   

2.
吴孟樵 《台声》2011,(5):86-86
本刊《作家专栏》中的作者之一吴孟樵,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影评人。4月初,吴孟樵在台湾出版了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猪八妹》。据悉,“猪八妹”系列的前一本《猪八妹的青春日记》在台湾广受欢迎。  相似文献   

3.
古远清 《台声》2001,(4):31-33
撰写《台湾文学史》,在台湾被称为“一项何等迷人却又何等危险的任务”(杨宗翰《文学史的未来 /未来的文学史?》,台北,《文讯》 2001年 1月号)。这里讲的“迷人”,是因为至今还未出现过一本严格意义的《台湾文学史》,要是有谁写出来了,就可落得一顶“开创者、奠基者”的桂冠。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台湾文学史》编写中,充满了“统、独”之争。但有人眼看大陆学者撰写了一部部厚厚的《台湾文学史》及其分类史传进岛内,便大喊“狼来了”,于是下决心自己写一本所谓“雄性”的“台湾文学史”,这样便有了以“台湾意识”重新建…  相似文献   

4.
北平的记忆     
钟铁民 《台声》2011,(10):50-53
8月22日,被喻为农民生活记录者的台湾知名客籍作家钟铁民因心脏衰竭于高雄美浓家中病逝,享年70岁。作为已故作家钟理和的长子,本身也是作家的钟铁民,著有《石罅中的小花》、《烟田》、《三伯公的传奇》、《雨后》、《约克夏的黄昏》等小说与散文。本刊特刊登钟铁民生前撰写的《北平的记忆》,以及与其有过数次交往的大陆台胞何标、叶芳怀念丈章,以纪念这位在沈阳出生、幼年成长在北京的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5.
1998年10月29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中心10楼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共50余名评论家、文学史家、作家,济济一堂,对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作品,拉开了为期3天的热烈研讨的序幕。黄春明,1939年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罗东镇。1956年,他的处女作《清道夫的孩子》以春铃的笔名在《幼师通讯》上发表;继1962年3月20日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上发表小说《‘城仔’落车》后,他的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60年代中期,又发表了诸如《小巴哈》、《北街门》、《玩火》、《两万年的历史》、《把瓶子升L去》……等众多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他是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之一,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林清玄,17岁开始发表作品,30岁,囊括当时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25年的创作生涯中,林清玄出版作品逾百部,他的散文多次被选人中小学华语课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创下台湾150版的热卖记录。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汉语网络文学旗手”、“全球华文地区E世代天王级作家”的台湾青年作家“痞子蔡”,现任台湾康宁大学休闲资源暨绿色产业学系助理教授,2007年发表的网络小说新作《暖暖》赐一面世,即被呼为“再创高峰的精彩出击”。在台湾岛内尤其是校园再次刮起“媲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的爱情旋风”,引起巨大轰动,受到热烈追捧。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1)
正看到台湾《文讯》第376期(2017-2月号)的下期专题预告,得知编辑部准备以《秋水》为专题,"为读者揭开秋水记忆的面纱"。作为《秋水》在大陆的诗友群中的一员,我25年前就"入伙"《秋水》家族。我长期隔岸关注《秋水》,与《秋水》、与涂静怡大姐,以及秋水同仁曾经有过亲密的交往,这些美好的记忆都牢牢地刻印在头脑中。于是,就有了借这个机会梳理一番的  相似文献   

9.
曹辩泷 《台声》2002,(3):38-38
在2001年底进行的“江苏籍台湾作家访乡采风活动”中,有一对惹人注目的夫妻作家,这就是台湾著名报道文学作家夏祖丽女士和她的丈夫、小说家张至璋先生。夏祖丽女士的父母也是台湾著名作家,并且都在北京长大,夏祖丽得知父母青少年时期的历史对他们影响很大,近年来多次到祖国大陆采访,专程追踪父母青少年时期的足迹。母亲林海音是小说《城南旧事》的作者,前年10月,夏祖丽在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出版了《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这次到祖国大陆来,夏祖丽开始采写父亲的传记。无论林海音本人还是她的《城南旧事》,都在海内…  相似文献   

10.
吴孟樵 《台声》2010,(9):47-48
8月20日,《唐山大地震》在台湾地区上映,仅一周时间,票房就已突破了1200万元(新台币)。该票房成绩不仅荣登台湾华语片票房的榜首.而且影片通过生动地刻画出灾难的冷与人间的暖,深深地感动了广大的台湾观众……身为台湾作家、影评人、该文的作者吴孟樵.即有幸随台湾作家团河北采风行在《唐山大地震》的发生地唐山.在影片地震中那个百货大楼的边上新华剧院,先前观看了这部震撼人心的2010年华语巨片。  相似文献   

11.
郝誉翔是台湾文坛近年来颇受瞩目的女性作家新秀,她的短篇小说《洗》获台湾第十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第一名(载《联合文学》1996年11月号)。自80年代以来,以表现女性视角、女性意识、女性角色和女性体验的女性主义文学潮流一直是台湾文坛的一道壮丽的景观。总的来说,80年代的女性作家主要关注的是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等问题,探索女性的性爱、情欲、成长、责任,追求在两性交往中女性的平等地位,如李昂的《杀夫》、《爱情试验》、朱秀娟的《女强人》和袁琼琼的《自己的天空》等都具有代表性。进入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作家尹云曼先生今年一月三十日在台湾《新生报》上发表题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章,北京《人民日报》于二月二十六日摘要转载.本刊现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刘舒凌 《台声》2002,(10):34-36
2002年8月31日至9月1日,海峡两岸历史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时下知名的历史、文学界人士,如写作《曾国藩》的唐浩明、《星星草》的作者凌力、编撰《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台湾学者龚鹏程、台湾作家林佩芬和朴月等,都参与了这次研讨会。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作家学者相互间有过多次交流,但是这么多朋友济济一堂,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却是难得,特别是台湾同仁的加盟,更使得话题和视野拓宽了不少。两岸的历史文学现状关于两岸的历史文学,来自湖北大学的副教授蔚蓝女士指出,自1949年两岸分隔以来,…  相似文献   

14.
《台湾文艺》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李敏勇等九位先生提出关于“台湾作家定位”问题的一组文章,读后颇有感触。台湾文界为什么会提出作家定位问题呢?掩卷深思,想来不外下列几点原因。其一,1971年台湾当局被驱逐出联合国,它波及到台湾文界。之后,台湾作家在国  相似文献   

15.
陈岑 《今日广西》2013,(6):26-27
台北曾经没有8路公共汽车.法国作家左拉的作品因为作者姓“左”而不可在台湾出版,连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也因为暗合毛泽东的词句(毛泽东诗词中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之句),而被迫在台湾改成了《大漠英雄传》……  相似文献   

16.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主办的第九届《海峡情》征文和首届《四海华文笔汇》,3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征文评选揭晓暨颁奖大会。来自台湾、香港、法国、泰国、马来西亚、加拿大与来自云南、广东、甘肃、湖北、北京、天津、厦门的获奖作者,以及北京各界人士200多人出席大会。第九届《海峡情》征文和首届《四海华文笔汇》评选结果,新加坡艺术家陈瑞献的《陈瑞献文书画多元作品辑》、香港作家彦火的《竹风·竹笑与血性》、台湾富川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义富的《钱与人生价值》、全国台联会长张克辉的《豆腐的情谊》、台湾…  相似文献   

17.
罗兰:“我有话要说”陆备“我不是在做作家,我写文章是因为我有话要说。”在南京的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台湾著名作家罗兰女士这样对笔者吐露心声。在台湾众多的作家中,以散文能在大陆引起如此大反响的,可以说无出罗兰之右者。五辑《罗兰小语》以它的平实亲切,...  相似文献   

18.
在监狱中阅读、创作、出书,这对于绝大多数的受刑人来说,不啻新奇和梦想,甚至从来都不曾想过。然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却有这样一位青年作家,为众多身陷囹圄的受刑人打开了生命的故事盒,让他们在文学的天地之间获得了心灵的解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出口。这就是被昵称为文坛“神奇魔法师”的欧银钏。欧银钏出生于台湾澎湖,大学毕业后,曾任台湾《皇冠》杂志编辑,现为台湾《民生报》记者。1996年曾应邀来南京参加第八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作为作家,欧银钏以散文、小说创作为主,她下笔有情,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读者一起倘…  相似文献   

19.
南方朔台湾作家、诗人、评论家、新闻工作者。《亚洲周刊》主笔《,中国时报》《、明报》专栏作家。1999年入选台湾《天下》杂志评选的"50年来影响台湾的200位人物"台湾民众用选票表达了对民进党"执政"8年的不满,但"马"上就会好起来么?在南方朔看来,国民党或许有长期执政的可能,但想要退回此前的威权体制,绝无可能。台湾地区完成了二次政党轮替。此前,台湾民  相似文献   

20.
韦良秀 《人民公安》2011,(13):62-63
漫漫人生路。看到的全是陌生的脸,女儿只有在心底里找一个最安全的地方,把父亲安放在里面。六年前,台湾80后作家刘梓洁以一篇短短4000字的《父后七日》,惊艳评审,一举夺下台湾“林荣三文学奖”散文首奖。六年后,《父后七日》成集,让我们更加立体而深刻地感受作者那段特殊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