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镜头一:某银行,两个窗口前人挨着人在排队。其中一个窗口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在办理业务,洋人发现紧跟其后有一女孩,距离很近,即轻推了女孩一下,说了一句:“站一米之外。”那位女孩当即红着眼睛就走了。女孩走后,一位戴眼镜的先生又紧随洋人其后。“老外”于是又说:“站一米之外。”戴眼镜的先生让开了一些,并说:“我们中国人是讲道德的。”洋人立即回答说:“但你们最不讲规矩了。”“老外”的举动和言语值得我们深思。“一米线”在各家银行都有,表示着对人的尊重,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为什么许多人在不自觉中会不留神地越过“一米线”?镜头二…  相似文献   

2.
生命的奇迹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电话从北边打到南边。“凯西,我父亲病了。”她说的是英语。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挂这个电话。她是一位中国女子。“你是陆梅?”凯西是位美国女子。凯西的丈夫与陆梅的父亲在旧金山时是同事。放下电话,凯西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另一位美国医生。几小时后,那位医生驱车赶来。他送来了一批特殊的  相似文献   

3.
何佩珠老人是我同学兼同事的母亲,退休后去了美国,与在那里定居的儿女住在一起了。2001年秋天,她与女儿回国小住,我们聊起中美文化的差别,她说,10年前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首先遇到的麻烦事竟是她的姓。 办护照时对于姓名的拼写有严格规定,不能乱改。她姓“何”,汉语拼音为“he”,美国人很奇怪,“he”,是这位夫人吗?有一次她让孙女去医院挂号,医生对需要看病的grandmother是“he“也很疑惑,对“he”的性别难以理解,孙女解释不清楚.只好肯定地告诉医生:我的grandmother,就是“he”。  相似文献   

4.
矜持的悲剧     
安洁的母亲找到我,要我尽早找她好好谈谈。 “发生什么事情了?”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和安洁是初中时的同学,将近二十年的交往,她有什么事情都会直接找我,为什么这一次她的母亲跑来找我呢? 她的母亲神色凄然,叹了口气说:”夫妻不和,刘毅要和安洁离婚?”听她一说。我的嘴张得大大的,半天没合上。  相似文献   

5.
幽默天地     
一个母亲担心她28岁的女儿找不到丈夫,便帮女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说:“兹有年轻貌美,且极有风趣的女继承人,征与玩世不恭、喜好遨游之男士通信结友。” 广告登出数日后,母亲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说:“我不能告诉你。”母亲大怒,说:“我帮你出主意,你竟然不对我说情况。”“好吧,”女儿幽声说:“只有一封信,是爸爸的应征信。”  相似文献   

6.
星期六下午,波阳县城春风发廊的饶晓燕,早早关上店门,收工回家。 吃过晚饭,她独自关门在房中一阵打扮,母亲看到女儿淡妆浓抹,略显惊异,不由地问: “你还出去?” “老邻居刘仁元给我介绍朋友。”她不好意思地回答。 “不能明天去吗?”母亲很不放心,想阻止她。 “白天说好的,我不好失信的。”  相似文献   

7.
幽默天地     
不诚实 “我妻子对我不诚实。”一个愤怒的丈夫在酒吧里对好朋友说。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昨天一夜未归,当我问她去了哪里时她说是和自己的妹妹在一起。” 那位丈夫喝了一口酒之后继续说“事实上,她妹妹昨天夜里一直和我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还有几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送母亲什么好呢?这几年,诸如衣服、鲜花、保健品什么的,我都已经一一送过了,可每次母亲不是嫌贵就是嫌不实惠,总是不合母亲的心意。其实,这之前我曾征求过母亲的意见,问她到底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母亲却没好气地对我说:"我不愁吃不愁穿的,什么礼物也不稀罕,只希望你能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行了。"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我知道是因为她还在生我的气。  相似文献   

9.
朱子强关上手机,拎起桌子上的背包,正要出去,突然看到一位大妈眼神直勾勾地望着他。朱子强轻声问:“大妈,您找谁?”宁母激动地说:“请问,你就是那位写有关宁小玲文章的记者吗?”“是我,您请坐,找我有什么事吗?”朱子强拉给她一把椅子。宁母没有坐:“孩子,你们当记者的是不是只管把文章写得越邪乎越抓人?不知道缺德文章也可以杀人啊?!”朱子强有点窘:“大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宁母的脸色在变:“谁告诉你我的女儿携款潜逃了?”“这是企业提供的消息啊,同时也从公安部门得到了证实。不过,您老注意到了吗?我在文章里写的只是‘怀疑’……”朱子强底气有点不足。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在一次研究、讨论话剧剧本《屈原》时,周恩来总理根据自己阅读过的新剧本及有关资料,详尽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历史剧创作的几个原则问题作了深刻阐述。他讲完话后,笑着问身边的一位同志:“你的意见?”那位同志不加考虑地回答:“没有意见,同意您说的。”周恩来总理听后很不高兴,严肃地对他说:“一个共产党员,怎么可以没有意见呢?遇到问题,你不思  相似文献   

11.
写封家书     
母亲托人来信说她很想我,天天等着我的信,信中问我:“怎么不给家里写信啦?是不是因为没有收到回信?妈妈不会写字你是知道的……”看信后,我心头不禁猛然一颤。是啊,又有半年多没给家里写信了,母亲怎能不挂念?我不能苛求母亲像当年父亲那样定期给我写信,而我心底深处却不能体谅母亲,以致母亲竟恳求那份本应属于她的亲情安慰。蓦地泪眼恍惚中,我似乎看到母亲瘦弱的身影定格在村头大树下,夕阳西坠,余辉弥漫,笼罩了那棵大树和母亲…… 还记得那年远离家乡到外地上高中,涉世未深、人生地疏,异常  相似文献   

12.
白旭  安蓓 《人权》2004,(4):28-29
她曾经是一个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可是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看到陌生男人的时候,她会恐惧地躲到妈妈身后。 医生诊断的结果是,12岁的小虹患上了抑郁症。 “我女儿什么时候才能好啊?”董女士忧虑地说。因为担心外界的压力,她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盼年的母亲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我把手机给她看,日期一致。母亲又说:没准儿你这个日期是跟着家里的钟调的吧?  相似文献   

14.
一、认错了人 呆呆母亲好不容易走后门为呆呆在商店找了个售货的工作。一天,妈妈问呆呆:“这布面有多宽?”呆呆连头也不抬说:“你没长眼睛还是没长手?不会自己看自己量!”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能这样与妈妈讲话!”呆呆说;“妈,真  相似文献   

15.
孙刚 《中国保安》2001,(3):46-47
最近,读了篇题为《批评是甜的》文章。文中说,一个小女孩把她的小狗“贝贝”带进了一家商场。当她上到二楼时,突然看到墙上“严禁携带小狗入内”的警示牌,便赶紧乖乖地站好,一边紧搂着“贝贝”,一边看着迎面走来的保安,等待着想象中的“狂风暴雨”。不料保安不但没有拉下脸子,反而笑眯眯地看了看她:“啊 !多么可爱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轻轻地回答:“它叫贝贝。”那位叔叔俯身摸了摸小狗的头,再次笑笑说:“亲爱的贝贝你怎么糊涂了 ?我们这里是不准小狗带小孩进来的,但你既然来了也就不为难你了,请离开时记住,千万别…  相似文献   

16.
感受母亲     
人有多早懂事,就有多早感受母亲。 我最早对母亲的感受大概也就只有五六岁吧,那时候我常常问姥姥:“我妈妈是不是后妈呀?” 记忆中的母亲很少有笑脸,说话声音不大,语调也很平和,但是却有威严,凡是母亲说过的话,我们孩子是一定要照办的,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和哥哥都以为,大人和孩子的关系就是这样,张三李四家也一定是这样。突然有一天,我们家来了一对母女,是我母亲的远房表弟媳妇,她女儿和我差不多年纪,但是她不仅不听她妈妈的话,而且每天都粘在她妈妈身上,她母亲不是拉着她就是背着她。我和哥哥都傻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任公安部长罗瑞卿同志有一次去火车站接人,随行人员跟检票员说了声,便领着他进了站。在回来的路上,罗突然问道:“进站买站台票了吗?”“没时间啦!”随行的同志解释道。“那么,出站时为什么不补票?”罗又问。“这……”随员答不上来了。等把客人送到住处之后,罗瑞卿对那位随行人员说:  相似文献   

18.
奶奶以70岁高龄,又重见天日——城里来的医生为她除去白内障眼疾,带来了光明。 当拆开眼睛上的绷带,奶奶睁开眼睛,看见为她治疗的医生时,口呼救苦救难的菩萨,就要给医生磕头,是医生拦住了她。奶奶喃喃地说:“我的心早死了,以为要瞎眼去见阎王爷,没想到我还有重见天日的时候,我的心又活了。”然后响亮地打几个“哈哈”,丢掉拐棍,也不  相似文献   

19.
故事发生在1993年,那天从香港海关到大陆来的人很多,而一位衣着朴素、手提一个瓶子的老人却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一位女士问到:“先生,您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呀?”“半斤香油。”老人淡淡地说。千里迢迢来到大陆,竟带着半斤香油。另一位女士忍不住问道:“您这是为什么呢?”老人脸上浮出凄楚的神色,缓缓地说:“这是我母亲要我买的。44年前的一个中午,母亲正在做饭,却发现家中没有了香油。母亲拿出一些零钱,让我到不远处的一家卖油铺去打半斤香油。临走时,她还说:‘孩子,你跑快一点,娘马上就把饭做好了,别耽误吃饭。’”这时,泪从老人的眼角…  相似文献   

20.
2岁的谢忠钦不知道世界很多彩,不知道妈妈很美。终于,在2001年12月6日,眼前一亮,他看见不少人站在面前。一个熟悉的声音说:“叫妈妈。”他边叫边扑向叫了多少次,却还是第一次看见的妈妈。母亲只会激动地说:“谢谢上海医生,谢谢残联,谢谢党和人民政府。”这是她发自内心深处的心声,也是12月4日开展白内障复明行动以来,思茅地区100多名复明者发自肺腑的心声。60多岁的王有显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乡班利村人,12月5日,当他发现“瞎”了几年的眼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