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与中国制度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就从制度变迁层面提供了一个考察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视角。当前区域政策理论忽略了对制度变迁中区域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影响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研究还不完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引入,对区域经济学在区位理论、研究方法、主体定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经济研究也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家理论的研究方面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源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我国不合理的资源产业发展制度在较大程度上一直制约着资源产业的有效发展。本文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在分析了资源产业的内涵与作用、我国现行资源产业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创新,以促进我国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彭清 《理论月刊》2005,(6):101-104
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制度的基本特征,具体剖析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制度缺陷,明确提出了加快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科技制度创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分析了以经济增长理论、福利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主流经济发展理论的缺陷,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三大新内生要素(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5.
《求索》2003,(3)
汪安佑 ,男 ,1 963年 3月出生 ,中南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曾先后就读于湖南农业大学、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 (湖南财经学院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经济学》高级研讨班、北方交通大学。现为中南大学“区域经济”硕士点“区域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区域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向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点“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等方向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理论。其研究方向为 :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知识经济学 )及企…  相似文献   

6.
独立学院目前已经进入自身深化发展时期。在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33所独立学院地理分布和发展现状,根据区域经济学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引申出独立学院集群式发展战略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针对性建议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7.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长江、沱江交汇处,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是成渝经济区连接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也是大西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该文从城乡规划、流域规划、产业规划的视角出发,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运用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证与对策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研究泸州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泸州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为长江上游港口城市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模式,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8.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政府行为差异与推进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视角,对省管县体制改革动因、政府行为差异进行了理论逻辑和现实情境的阐释,并从省管县幅度、行政区划调整、创新主体、核心制度和配套改革等方面提出制度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发展观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新制度经济学以现实的人的行为假定为基础,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引入交易成本和产权这两个重要范畴,建立了将制度内生化的经济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发展观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制度结构、制度安排、制度变迁等制度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是高级形态的区域经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时候,我们往往强调的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对发展区域循环经济重视不够。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及循环经济理论,阐明循环经济的区域性和区域经济的可循环性,进而说明区域循环经济是有机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重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此外,对循环经济的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的三分法提出了质疑,探讨了按地域空间划分企业、园区、区域和区际循环空间的“四重划分法”标准。  相似文献   

11.
林勇 《八桂侨刊》2004,(3):22-24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对制约东南亚华人企业发展的路径依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指出了在治理机制、融资模式、产业进入等方面的路径依赖效应,并就企业如何突破路径依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两难抉择下的战略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志云 《求索》2007,(6):32-34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推进与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构成了地方政府变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政府经济学理论分析其中的主要矛盾,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政府的公共性与自利性等“两难抉择”为突破口,强调构建一种面向区域、地区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型的多中心制度的战略框架,并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自身变革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存在着生命周期。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产业集群产生的制度原因、产业集群发展和成熟的制度绩效、产业集群衰落的制度风险、产业集群升级的制度创新等在其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情况作出了新的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凤朝 《长白学刊》2009,(4):160-160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一直处于旺盛的上升时期,进入80年代后,其研究重心已从单一经济发展要素的研究,转移到包括经济发展要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制度、机制、战略等问题的研究,从注重狭义的经济增长发展到容纳了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等内容的全方位的、广义的经济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由陈鸿字教授主编的《区域经济学新论》一书最近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全书18万字。该书在大胆地借鉴、吸收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区域开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畴、基本问题的认识。该书认为,为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规范,必须在理论上解决三大问题:1.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主干学科——理论经济学的关系问题;2.作为边缘经济学科的区域经济学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的吸收、融合问题;3.区域经济学与其他涉及到空间范围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理论的关系问…  相似文献   

16.
空间经济学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探讨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等的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和经济运行的空间机制,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即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等现象,从而也就解释了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等经济现象。本文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并对空间经济学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文忠  邓菲  鄢琼伟 《理论月刊》2005,(11):137-142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基础入手,综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新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对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区域经济差距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18.
彭其 《新东方》2010,(1):59-61
一、传统区域分工理论的历史回顾 区域分工理论最早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有关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理论,后来,区域经济学学者一直把最具影响性的古典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用于解释区域分工,从而诞生了区域分工理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区域分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但是追根溯源,现在所说的区域分工理论都是由早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发展而来的,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市场主导下的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论文运用蛙跳理论和技术梯度理论分析了不同产业转移所需的条件及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产业耦合度及由此构建的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根据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区域资本和产业转移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以期对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定义出发,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有五个层面,是可持续的、融洽的目标状态与实现这种目标状态的过程的统一,也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时空上的一种联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协调好区域间基于竞争优势基础上的产业结构,使其不断优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依赖投资在产业、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