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严国军 《前沿》2011,(6):168-171
陈独秀很早就认识到文化选择与思想革命的重要与必要,这是他五四之前专注于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主要原因。由于厌弃与宪政精神相背离的党派运动,他倾心于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五四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使陈独秀的政党观念发生了转变。在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上,由倡导多数优秀国民直接行动的"国民运动"转而主张社会精英分子组建新式政党以改造政党而改造政治。自此,陈独秀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再度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努力之中。  相似文献   

2.
贺金莲 《求索》2007,(7):119-120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并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一是中国面临的文化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广泛的传播提供了历史契机;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价值契合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3.
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们努力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均以失败告终。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发动了辛亥革命,但胜利也只是表面上的。直到五四时期,以李大钊为首的知识分子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4.
80年前的五四运动,爱国的热血青年高擎反帝反封建和科学、民主两面旗帜,掀开了中国历史上新的一页。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先驱者面临两大时代课题:一是启蒙,二是救亡。一方面,在思想文化上反思国民性弱点,重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国民灵魂;...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中国是所谓"主义"的时代,各种思潮和学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纵观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批判奴隶根性;倡导教育,开启民智;批判传统礼教,提倡妇女解放等思潮成了湖湘社会之主流。五四时期的湖南社会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处在一个百花齐放的多元化状态,由于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迥异,1915年前后,当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在北京、上海等地渐次开展之时,湖南仍风平浪静。延至五四,传统的保守势力在湖湘社会仍根深蒂固,居于压倒性优势,所谓"旧者仍盛,新者初显"正是这个时期湖南区域新旧文化所呈现的最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付蓓  韦怀远 《人民论坛》2011,(9):212-213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民生问题凸显,信仰问题不断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一些人的精神世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危机。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对当前新形势下国民的"精神民生"状态做必要的考察,以"文化民生"新理念在全社会重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化建构过程中,五四文化先驱并没有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复兴”或“重释”,而几乎完全是以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近代文明为参照,彻底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近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来破除中国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的理性主义的束缚,表现了对文化的反叛和进取精神。但五四文化先驱在趋向欧洲近代文明的时候,又觉察到了它的某些不可克服的流弊,因此,五四时代知识分子既试图与传统作彻底的决裂,又实在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早期民族文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叹吾国国民之愚",主张"变化民质"的启蒙思想中,体现在"先中而后西",强调"取于外资于内"的中西文化观中,以及体现在主张"改造中国与世界",取"世界主义"的朦胧国际主义观中;毛泽东早期民族文化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蕴含着关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萌芽。五四前后,毛泽东逐渐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民族文化思想随后也发生了第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具有爱国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对现代家庭观念进行了探索和建构,从而形成一种颇具时代色彩且产生广泛影响的家庭变革思潮。关于五四时期新式知识分子的家庭变革思潮①,一些社会史、妇女史、家庭史方面的论著曾有过涉及性的论...  相似文献   

11.
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行动主体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成为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分水岭。五四运动所阐释的"爱国、民主、科学、进步",作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理念,为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社会力量完全接受,并在青年代际之间有效传承。在国家求独立、民族求解放的斗争中,五四精神从未缺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奠定与道路探索,又为五四精神的弘扬拓展了空间。站在"五四"百年的重要关头,重温那段历史及其意义,有助于推动用现代思维深化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进而融化到广大青年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民俗学研究视野与现代文学国民性主题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红 《求索》2008,(11):185-187
民俗学研究是五四文学探求“国民性”改造的重要部分,五四时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民俗学研究首先以学术的视角拓展了国民性研究的视野,使“国民性”反思突破了五四初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层面而进一步延伸到民俗文化的深层,也使“国民性”改造的启蒙思考真正贴近了乡土国民的精神世界。正是民俗学视野的介入,也使得现代文学在开创之初就以乡土为文化指向而获得了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深化,使民俗社会中符合自然人性的本真状态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国民性”改造也因此获得了可汲取的本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众多社团当中思想交锋最激烈、分化最剧烈的社团,也是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人员分布最广、国内分会最多的社团。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存在时间最久、会员数量最多、会员分布最广的社团。《少年中国》月刊在传播进步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会把"创造少年中国"和"再造神州"作为理想。成员中的绝大多数是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4.
童华胜  肖平 《求索》2012,(10):217-219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国民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塑造一代新民的目标。国民性改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体现了国民自我检视和批判的自觉,呈现出现代公民意识启蒙的特征,对于实现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是一个困难重重但却无法回避的问题,独立人格的文化内涵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本文从文化视角分析了古今中国知识分子独立人格重塑始终走不出“重塑———分化———依附———再重塑”怪圈的原因,探索了彻底走出文化怪圈的必经之路———知识分子应当积极参与到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18.
田中阳 《求索》2012,(11):104-106
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既是对近代湖南报刊火炬的传接,同时,也实现了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的新的超越,它们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即以政治为本位,以"经世致用"和"原道"作为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但五四时期湖南报刊特异之处的生成,还有湖南本土当时特有历史背景的直接影响,它们成为此一时期湖南报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成为形成其区域文化特性的酿造因素。五四时期湖南报刊与湖湘文化精神互动互应形成高耸不朽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文化坐标。它承续了湖湘文化精神,并使湖湘文化经历了一次现代的精神转换,使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叱咤风云、为国奔走、呐喊的情景,使人心潮起伏,激起无限爱国情思;反思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价值观形成和思想追求的历史,更给人以理性的启迪。五四时期,中国工业和工人阶级已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但首先是中国的青...  相似文献   

20.
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中国现代启蒙运动中心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是一个文化谎言.它折射出知识分子坚韧性的缺失,也体现出对五四传统一定程度的遮蔽和曲解.这一思想不但不能深刻地影响中国的现实社会,反而导致知识分子群体与大众和现实的分离,知识分子的精神也日益孱弱,知识分子逐渐丧失独立性和行动能力.知识分子应该立足本土现实,进行自我批判,加强实践精神,才可望重新取信于民众,在社会发展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