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松 《今日广西》2008,(5):48-50
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近年来,中国政界掀起了一股攻读学位的热潮,一些官员的学历年年看涨。文凭越拿越高。 无疑,官员注重理论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在职刻苦攻读获取更高学位,值得鼓励和提倡。但也有不少官员平时不学习,却千方百计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公款。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合谋”,在短期内“大跃进”式地完成了“知识化”任务。  相似文献   

2.
白杨林 《前进》2014,(9):61-61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7月30日在该省省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对全省官员提出要求,秦光荣认为,目前云南正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央高强度反腐的态势下,要避免官员以此为借口不做实事。各级官员更要有敢于担当、负责的态度,既要干实事,又要严格自身,“光干净不干事不行,干事不干净也不行”。  相似文献   

3.
每年元旦、春节前夕。各地的纪委、监察部门都会对各级干部发出警告。不允许他们以任何借口收受红包、礼金和各种有价代币券,违者严惩不贷。今年也不例外。已有辽宁、福建等地作了重申。逢年过节已成了各级官员“廉洁失贞”的高发期和监管部门倡廉治贪的固定时段。然而,这种重申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呢?违反此规定的“一律先行免职”是否有可操作性呢?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最近,贵阳实行“公推竟岗”措施,将县委书记等“含金量”很高的位置拿出来,让有志之士竞争。长沙等地也在媒体上刊登启事,公开选拔一部分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在现行干部体制的框架内,民主之风吹起,公开之声响起,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现象。公开、透明、公正地选拔各级官员,本应是官场的常态。在党的各类相关文件里,对如何选拔干部都有明确的规定。公开、透明、公正地选拔各级官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官员通过有序竞争,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相似文献   

5.
浮夸现象的产生有着久远的历史,表现为古代官吏们好大喜功和自吹自擂,表现为现代“大跃进”时期“早稻亩产达824525斤”的人间神话,表现为当代某农村办公室中悬挂着的70多块“达标牌”。浮夸现象的存在也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领域里各级官员们个个政绩“显赫”,经济领域中美丽的泡沫不断滋生,甚至文艺创作中也存在着大肆加水、加酵母而不断膨胀的“面包”作品;浮夸的手段有正有反:成绩可以无中生有、以小见大,而过失则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浮夸的花样更是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在社会飞速发展、信息不断“爆炸”和强调…  相似文献   

6.
本人高中二年级便辍学到部队去服役。军营五年,一直没有忘记学习,先后参加了军地两用人才的各种培训:如部队办的“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军、地各种报刊办的“新闻与创作函授班”等等,虽说各种结业证、荣誉证摞起来足有尺把厚,可遗憾的是,这里面没有一本“国家承认的文凭”。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政》2001,(3):1
本期“特别关注”栏目关于广东、河南两省殡改工作的报道,很值得一读。近一两年,粤、豫两省的殡改工作从“沉寂”中奋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进展之迅速、成效之显著,连推动这项工作的官员们都说“没想到” 粤、豫西省的殡改工作基础一直比较薄弱。1998年前,广东省的火化率长期徘徊在23%上下,河南省1999年前的火化率仅为9%左右。到2000年底,广东的火化率飙升到80.2%,河南的火化率上升到18%多。这一成绩,着实出乎两省各级领导干部的意料。怪不得笔者从广东到河南,走了十几个市、县,那一声声“没想到”…  相似文献   

8.
文凭是一个人学历和学识的证明,也是组织和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所以人们很看重它。好多人都在想方设法得到它--无论通过正大光明的途径还是采用投机取巧的方法。   于是就有了“真文凭”和“假文凭”之分。“真文凭”是货真价实的东西,自不必多说,而“假文凭”则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听说还有产供销一条龙的“假文凭”产业,有的甚至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让人防不胜防,给社会的公平、公正带来严重挑战。有识之士对此深表忧虑,组织人事部门更是深知其害,打击“假文凭”已如离弦之箭。顺便又冒出了“空壳文凭”问题,同样也列入…  相似文献   

9.
《现代领导》2014,(10):44-45
7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的“铁饭碗”将被进一步打破。其实.古代也没有“铁饭碗”一说.很多官员端的都是一碰就碎的“瓷饭碗”。朱元璋时期.全国有七成官员因各种原因离开岗位在明朝。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然后又借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10.
付霞 《创造》2001,(5):19-20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总结历史、分析现实、前瞻未来提出的精深论断,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世纪,要有效解决马龙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带头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强化“公仆”观念。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当好人民“公仆”是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人民之所盼,事业之所需。从马…  相似文献   

11.
好汉赵匡胤的“卧榻”情结 (五) 为了防止各级官员们培养起离心离德的力量,赵匡胤在干部制度上实行了官、职、差遣三相分立的制度。这是一套真正奇异而又复杂无比的干部制度。简单说,就是上至宰相,下到相当于县里科级干部的主簿官儿,一般都不担任与官职名称相符的职务。换句话说,就是本部门的官员并不一定管理本部门的事务。于是——  相似文献   

12.
遴 选官员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选用无方导致政治腐败、庸才群集、谄上的恶棍充塞道途 ,实在是自古面临的困局。一个新的朝廷 ,或者会因为“起于山野”而短暂地获得官场活力。然而 ,“打江山”的朴素品性必然随着“打江山”者的死去而流失 ,挑选新的治世之才便成为问题。统治者们对此不能不说向来是认真慎重 ,也发明了从“察举”、“门阀”到“科举”等不断完善的办法。无论遴选官员的具体办法有多少 ,也无论官员的出身是科举还是捐班 ,人一旦走上官场 ,其升迁进取其实不外两种途径 ,一是“衡鉴” ,一是“资格”。“衡鉴…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后执政新风劲吹,点燃了公众对国家进步的热切渴望。与之相应,我们党大刀阔斧治权治吏,互联网揭腐和各级政府的快速反应形成全局性互动,一时间“反腐风暴”形成风声鹤唳之势。此外,“八项规定”,严控“三公消费”,反对文山会海、铺张浪费,官员财产公示呼之欲出,无不把公权力置于民意的聚光灯下。于是,不少干部开始感到“不习惯”、“不自在”,有的甚至如坐针毡。  相似文献   

14.
赵敏 《淮海论坛》2011,(4):13-16
近年来,官员“失德”案件频频爆出。与官员有关的各种“门”事件和“雷人语录”层出不穷。一些官员嚣张狂傲、漠视民众、瞒上欺下、私生活不检点,不断刺痛着公众的敏感神经,挑战着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也折射出当前加强“官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加强“官德”建设。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和干部队伍现状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5.
黄慧 《人大研究》2009,(2):35-35
人大代表约见政府官员,听起来似乎比较“新鲜”,被近年来的各种媒体报道冠之以某地人大“首创”、“创新”、“首次尝试”之类的说法。其实,这在我国的法律中早有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其他官员腐败还有不太懂法的借口,那么。政法机关的官员腐败则有监守自盗之实。 政法官员腐败较之其他官员腐败的影响更为恶劣,执法犯法,民众丧失的不仅仅是对法律的信任。 “胆子大,敢说敢做”  相似文献   

17.
一位从事人大制度研究的专家认为:“民主真正的实现,必须以实质意义的法律程序作保障”。过去,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级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的“述职评议”,很难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情面,起到监督官员的作用。2002年,《湖南省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述职评议工作条例》的出台,对“述职评议”结论的产生在立法上有了新突破,为常委会委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行使权力在法律程序上给予了保障,使人大“述职评议”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刚起来,同时也让官员们深切地体验到:工作不称职就要丢“官帽”。  相似文献   

18.
从政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自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历经各代贤哲们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官员职业道德和“官德”文化,这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官僚君主制度的有效运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一定会传承。所以对我国古代官德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对当今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对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守道德底线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  相似文献   

20.
黄慧 《辽宁人大》2009,(4):34-34
人大代表约见政府官员,听起来似乎比较“新鲜”,近年来,被各种媒体报道冠之以某地人大“首创”“创新”“首次尝试”之类的说法。其实,这在我国的法律中早有明文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