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却还活着。人,真不可思议,前几天你还活蹦乱跳的,整日里腋下夹一个黑色文件包,忙乎着上案子,就在你查出那讨厌的病魔前一个星期里,你还骑13公里的自行车到市局刑警支队值夜班,那时你似有用不完的劲儿;只是转眼的工夫,你说走就走了,走得是那么匆忙,那么让人难以接受!记得还是前几天的事,我同你一道坐车到局里上班。你在车上对我说,流波,你还欠我点儿东西没兑现。我不知所措,你继续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答应过要写一写我的……是的,我的确允诺过要好好地写一写你,因为在很早以前我…  相似文献   

2.
在辞旧迎新的世纪之交,回眸二十世纪中国百年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最耀眼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毛泽东了。记得曾读过两句颇富哲理的诗:有的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作为二十世纪改变中国面貌的领袖和世界伟人的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段本松 《现代领导》2011,(12):19-19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李林森和李森林,同为组织部长,名字也只是顺序之差,他们的人生却有着如云泥般的差距:一位隐瞒绝症两年多,到生命最后一刻仍把病房当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活着     
活着周寒非人最主贵的东西是生命,只有活着的人才叫人,死了就什么都不是了。冬至这天王好珠家发生了一件事,虽然离死还有一截,却把全家人弄得生不生死不死的。事情就出在王好珠的丈夫魏世谦身上。魏世谦是城郊公安派出所副所长,一气干了七年,不升不降,平时只抓案件...  相似文献   

5.
得与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还活着呢?因为他有德但可能无得;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呢?因 为他无德但可能有得。  得,即索取,个人向社会取得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德,即奉献,个人对 社会做出的贡献。人不能不“得”,也不能无“德”,“德”是首位和基础,“得”是条件 和保证。  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所以,贡献应该居于首位,人不能无“德”。  人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个人从社…  相似文献   

6.
他,鲜为人知。一位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青年职工,却在一位8岁的维吾尔族孩子不慎落水,年幼的生命危在旦夕的紧急时候,毫不犹豫地跳进湍急的水渠,舍己救人,献出了他年仅31岁的生命……于是,一个被人们敬重并缅怀的闪亮名字——朱丰儒,不胫而走,四处传扬。诗人臧克家有句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相似文献   

7.
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仍然活着。邓小平属于后者。正如新西兰总督博伊斯所言,邓小平为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中国奋斗了数十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广安县,1997年2月19日逝世,享年93岁。这位几乎与本世纪同龄的老人,在其长达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建立了历史不会忘记、彪炳千秋的丰功伟绩。──在20—40年代,他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战功。──五六十年代,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为探索适合中国情…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金钱”二字,我就不由得想到了与“金钱”有关的许多事情:有的人为了它,昧着良心去坑蒙拐骗,到头来,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有的人为了它,连自己的父母妻儿、朋友兄弟也可以出卖;有的人为了它,不惜以身试法,挪用公款,贪污受贿,最终银挡入狱;还有的人在革命年代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毒刑拷打、死的威胁都没有降服,而今却抵挡不住金钱裹成的糖衣炮弹的进攻……金钱的诱惑力量是如此之大.简直就像歌里唱的那样:“有人为你卖儿卖女.有人为你去坐牢……钱啊,你这杀人不见血的刀……”金钱果真是一把杀人的刀吗?金钱其的…  相似文献   

9.
在去年3月5日的学雷锋纪念日,我拜访过一位退休的老人,就像我们看到过的很多好人故事一样:生活并不宽裕的他,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给贫穷山区的好几个孩子寄钱,没跟别人说过,甚至家人都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媒体知道了,他因此成为争相报道的道德典范。老人跟我说,其实他并不认同一些报道把他写得很沉重很悲情:生活困难、穿着简朴却资助他人,自己身体不好却总想着别人——仿佛做好事是一件虽然崇高,却背负着沉重负担的事。  相似文献   

10.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说过:“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有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花别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最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11.
海山 《当代广西》2005,(1):37-3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在我们的脑海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当提起他们时,让我们感动,给我们激励。即使,他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他们的创造与追求,他们的无私与奉献,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相似文献   

12.
一个自己都需要人照顾的柔弱残疾女子,却帮助了许许多多有心理困惑的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是宜昌市第一个自学取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残疾人; 宜昌市第一条私人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的创办人; 宜昌市第一家社区心理咨询网站的版主; 宜昌市第一个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咨询服务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 在社区青少年眼中,她是一盏以自己的心血为芯的灯,燃烧自己,为别人照亮一段路程,她被广大青少年亲切地称为——  相似文献   

13.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07,(16):4-4
尽最大努力搜救下落不明人员和救治伤员。;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司法公正不是凭空而来的。;对接别人。也是方便自己;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不仅揭露问题,而且提出整改,给老百姓信心。  相似文献   

14.
不许失败     
我们是一个很宽容的民族,怜悯弱者原谅失败者会被人颂为美德,自匕容许自己失败也是一大特色,“吃一堑长一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些中国式的真理在人们心中扎了根。这一观念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许多这样的事发生了:有的企业经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破产了,宽容的上级一句“要吸取教训呀广’就又派这个人去另一个企业当厂长去了;与外国人做生意去国外考察,却只“考察”了国外的风光,回国时自然少个了彩电冰箱.而买回来的却是人家报废的设备,宽容的领导一句“花钱买教训”后又会派这个人去买下一套设备··,…这样做的结果产生…  相似文献   

15.
新语     
《小康》2010,(2):18-18
人的一生可以死几次9至少四川内江市一起车祸引起的死亡鉴定告诉我们,人可以二次死亡。在内江,一辆摩托与大客车撞上了,处理事故的交警被内江中医院派来120急救医生告知,车主已经死亡。于是将死者送去了火葬场,放在冰柜里。离奇的是,死者父母却发现他仍然活着,但第二次抢救真的救不过来了。于是,就有了证明一个人可以死两次的《死亡通知书》。  相似文献   

16.
近日,某刊提到人一生中最恐惧的五件事——怕自己不受欢迎这其实是一种自卑的表现。人们要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短处,而不要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优势相比,这样就能够找回信心。穿“比基尼”人总是希望展示自己的美好,而不幸的是,场合和自身条件总是被考虑的首要因素。爱人去世一个人一旦经历爱人去世的打击,便很难摆脱孤独的困扰。这种“丧失”的感觉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交织在一起,替代了爱人在世的归属感,压抑着人们脆弱的心灵。当众讲话当众讲话不见得每次都得到响应,很容易让自己产生“别人不重视我”、“我自己没…  相似文献   

17.
人只有一颗心脏,但却有两个心房,人活着不仅仅只为了自己,更要为了别人.如果说爱自己是一种本能,那么爱别人则是一种情操,一种奉献.生日里的一束鲜花,孤独时朋友的一个电话,生病时周遭关切的询问,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这都是爱.  相似文献   

18.
在山西省潞城县洞口村,有」位四十多年义务为农民作主祭的古稀老人,被人们称作是「今开追悼会的人」这位老人叫王延星,是一个有着四十六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为去世的农民开追悼会,是从一九五开始的。那年秋天,村里有个名望较高的教员病逝,县里区里都来了人,要开追悼会,当时人们推有文化的王延星为主祭。虽然整个丧事只花了五元钱,但收到的效果却非常好,村民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都认为去世了,能开个追悼会是件体面的事。这件事对王延星触动很大,从此他便主动担负起为每一个去世的农民开追悼会的义务。近年来。尽管社会上在…  相似文献   

19.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1个年头了。但全国人民对他非常思念。记得一位诗人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虽已逝去,但他却真正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周总理为何有如此人格魅力?这是由于他和毛主席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一起为缔造人民共和国、为杜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他一生清正廉洁,严于律己。这里且不说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就从他的日常衣着、吃饭这类具体事情上即可以看到周总理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12,(11):76-77
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每天都会担心别人对他们的看法。为了帮助这些人解决此问题,美国著名的脑健康医生丹尼尔·亚蒙就提出了“18/40/60规则”:当你18岁时,你会觉得每个人都在关注你;当你40岁时,你会不完全介意别人对你的看法;当你60岁时,你会意识到没有人关心你的私事。人们每天都在担心和思考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你的事情。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通常是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或者会对社交情境感到害怕的人的普遍特点。这些人常常觉得别人在评价自己:评价自己的外貌、服装、谈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