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归根到底,党的执政能力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来,要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历练,要在严酷的反腐败斗争中提升,最终还要由人民群众来判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过程艰苦。  相似文献   

2.
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其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切能力,都是为人民执政;一切能力,都要为人民执政。归根到底,党的执政能力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中来,要在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实践中历练,要在严酷的反腐败斗争中提升,最终还要由人民群众来断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过程艰苦。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前,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党政精英垄断社会资源和决策权力,“内输入”是这种体制运转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后,随着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公共决策体制逐渐由党政精英垄断型转变为社会精英参与型。社会精英参与型决策体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惟有通过推进公共决策体制的创新,健全完善公民参与制度,才能完成从社会精英参与型向公众参与型决策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中的文化精英,知识分子扮演着社会良知代言人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亦是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在具体谈知识分子肩负的使命及责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下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所谓知识分子,即“指一切受过较高教育,从事知识与思想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人。”[1](P3)从社会背景来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身份是战国时期的“游士”,按余英时先生的说法,他们以“道”自任,立志于“道”的实现,即所谓的“士志于道”。直至“士”从固定的封建身份中获得解放,变成可以自由流动的四民之首,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才出现…  相似文献   

5.
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是公安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全面提高公安服务质量必须确保效率服务到位,确保“微笑”服务到位,确保服务范围到位。全面提高公安服务质量,还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管理就是服务,工作态度从“你求我办”向“我为你办”转变,工作要求上从完成任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并要注重民警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形象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刘云山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他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新闻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对其发展完善。在跨入新世纪之时,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必须以他的新闻思想为指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党的政治主张和方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加强新闻监督的社会效应。同时要按江泽民新闻思想的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体现出“政治家办报”的特色,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发扬“六个作风”努力把我国新闻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8.
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党的办报思想和实践中,除了充当“斗争武器”的主流传统外.还存在着与之并行的另一种诉求,即新闻工作本身内在的独立、客观的价值取向。这种诉求于1949年至1956年间、在探索新闻客观报道、独立负责、趣味可读、充当言论机关等方面,有呼声、有实践,最终为“反右”中不断高涨的“阶级斗争理论”所吞噬,经历了新闻工作的转型。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具有正本清源,恢复、发扬党的优良新闻传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媒体自我标榜的“新闻自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新闻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是受到更严格的法律、文化和社会的限制;西方媒体并没有所谓真正的独立性,它只代表资本主义社会中部分人的利益,只会成为所谓“主流社会”的工具;新闻的真实性或客观性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但并不是新闻本质属性的全部。西方敌对势力宣传西方新闻观,鼓吹抽象的、绝对的新闻自由,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反对党对媒体的领导,打开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突破口,搞乱人们思想,颠覆国家政权。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是1994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创办,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联合主办,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主管的,专门从事中华美德研究与普及工作的科研机构。建所十五年来,秉承张岱年先生为该所创办题写的“弘道明德”的办所宗旨,始终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党的办报思想和实践中,除了充当“斗争武器”的主流传统外.还存在着与之并行的另一种诉求,即新闻工作本身内在的独立、客观的价值取向。这种诉求于1949年至1956年间、在探索新闻客观报道、独立负责、趣味可读、充当言论机关等方面,有呼声、有实践,最终为“反右”中不断高涨的“阶级斗争理论”所吞噬,经历了新闻工作的转型。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具有正本清源,恢复、发扬党的优良新闻传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改版,使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新闻传播体制、话语修辞、叙述结构等初步成熟,使党报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核心为:从一张不完全党性的报纸变为完全党陛、密切联系群众、自上而下的全党办报,这就是新闻战线延安精神的集中表现。历史走到今天,许多条件和要素已经发生变迁,如何实事求是地学习、继承而不是僵化地教条地照搬,这正是延安精神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不同历史时代、历史时期、历史阶段的社会变化内容和形式,总会清晰地或者模糊地留存在新闻的记忆当中。历史的轨迹就是新闻的轨迹。新闻图景与时代主体具有一致性,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具有相适性,与一定社会拥有的新词媒介的数量、质量是高度相关的,与新闻媒介生态是直接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具体地说,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权力主体,必须在政治上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人民群众是利益主体,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切实地关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根据我们党的和自身的丰富经验,提出"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的重要而深刻的思想。这不但体现了毛泽东的领导思想的精髓,而且也深刻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者应有的能力和气质。他在领导工作中所以能够富有预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并善于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客观事物。同时,他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提出具有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就如何保持人民政权纯洁性、防止因为腐败而变质这个历史课题来说,对于我们今天有着长远的警示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提出了"延安道路"这个概念,但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延安道路"的理解各不相同,但都强调"延安道路"所具有的动员群众进行生产合作、发动群众实行区域自治、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等特征,认为"延安道路"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共与农民的关系。不论是从"延安道路"的形成过程来看,还是从毛泽东回答黄炎培的"窑洞对"来看,"延安道路"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人民民主的新路"。"延安道路"的形成是历史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中国方案。虽然"延安道路"不可以复制于当代,也不可移植于他国,但"延安道路"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服务的宗旨却具有永恒的意义,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精英与大众的二分法是分析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原因的常用方法,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紧张和尖锐对立是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西方国家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稳定是因为有强大的中产阶级,而中国正出现过度精英化问题的现象,中国的精英与大众已经处于矛盾对立面并引起社会冲突。只有引入福利国家制度,让大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益,形成强大的中产阶级,才能化解过度精英化问题,消除产生社会冲突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力量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国力量具有历史性,即人民群众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中国力量具有广泛性,其涵盖阶级和阶层的范围广,并且中国力量的主体——劳动人民,人数多、作用大。中国力量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力量先进性最具体、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不仅被阐释为政治学著作和历史学著作,而且是马克思把唯物史观的一般规律具体化到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其对当时法国政治事件中"活生生的时事"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深入细致地剖析,是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之政治事件相统一的哲学著作.对这两...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在大众化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围绕人的"主体性"地位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我们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