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快速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从事生活和商业等的时间越来越多。同时,许多个人隐私权却暴露在阳光下了,本文将对垃圾电子邮件与个人网络隐私权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于宁圆 《法制与经济》2008,(4):21-22,24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探讨也愈加广泛和深入。文章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运用所学之理论,在借鉴国外网络隐私权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时网络隐私权,ISP(网络服务提供者)及其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情况进行阐述。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提交的个人数据的接受者,首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数据负起保护义务。除此以外还应负有合法获取、告知、合理利用、安全保障等义务。  相似文献   

3.
陈淑文 《法制与社会》2013,(36):194-195
在网络普及的高校校园,学生们到底有哪些隐私权利,作为校方,在行使管理权的同时,应如何保护学生的隐私权?本文从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隐私权保护的各种情形出发,分析我国法律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隐私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网络隐私权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蓝蓝 《河北法学》2006,24(3):87-92
网络隐私权是网络环境下基于个人数据保护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围绕网络隐私权制度产生的问题众多,包括概念的界定、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突出的根源、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意义与基本原则、各国和地区网络隐私权制度的趋同等,在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相关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隐私权保护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义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探讨也愈加广泛和深入。文章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角度,运用所学之理论,在借鉴国外网络隐私权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网络隐私权,ISP(网络服务提供者)及其侵犯网络隐私权的情况进行阐述。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提交的个人数据的接受者,首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对这些数据负起保护义务。除此以外还应负有合法获取、告知、合理利用、安全保障等义务。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文明、民主的国家中,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拥有防止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和利用、私人秘密被不当或者恶意的披露、私人领域被人非法侵入的权利。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时代在带给人们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麻烦,其中对于人们隐私权的侵犯事件也不断出现,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于在网络环境下对于自己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本文就将分析一下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7.
浅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伟 《法制与社会》2011,(20):209-210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也使得人们的隐私变得更加透明,让现实空间里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延伸至网络空间。因网络具有互动性,网络隐私权一旦被侵害代价极大,所产生的后果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侵害。针对当前网络隐私被侵犯之现状,本文从网络隐私权保护出发,分析了网络隐私权的内涵与侵权行为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陈雄 《法制与社会》2011,(29):30-32
计算机与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隐私权的内涵。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侧重于保护个人掌控自己的私人信息的权利。但是,我们在强调保护此种权利的同时,也要防止权利的滥用。这就需要通过确立具体的判断标准,以便达到合理保护权利的目的。日本在网上隐私权保护方面是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是如何建立有效的网上隐私权保护制度,其中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自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日益明显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自媒体的日益膨胀在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帮助的同时,也时刻威胁着个人的权利。目前,搜索引擎特别是"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已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法律植根于现实的土壤,自媒体时代,我们要借鉴目前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个人数据信息等隐私权的保护模式,完善我国隐私权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上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由此引发了在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本文从公民隐私权的内容、隐私权在网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丁雷 《法制与社会》2011,(18):176-177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像一张大网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如果保护好互联网中的个人隐私既是一项技术性的挑战,也是立法需要填补的空白,网络隐私权应运而生。我们在享受着网络的快捷方便的同时如何预防、规范和救济数字化网络信息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侵权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本文拟将从国内现实存在的情况深入探讨网络隐私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目前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面对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权面临屡遭侵害之现状,其立法完善和保护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秘密侦查之法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秋红 《中外法学》2007,(2):141-160
<正>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对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在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权的领域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干扰和侵犯可能来自于国家或者个人,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因此可分为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两个方面。中国目前主要依靠民法来保护隐私权,公法领域的隐私权保护明显不足。宪法和刑事诉讼法均未对  相似文献   

14.
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伊珊  崔析宗 《法学杂志》2007,28(4):155-157
网络隐私权是在网络时代传统隐私权的一种延伸,由于隐私对民事主体日常生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隐私同样也应当受到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隐私权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网络隐私权的内容、保护现状和进行立法保护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张河顺 《法制与经济》2008,(22):18-19,2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网络隐私权是网络环境中产生的新问题,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当前我国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网络上人肉搜索事件频频发生,人肉搜索作为新类型的搜索方式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社会效应,由此引发了在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的问题。本文从人肉搜索,公民的隐私权及其在网络中的新发展以及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公民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改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由此带来的法律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它对人们私人生活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已经开始受到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系统研究尚属缺如。本文从隐私权保护的角度考察信息技术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并对个人数据的法律保护以及对网络法律管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对策。一、一组基本概念:从隐私权保护的角度考察(一)数据与数据库数据一般人将数据理解为数值,即“进行各种统计、计算、科学研究或技术设计等所依据的数值。””而在计算机科学或信息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8.
吴灿 《法制与社会》2013,(19):19-2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产生了一些网络侵权行为和网络犯罪活动,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实名制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网络实名制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侵权等的确认,但由于网络技术自身的原因以及相关信息数据管理者的个人道德等问题会导致该种信息的泄露等,从而造成对于实名制网民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隐私权入手,在分析网络实名制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民法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来,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交易,成了人们的重要的活动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数据的搜集、处理和传输变得十分简单,所有工作都可以瞬息完成。网络的发展和电子商务这样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的广泛普及,正是网络数据自由流通的优势体现。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当人们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时,人们的隐私权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下的隐私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20.
王斌 《法制与经济》2010,(13):72-73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工具,在为人们提供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网络中权利的保护带来了挑战,各种网络侵权案件频繁发生,比如非法干涉、监视私人网上活动,截取他人电子邮件、QQ信息,窃取他人QQ账号,企业对员工的个人电子邮件进行监控,黑客或网络服务提供商截获和篡改网民个人的电子邮件,利用电子监控系统监视他人在网上的言行等,这些都是网络环境下对他人隐私权的侵害。但是对于这种新生事物,立法相对滞后,其法律规定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网络侵权责任归责原则问题也在国内并未形成一致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