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管仲是出生于安徽颍上,而在齐国政坛大展身手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戊戍变法的主要发动者之一的梁启超,对管仲评价很高,说他是“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巨子也”。他的功绩与贡献,集中体现在“实能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生面”。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管仲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变时期的改革、进步路线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
管仲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修旧法 ,择其善者而业用之”(《国语·齐语》)。这里的“旧法” ,指旧礼法制度 ,既包括礼 ,也包括法。“业” ,即改造创新的意思。这是管仲在齐国进行内政改革的指导思想。管仲的法律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西周时期 ,经过周公制礼 ,使礼上升为国法 ,成为奴隶社会两种法律规范形式之一 ,起着法的作用。姜尚建齐治齐 ,坚持“以礼治国”的思想传统。管仲任齐相之后 ,继承了这一传统 ,非常重视礼在治国中的作用。他在《管子·牧民》篇中说 :“国有四维 :一维绝则倾 ,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  相似文献   

3.
在春秋时代的齐国,齐桓公和管仲设置了一种专门掌握老年国民健康状况的官员,名日“掌病”。首都地区和各大城镇都有设置。 名为“掌病”的官员每日里要走街串巷,上至公侯将相家,下至贩夫走卒家,都要上门去唠叨,每人负责一个街区,每天的功课就是问:“老人家,您今天饭吃得香吗?睡觉咋样?  相似文献   

4.
孙秀斌 《政府法制》2014,(25):47-47
近来读史,齐桓公的死因让人大跌眼镜,这位春秋时期最富国齐国的国君,患病后无人过问,竟然被活活饿死。究其原因,拒纳劝谏,用人失察,铸成大错,殃及自身。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最得力的助手丞相管仲病重,齐桓公到他病榻前探望并询问国家未来之事。管仲说:“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人不能委以重任。”这三个人是齐桓公身边的宠臣。齐桓公对他们的忠心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5.
管仲,安徽颍上人,活动在春秋早期的齐国舞台上。在他相齐的四十年中,凭着自己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睿智卓识和政治远见,创造性地提出"以人为本","以法治国","化固从新"的执政理念。管仲是我国首位最牛的宰相,而且是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第一子,是法家的先驱。管仲毕业的成就和贡献,集中体现在《管子》这部巨著中。这是一部内涵丰富、论述精深的百科全书,也是最早提出并阐  相似文献   

6.
诸葛文 《政府法制》2012,(30):18-18
众所周知,今天的娟妓是一个被世人所不齿的行业。涉身其中的女子,不仅会遭到街坊邻居的唾弃,而且还会受到国家法律的严厉打击。然而,与现代不同,古代的娟妓尽管地位卑贱,但是不会受到阂家法律的惩罚,甚至在某一个特别的时期,娟妓不仅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而且连宰相也成为她们的保护神,这就是战国时期的齐国,这个保护娟妓的宰相便是管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7.
管子(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初年齐国政治家。当今学术界有人称他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先驱、管仲学派的创始人。”《管子》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首次提出了“以法治国”思想,并对立法、执法和守法进行了系统阐述。本文仅对《管子》的立法思想进行梳理,并对立法思想进行探讨,发掘其历史价值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春秋时期齐国强臣管仲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放在当下来理解那就是在寻求效率和价值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普遍遵循市场的原则行事,按照这种模式,人们经过取舍和平衡,会形成一个地域性的中间阶层。在这个阶层大家会感到一致性的安全感以及舒适度,而后在普遍的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小悦悦》案件中,十八人的集体冷漠不得不说很罕见,但是既然是事实,我也不多加评论。我接下来只是通过管仲这句名言的含义来解析为什么十八人会集体冷漠而相反一个物质条件更差的拾荒者反而愿意伸出援手,而后对我解析的结果进行一些推理和设想。  相似文献   

9.
卖官与卖身     
“新中国最大卖官案”——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受贿案开审了。闻听此讯,令人拍手称快。提起卖官,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妓女卖身。因为,二者都以卖为手段,以获取利益为目的,都为后世所诟病。据史料记载,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卖官不叫卖官,而是鬻爵。卖官始于汉武帝时代,其时卖官鬻爵才合二为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卖官鬻爵就变了味,成为搜刮民膏的一种手段。卖官鬻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明或暗地存在于我国的历朝历代,使政治风气腐败,世风日下。史书上关于妓女比较早的记载是春秋时齐国的管仲“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依靠深谋远虑的门客冯谖,得以做齐国相国数十年而无祸。冯谖三出奇谋,以债赐诸民,为田文“市义”(买仁义);西游大梁,借魏聘而复孟尝君齐相之位;请立宗  相似文献   

11.
张峪铭 《政府法制》2013,(14):14-14
都说鲍叔牙有伯乐之才,对管仲有知遇之恩。其实鲍叔牙一而再、再而三地迁就和举荐管仲,既有知人才能,更有容人雅量。  相似文献   

12.
据《韩非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君桓公好穿紫服,于是“一国尽紫服”。桓公忧而问管仲:“我好穿紫服,国人争效之。我国小尚贫,而紫服太奢华,我欲禁之,如何?”管仲答:“我闻国君只要尝一尝,臣就会去吃;君只要喜好,臣就会去穿。而今大王您吃玉食琼浆,穿紫服狐裘,故群臣才追求奢华。正是‘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大王欲纠风,何不带头不穿紫服呢?”桓公点头称是。  相似文献   

13.
一鹤  京华 《法庭内外》2007,(3):14-19
在讲述张恩照的故事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叫“勿忘在莒”。 这个成语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鲍叔牙、宁戚四人—起喝酒,喝到高兴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听了,就双手捧着杯站起来说:“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不要忘记在鲁国成为阶下囚的日子;希望宁戚不要忘记在齐都城外放牛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晏子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的。一次,他出使到楚国。楚王故意要羞辱他一番,便将一人绑来,说是齐国的盗贼。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惯于偷东西吗?”晏子用南橘北枳的比喻,巧妙地加以回击,说是因为楚国的风气不好,才使本来善良的齐人变成盗贼。  相似文献   

15.
“庶几”解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一文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一句,课本注解中作了如下解释:“‘其庶几乎’,该差不多了吧。意思是说,政治就该会相当清明了吧。庶几,差不多。”有的分析文章则进而认为该句就是本文的论点(见江苏省教育厅编的高中第四册语文教学参考资料)。我们认为,把“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一句当作全文的论点,这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6.
读了贵刊“哲学社会科学版”八二年第一期刊登的徐俊良同志《“庶几”解》,对文中关于“庶几”的解释,不敢苟同。想借贵刊一角,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以应徐俊良同志发表此文时说的“热闹热闹”。徐俊良同志一文认为,高中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的“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中的“其庶几乎”,徐文认为“可以理解为‘齐国的政局就该会相当危险了吧’。”还说:“可见,这‘庶几’决不可能首先指‘政治清明’,而应该是指‘政治危险’。”并举了一些理  相似文献   

17.
熊剑平 《时代法学》2006,4(3):44-49
管仲的治国方法与理念对于《管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管子》法思想和法精神也深受浸染,从而体现出与先秦其他法家迥异的面貌。对管仲事迹和《管子》成书的时代背景的爬梳,有助于分析其人其书法思想和法精神,并挑剔二者异同,厘清其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 “诸葛”表弟献损计刀割脖子“砸杠子”“把他绑起来送派出所!这么大把年纪还出来花嫖什么?”公元1994年4月26日下午,在齐国故都临淄的一家农舍里,刘  相似文献   

19.
“齐人攫金”的启示沈爱民,姜华近读《列子·说符》,其中有一则“齐人攫金”的寓言故事,颇得教益,很受启发。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个齐国人很想得到金子,但却没有办法,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主意。一大早,他就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到集市上去,到了卖金子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缇萦上书《汉书·刑法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西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依律应被处以肉刑,皇帝下诏将其押来京师长安。……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非常难过,陪父一同到长安领罪。缇萦上书给皇帝说:“我的父亲在齐国做官,大家都称赞他为官清廉公平,如今他犯法要被处刑。死者不能复生,被处肉刑的人肢体不能再恢复,变成了残废,即使罪人以后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这实在令人伤感。我愿意被收为官府的奴隶,以此来折抵我父亲的罪过,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汉文帝看到了小女子缇萦的上书,非常感动,就下诏:“我听说尧舜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