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3 毫秒
1.
李需把整理就绪的散文诗集《拐个弯是村庄》发至我的邮箱,同时给了我一个任务:写序。我乐意遵命。我的理解,序即读后感,必须先读作品。当我把集子通读一遍后,第一个印象:这是有根的作品!不仅仅有根,而且根须深深地扎在大河北岸的黄土地里。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所推崇和介绍的俄罗斯作家中,阿尔志跋绥夫是令人瞩目的名字。自1920年10月到1921年4月,他在半年内从德文转译了阿氏的三篇小说(短篇《幸福》、《医生》及中篇《工人绥惠略夫》),作了三篇介绍阿氏思想和作品的译后记。1926年9月又译出杂文《巴什庚之死》。此外,他还在十多篇文章和书信中论及阿氏及其作品。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颓废派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俄国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3.
<正> 我的女友是个清新雅致之人,有次同逛书店,一起买下了《杨绛散丈》一书。女友极爱收在集子里的那篇《收脚印》,那是杨绛步入文坛时的初始之作。一篇文章若是留有太鲜明的时代烙印,日久之后被人读起来免不了会有霉味。而杨绛朴实无华的行文运笔,字里行间跳跃着的灵动思绪,使人毫无防备地就被她鳞鳞闪现的智慧所打动。集子里我最爱的是《隐身衣》。《隐  相似文献   

4.
在八十七岁的我国著名诗人和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家里,我看到了他的两本集子。一本是一九八一年五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美学论文选集《美学散步》;另一本是台湾出版,由他在台湾的妹妹辗转寄来的,书名是《美学的散步》。这后一本书是作为台湾洪範书店的文学叢书之一出版的幸馑嫉氖?它的出版年月是一九八一年八月,同大隆出版《美学散步》几乎同时。更有意思的是,两本书所选的文章有一半是相同的。这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  相似文献   

5.
好一株野葡萄─徐振武和他的文集《野葡萄》钟本康徐振武顽强拼搏十来年的创作,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野葡萄》。这本集子所收入的,是他的诗、散文诗、散文和小说。此外,他还发表过大量的纪实文学、报告文学等。徐振武可说是个文学的多面手,也是个多产作家。倘若我...  相似文献   

6.
正《沧海月明》是征辉先生出版的第五本散文集,和以往的集子相比,我在里面读到更多的是"我手写我心"的澹定从容。在技法上他不再刻意地追求叙述方式的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在内容上他更注重对生命和众生的思考,对自我内心的提炼与完善。他不再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以一颗真诚的心,以自我的人生体验为模本,写出了蛰伏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生命感慨与况味。正如俞平伯所言:"文章之妙出诸天然,现于人心。及心心相应,其流传遂远。"  相似文献   

7.
一《小雅·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其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们所赞赏,推为千古名句。然而,两千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竟是颇不相同的。总的看来,可归为两大派:一派以《诗序》为代表,认为是“遣戍役”之作,是诗人为了欢送战士出征而创作的乐歌。朱熹在《诗集传》里赞同这种观点并加以诠释。另一派以清康熙年间的姚际恒为代表,他在《诗经通论》里认定是“戍役还归”之诗,是戍卒自己创作的。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支持姚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姚展雄 《传承》2008,(13):39-41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今流传的是唐代及其后的摹临本,真迹何在迄今还是个谜,而在1965年郭沫若著文引发的《兰亭序》真伪之辩,由于毛泽东的关注和干预,更是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9.
《同舟共进》2000年第5期上李翰先生的《劝告蓝英年先生》一文,批评他的《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指出书中所收37篇文章,有33篇与前在汉语词典出版社所出之《寻梦者说》重复。这《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是我们两人为花城出版社策划编辑的“思想者文库“中的一种,我们有责任对有关情况作一点说明。这“文库“的编辑方法,我们在致作者的约稿信中说了:“基本上从已发表的作品中选录,最好是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者。不论是否已编入文集,均可选录。“可见“不避重复“正是“文库“的编辑方针之一。这意思我们还把它写入“编者的话“印在每册卷首,读者打开书,在接触到正文之前就可以看到,就知道必定会有重复的了。不但蓝先生这本,“文库“中其它几本,也都有同作者其它集子重复的清况,只是重复的没有这样多这样集中罢了。说到编辑思想,我们还有一层没有写明的想法,就是希望“文库“中的每一本,都是这一位作者的代表作,都是他自己最得意的文章,这样,就更难避免重复了。具体到蓝先生的这本书,当初我们向他约稿,请他为“文库“编一本的时候,他正是想到了重复的问题,有所犹豫。我们是拿“代表作的自选集“这个理由来说服他,他才接受约稿的。这事如果要批评,应...  相似文献   

10.
胡彦斐 《今日浙江》2010,(20):58-59
"这里都是讲唱者们的真情实感,有形有色的心响,听着这些土地上传来的歌声,我觉得仿佛是一阵刚从田野中吹来的风。"1999年,张长工在他的第一本民间文艺作品专集《田野的风》自跋中满怀激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来临前夕 ,在东海之滨的上海读到六卷《张文勋文集》 ,十分高兴。文勋是我的老友 ,他的大著都承蒙赐寄 ,我也都一一拜读过。这次出版的《张文勋文集》 ,起初我以为和某些文集一样 ,只是把已经出版的集子编集起来重新出版。但粗翻一下 ,我发现这个想法不完全对了 ,收入了文勋的许多论著 ,但不仅文字上有修改 ,而且内容也有许多增补。例如第一卷第一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 ,增补了几篇后来发表的相关内容的论文 ;第二卷《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增写了第五、第六两章。第六卷《凤樵诗词》增补了不少新作。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还未曾出…  相似文献   

12.
刊有明弘治甲寅(1494年)庸愚子“序”、嘉靖壬午(1522年)修髯子“引”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三国演义》最早的刻本。据庸愚子“序”中所言,在嘉靖本之前,《三国演义》的流传仅仅是“士君子之好事者,争棚誊录,以便观览”。而嘉靖本一俟问世,各种各样的刊刻本便随后充滥于朝野。据郑振铎先生所考,仅明刊本就不下二、三十种之多(见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萧老遗稿的过程中,一篇《“祖国之恋”放歌》是他写好后未曾示人的原作。看着那最普通、粗糙并有些泛黄的七页白纸上熟悉的笔迹,和铿锵作响的真情诗句,一股热流,在我的胸中涌动。  说到萧军,凡年纪稍长些的人,不知道他“大名”的大概不多。在中国的“文坛”,他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他是鲁迅先生的学生,鲁迅器重他,光给他写的信就有五十几封;还亲自为他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作“序”,适时地将这部“于‘心的征服’有碍”的小说介绍到国际;鲁迅先生以《三月的租界》为题的一篇檄文,痛斥了“狄克”之流对这部作品的…  相似文献   

14.
《丁芒张志侠自由曲集》的两位作者,南京丁芒是著名的老诗人,诗理论家,来过贵州,我与他曾有一面之雅;毕节张志侠见过两次,曾受友人之嘱为他的散文集写过序,此书就是承他寄赠的。"自由曲"是丁先生提倡的一种诗体。简  相似文献   

15.
黄一龙第三本集子在粤出版,名《阅世美文》。开卷竟发现是美文系列之一部,这系列中,有贾平凹的《禅思美文》,沙叶新的《谐趣美文》,张中行的《世道美文》,柯灵的《诗心美文》,董桥的《书房美文》等,真是多角度聚焦于美了。一龙在其序言中认为自己的文章,确属阅世之说三道四,未必美,耽心有冒美之嫌。这就涉及杂文有无美质的判断矣。美文这个概念,历来很芜乱很模糊,中国传统的观点,侧重于文章词藻之美,讲雕饰语言之华丽与奇诡,使艺术蜕化为修辞雕虫之技了,故有唐宋之韩、柳、欧、苏等大家来启文风之衰,使文章复归心艺,不陷于手艺,这是文学史早有定论,至今也不失意义之举。五四以来,提倡美文的是周作人,他引进英国散文大家蓝姆之絮语式文体,也包括更早的法国散文家蒙田的自由风格,在本  相似文献   

16.
正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时期大文学家。他勤苦好学,举进士后历官知谏院、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熙宁元年(1068),欧阳修知青州,实行"宽简不扰民"政策,使地方一度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后人将他与范仲淹、富弼并称"三贤"而祀之。他政务之暇醉心金石,所到之处,随时考察研究,著有《集古录跋尾》十卷(时间不久,跋尾漫散,其手迹仅剩四则)。该书是考述先秦至五代金石文字遗  相似文献   

17.
《没有结束的逗点》即将出版,戎章榕同志要我为之作序。之前,我已为近百本书作过序,章榕同志是一起工作过的熟人,又对写作十分执著,因此我没有理由推托而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18.
田晓杏同志在即将退休之际,精选其公开发表过的部分文章结集出版并诚邀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允诺。也许有人问我她为什么请我作序,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乃这个集子中全部文章原稿的唯一第一读者吧。看到这个集子,我仿佛看到一个跋涉者顽强行进的足迹,一个耕耘者辛勤劳作的身影。同时,一个成语典故闪现在我的脑海——大器晚成。实话实说,田晓杏同志学历不高,从文较晚,十二年前我也难以置信十二年后的今天她居然能出版这么一本洋洋二三十万字、分量不轻的文集。  相似文献   

19.
当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广州青年问题调研文选》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由于青年工作者所特有的情感,我会由衷地感到欣喜。尽管它甚至还称不上一本书,而仅仅是一册小小的集子,我仍然相信,同行们会和我一样,掂量出它真实的份量。我们感谢它的编者,对所有早已熟悉或依然陌生的作者,以及没  相似文献   

20.
<正>当初之所以选汪曾祺的集子,是因为中学课本里选用了他的《胡同文化》《葡萄月令》《金岳霖先生》等几篇文章,出于偏爱,细细跟学生讲过,之后就有几个学生写了几篇关于苏州风物的随笔,质朴而饶有趣味,颇有汪氏风格,令我大为欣慰。汪老先生是个会说故事的人,他的作品中尽是小桥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别致的景象,极少有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面。他写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