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源自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国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事实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坚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
“怎样建设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密切关联、环环相扣的,将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解决上述问题的基本路径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发展的人民性,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坚定制度自信的基础,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经过60多年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逐步得到体现。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把坚定制度自信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起来,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是我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建设优越性的体现,具体到企业是促进企业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最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可靠保障。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党的基本路线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体现了它的发展规律。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必须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标志。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  相似文献   

6.
王生长 《理论前沿》2003,3(6):33-34
(一)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国建国以后的20多年内,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实践,有探索,但是也有严重的失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经过理性思考,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  相似文献   

7.
国有经济是我国公有经济的基础力量,是国家调节国民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正确认识国有经济控制力内涵。对理解和应用国有经济控制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的优良传统,并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民生思想。其民生思想以依托于社会主义并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公正为理念,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着眼点,并逐渐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强调我们通过改革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进行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思想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认识对象、标准、方法上存在理论误区,有必要加以澄清。一、在认识对象上的理论误区 1.在主体对象上,把社会主义的理想理解为目前的现实。长期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主要是来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它所体现的优越性是全面的、充分的: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真正当家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世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民主的制度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协商民主在内的选举民主、远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等民主机制不断完善和逐步成熟,推动着民主政治化与民主社会化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其制度化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在我国继续深化和推进全方位改革的关键时期,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其制度化发展具有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含义做结构分析,指出这一价值体系的先进性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重要性。将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世界其他主要价值观作区分,尤其从传统文化角度与西方价值观作比较,是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和特点的理解,更好地适应国际思想文化领域的大环境,更加清醒、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大方向,更加扎实、稳步地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软实力"所必需的思想准备,同时也为我们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切实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促进国际社会对它的认同,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加入 WTO,意味着我国将进一步对外开放。这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发生很大的影响 ,也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以 WTO规则为参考 ,研究如何使我们的企业发展适应中国加入WTO的需要 ,制定合理维护我国企业的相关法规 ,使我国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运行 ,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对外开放步伐成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一个社会要良性运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不断前进的动力;一个是在前进中要保持平衡。二者要相互协调,保持有机统一。而要让社会既有动力又有平衡,就必须建立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并且要适时保持这两大基本机制必要的张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总体上看,没有较好地处理动力和平衡的有机统一关系,整体上处于动力不足、平衡有余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中国的发展,总结其经验教训。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透视中国的变迁,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条道路的形成是不断地对社会主义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其实,无论中国道路也好,中国模式也好,中国经验也好,它的核心内容,它所运作的中轴就是制度。中国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不仅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而且也大相径庭于苏联所确立的那样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特别关注其制度创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要搞清莫衷一是的中国模式,首先应搞清社会主义模式提出的来龙去脉和科学内涵。剖析和反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突破苏联模式的局限并取得巨大成功。实事求是地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模式,可增强我们走自己道路的信心,鼓舞和支持社会主义国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执政兴国是党的先进性具体的历史的要求,也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可以从执政兴国这一角度去分析二者的统一。只有在执政兴国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获得促进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相统一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后期现代化"是借鉴了东亚国家(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而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作为20世纪后半叶第四代资本主义国家,即东亚地区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后一个地区之后,该地区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得以迅猛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东亚国家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即一党执政的开发型权威政府的功能侧重于经济领域。东亚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主义后现代化过程中也得以体现。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使国家迅速得以富强起来。在世界列强强压之下重新站起来的中国,正在开辟21世纪的中国时代,使中国人民真正拥有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希望和蓝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演进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和平发展思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平发展道路肇始于对时代主题的科学的、牢固的把握,内含辩证发展、合作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特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以当代中国和世界一系列客观历史条件为基础和依据的。具体讲: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科学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实践依据;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正确借鉴,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性概括,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发展和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和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