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本文指出,单一的汉文化视角是导致夜郎文化研究陷入尴尬处境、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作者根据自已长期从事夜郎文化研究的实践,认为只有变单一视角为夷汉交叉的视角,充分运用彝文献,夜郎研究方能别开生面.论文着重论述了通过彝文献不但能解开若千夜郎之谜,其中所保存和传输的大量夜郎历史文化资源和信息,弥补了汉文献记栽的缺失,并能校正其谬误,为夜郎研究拓宽了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充分利用彝文献,做到汉、彝文献并重,庙堂文献与民间口述资料并重,实行跨文化研究,才有可能使夜郎文化研究走向细化和深化,并最终实现夜郎文化相对的修复、还原.  相似文献   

2.
夜郎之争与文化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郎”是一个在西南地区经常被提到的词语,尤其在近年的四川、贵州等6省市“夜郎”属地之争中特别引人关注。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越来越受重视,神秘的夜郎文化也被当作一种资源进行开发,并出现了抢夺“夜郎”牌的文化资源之争。在这种争论不断深入之际,如果我们对其进行冷静思考,不难发现各地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借“夜郎”发力,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发展。单纯地为开发文化而开发文化难以真正体现其价值,夜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必须与经济发展和旅游、文化等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贵州研究夜郎五十年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时为序,对50年来特别是近20年来贵州学者研究夜郎的重要成果、重大学术活动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夜郎研究中的意义作了简单评价;第二部分综合地评述了贵州在夜郎研究中,在有关时间空间定位、经济状况、社会性质、族属、政治中心、与中央王朝及周边的关系和文化等八个方面提出的各种观点、见解和思路,对夜郎研究中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点或倾向予以概括,并提出了当前和21世纪夜郎研究所应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夜郎故地各世居民族中流传着大致相同的洪水神话、竹王传说,存在着丰富而独特的铜鼓文化,这不但是夜郎文化的遗存,而且构成了夜郎文化的三大公共符号.这些公共符号凸显了夜郎文化的独特性,其中还存在着原生及次生关系,古夜郎文化由此显示出同源异流、多元共生及互流互动的特点,其最终的发展,则显示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夜郎文化与民族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在考古研究中关于夜郎文化的不同认识以及民族考古在探索夜郎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对有关夜郎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古代江即今北盘江下游河段;夜郎中心区有兴起与强盛不同时期的层次之分;夜郎的主体民族是古代"夷濮",与现今贵州的论佬族等有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夜郎考古综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了建国50年来夜郎考古在分布和成果等方面的状况,分析了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特征及其代表器物,并就夜郎考古工作的现存问题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8.
夜郎为彝说     
从地域分布、族称、宗教崇拜与民族传统意识分析夜郎的族属关系问题,指出古代夜郎与族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夜郎考古思辨与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夜郎考古是贵州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一个重大课题。贵州过去40年的考古调查 与发掘,已出土一批夜郎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及遗迹现象,其中尤其以普安铜鼓山遗址、赫章 可乐古墓群和威宁中水古墓群的发现最有典型性。正确估量和研究这些发现,将为夜郎考古工作 的开展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重要线索。本文结合考古学科理论及贵州重要的考古发现,对 上述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索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相信很多人是通过"夜郎自大"这一成语认识夜郎的。据文献记载,夜郎是战国秦汉时期贵州境内的一个小国。相比滇之于云南,巴之于重庆,蜀之于四川,楚之于两湖。"夜郎自大"似是夜郎留给贵州的一个烙印。  相似文献   

11.
今之威宁、赫章乃西汉犍为郡之汉阳县,赫章又是汉阳都尉所在地,原皆夜郎方国辖区.夜郎国乃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创建.可乐考古出土文物当是仡佬族先民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夜郎自大"所体现的对于夜郎君主的误解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误解并非是偶然的,司马迁的历史记载以及成语贬义的形成,凝聚着深厚的传统的文化偏见,反映了在古代民族中心主义语境下,少数民族历史书写所遭受的一种普遍命运。  相似文献   

13.
可乐套头葬俗与南夷原始信仰试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套头葬是贵州省赫章县可乐镇发掘出来的夜郎时期特有的一种葬俗。墓中用铜釜或铁釜或铜鼓套在死者头部 ,个别还同时在死者足部套一件铁釜。这种墓葬则有可能系夜郎“夷人”之墓。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历年考古发现的基础上,论述了贵州西部青铜文化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及其文化格局的变迁,着重对第三阶段(战国晚期至东汉初)以威宁中水、赫章可乐、普安铜鼓山为代表的遗存的文化特征和构成因素进行了详细考察,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文化格局及其变迁。  相似文献   

15.
夜郎“套头葬”试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套头葬”是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于1976年至1978年间在赫章可乐区可乐河南岸锅落包、祖家老包、罗德成三处发掘的土著民族墓葬(原报告称乙类墓)中一种独特的埋葬模式。其特殊的埋葬情况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希望通过研究能弄清这种埋葬模式所体  相似文献   

16.
任何文化资源的价值都是解读出来的,是不同的人对之加以不同的介入、选择、改造、重构的结果。本文以贵州著名的历史与民族文化事实为例,作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湖南西部仡佬的历史作了一比较系统的考查.作者认为自唐宋至明清,仡佬一直是本地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这里古代的仡佬,是魏晋南北朝后期一部分东迁的夜郎僚人的后裔.这部分仡佬后来除少部分倒迁入贵州外,大部分即逐渐融合于当地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中.  相似文献   

18.
王逍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3):164-170
本文从文化视角阐析了畲族历史上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边缘化地位,旨在梳理制约畲族经济转型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源,以期实现畲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