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治视野下的电子民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电子民主的发展。电子民主属于直接民主、纵向民主、大众民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民主。电子民主可以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促进精英法治与大众法治的沟通,使政治生活更加民主。但电子民主也具有虚拟性、欺骗性、非理性、缺乏客观性等不足,容易陷人无政府状态。电子民主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但就司法而言,司法虽然应当倾听公众的声音、尊重电子民主,但同时应当注意与网络民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民意”绑架了司法、沦落为大众非理性的帮凶。  相似文献   

2.
衡爱民 《法学评论》2012,(1):114-119
作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以对其所处或所体认的时代大局的认知为前提,在本土文化主体自觉与中国法治开新图景的想望中,不断描绘其"中体西用"下"变法不变道"的法治构想。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来看,有其历史之必然性,是近代民主、法治下以"变法不变道"为取向的法治构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变革以及中国法律向近代化迈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一法治构想中西杂糅,开拓与因循并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吴意 《中国律师》2012,(6):48-50
在毗邻澳门的珠海经济特区,有一家以民主、科学、法治为宗旨的律师事务所。近20年来,他们追求民主,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献身法治,不仅在法律服务中锻造出自己的品牌,赢得了委托人的良好口碑,还对律师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是核心,民主与法治是保障,不讲民主的法治是野蛮的、落后的,与和谐社会相背道而驰的。民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民主需要法治来保障,没有法治,就没有民主,公民的权利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就没有人权可言,人的和谐发展也得不到实现,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建立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改革工程.这项社会变革工程虽然没有直接的蓝本可以借鉴.但中国有着千年历史,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变法实践中为当前的的法治建设汲取经验教训.本文立足于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中期(北宋)、晚清时期,以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及晚清变法为古代变法实践的典型,总结它们的得失经验,以求有助于当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6.
李轩 《中国律师》2011,(2):72-74
一、公益诉讼与法学教育近10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深入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我国悄然落地生根并获得蓬勃发展,公益诉讼已经深度介入社会政治生活,成为民主法治建设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7.
记者:郭教授,记得您在北京大学一次学术报告中评价党的十五大确认依法治国方略时,您说.由健全“法制”到实行“法治”.这一字之改.价胜千金.不过也花了近20年时间。而您最近两年出版的《法的时代精神》和《法的时代呼唤》正反映了您近20年来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不懈地追求和呐喊。为了更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方略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提出的重大意义,您能不能介绍一下有关历史背景?郭道晖:谈到依法治国或者实行法治,我们中国人既不陌生,又很陌生。不陌生,是大家都知道法治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最先是由先秦法…  相似文献   

8.
法治之法与法治之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法治国家,是我国既定的目标追求。然而,与法治相关的理念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上仍显混乱。诚如有些学者痛陈的那样:“近十数年,国人倡言法治,谈论民主,虽精神可嘉,终因游谈无根,不能成就系统的理论,更难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①...  相似文献   

9.
付子堂 《法学研究》2007,(4):150-151
民主理念作为“五四”运动的两大主题之一,在20世纪初期得到了广泛传播,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民主制度才得以真正建立。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民主”酿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民主被彻底异化,法治更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重新走上民主法治的轨道。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进步,法治的内生压力不断增强,必须更为审慎地规划现代法治走向,以免重蹈近代法治之覆辙。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社会的关键词,和谐也成为我国的主旋律。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把民主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十分重大。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而法律信仰则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若是没有社会主体对于法律的信仰,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难以促成法治国家的建成,构建和谐社会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1.
在1898年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发生了关于如何评估法家的激烈论战.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方,出于捍卫传统纲常礼教的目的,对法家大加责斥.而以章太炎、何启、胡礼垣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坚定地为法家辩护.他们赞扬法学之善,包括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富民强国的功效等,并极力反驳张之洞等人士苛待法家的言论,促成了法家在晚清的第一次解放,从而开启了法家之学在近代复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秦汉到清末的中国社会,是以先秦法家理论为基础的专制法治社会。经历近代社会大转型,民主法治是它的必然归宿。民主法治就是西方的Rule of Law。这是自清末法制改革起,改革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但由于有宪法而无宪政、当权者为个人私利玩宪法宪政、法学界缺少法治理论的系统探索以及法律职业团体缺乏信仰、没有道德准则等,导致法治近代化的艰辛曲折。作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诉求,民主法治毕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最终一定会实现,"不分政党、不分官民,一断于法",当作为中国实现民主法治的前奏。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对一国的现代法治与民主宪政有着深远的促进作用。金融格局与工商文明构建了现代民主、法治的基石,内生化了市场对法律制度、民主宪政制度供给的需求。欧洲式的现代民主法治的建构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有着与金融财富增长相匹配的金融民主模式,欧美国家的民主宪政得以确立。文章以金融秩序与工商文明的发展为主线,从金融视角,解读中国社会工商文明的系统累积与法律制度供给,金融工商文明的话语体系与思维方式,政府公权力与民间私权利的互动,对深刻理解与构建中国社会的现代法治与民主宪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晚清宪政改革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实践活动,是中国由传统君主专制政治向近代宪政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标志。从实质上说,晚清宪政改革是统治者在内外危急形势下被迫采取的制度移植措施,以挽救其自身统治为目标,但由于中国社会深厚的传统积淀,晚清社会既缺乏实行宪政的政治胚胎,又不具备实行宪政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从此意义上说,晚清宪政改革的失败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人人自为律师》是17~19 世纪英国兴起的法律自助书籍。此类书籍以英国近代兴起 的人文主义、自由主义、平等主义思潮以及新教理念为精神源头,以法律语言的通俗化、法律形式的简明化以及法律职业的民主化为目标,致力于法律知识的大众传播,塑造了近代英国法律大众化的亚传 统。至 19 世纪 80 年代,《人人自为律师》读本由晚清维新思想家胡礼垣译为《英例全书》,成为英国法 在中国的首次全面译介,并且诠释了晚清中国对法律大众化的本土化理解。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新闻网     
《政府法制》2009,(23):20-21
法治新闻网是山西省法制宣传中心的门户网站,作为国内主流法治门户网站,法治新闻网自开通以来,秉承“弘扬民主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关注时代发展,传递民意心声;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始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各级、各地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的情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与呼。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10日,随着备受瞩目的《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并征求全民意见,立法民主化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的公共话题。日渐汹涌的民意,标志着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一个"民意立法"时代。对于中国法治建设而言,显然已到了一个必须重新估量民意因素的历史关口,因此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民意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立法的进程和走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应该如何建立更为合理、畅通的民意吸纳渠道?"精英立法"与"大众立法"应该如何有效整合?立法民主和立法理性又该如何科学平衡……  相似文献   

19.
刘家华 《江淮法治》2010,(15):45-45
在湖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网络民意”首次被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并被提到了与院士专家意见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阐述加强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时,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听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2014,(1):4-4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际上是政治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在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包括政治制度与经济体制的现代化,建立协商民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协商民主发展,对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法治与协商规定了权力运行的方式,有利于防止权力部门滥用职权、滋生腐败,同时为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和普通民众参与治理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