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县长的感叹说明了一个社会问题:各领域都存在的信任危机,在官场和官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然,权力和官员本就应该受到监督,被关进笼子,没人相信副县长的廉洁,本身并不是坏事。但无论如何,“想廉洁很难”不应成为官员应有的感叹。理想的状态是,应该感叹“想廉洁很容易”、“不想廉洁都不行”。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民主教育”呢?简言之,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教育。政治学科作为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学科,应该成为“民主教育”的载体,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政治课的生命。1.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政治课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咸峰 《群众》2014,(1):68-68
科学的考核指标,也是现代政府管理中的一种“愚昧”,束缚住基层官员的创新意识,使基层部门官员不得不闹绕这些不科学的考核指标,一天天、一年年消磨自己的创新思维,沿着某些领导指定的运行轨迹进行最雠化的政绩积累,进而再度被数据假化。实际上官员们并不是不知道这种指标考核不科学,会滋生出很多问题,但鉴于长期形成的“倚化”观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没有这些指标考核反而会被认为缺乏“创新”。  相似文献   

4.
刘金川 《人大建设》2005,(12):14-15
人大代表履职.需要支付相当的时间、金钱等成本。一些“官员代表”、“老板代表”虽然能利用自身的权力、资金等资源创造履职条件,但这种成本支出并不是制度性的.而更多的普通人大代表则受制于越来越高昂的“民主成本”。显然.摆脱这种困局的最好出路就是人大代表专职化.  相似文献   

5.
WOS俱乐部     
《小康》2004,(6)
魅力话题看法一致 您认为官员有魅力吗? 本刊2004年5月号《魅力政治》提出的这一问 题,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官员当然应该有魅力, 不过,目前中国官员有魅力的不多。" 河北读者陈力的观点比较典型,摘录如下: 不是说中国官员毫无魅力,事实上,有一大批 官员还是很有魅力的,我说的是一般印象:在公众 场合,很多官员似乎都是以一种规定好了的形象 出现,个个严肃刻板,没有个性。社会日渐多元化, 应该提倡官员多一些个性。有个性,就有魅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领导》2014,(6):8-8
冀文林落马之前,曾在公众视野中神秘消失了一段时间.有内部人士称,那是他被中纪委约谈。在中国.虽然不是每个被纪委约谈的官员都会面临下台的厄运,但大部分落马高官几乎都要经历这个程序。作为中纪委“反腐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中纪委的“聊天艺术”让众多官员胆战心惊,冀文林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相似文献   

7.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是一句颇值得深味的古话。“政声”,为官者的政绩、声誉也。一个官员的“政声”如何,在位时是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的,除非这个官员是一个虚心纳谏而又清正廉洁的清官。这道理很了然。在长达数干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朕即国家”的皇帝自不必说,就是一般握有权柄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口含天宪,稍有逆拂,便可置人于死地?在专权的官威之下,倘有人敢言“政声”之非,这无异于老虎头上搔痒,自找死耳。所以,有“众立之诺诺”,而难得有“一士之还愕”.该星人治的结果.“政声”的好坏,自然也只有在“人去…  相似文献   

8.
“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 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新科学就…  相似文献   

9.
乱弹炒隐私     
何谓“隐私”?隐者,藏而不露;私者,属于个人的东西。所以隐私就是不愿告人或不愿意公开的个人之事。这是人性使然,所以也是一种人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即对大众来说是如此。作为公众人物,不管是官员,还是演艺明星,他们必然要失去一部分隐私。这不是法律不保护他们的权利,而是他们的社会角色要求他们“牺牲”掉一部分“权利”。其中官员私人档案和私人行状的透明性,是为了廉政和公众监督的需要,这也符合法治精神。那么演艺明星呢?人们虽然不能要求他们暴露一切隐私,法律从原则上说也应该保护他们的隐私…  相似文献   

10.
刘旭涛 《传承》2012,(23):59-59
“低调”也有高尚和低俗之分,关键是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低调”。人不是活在自我的真空之中,在中国大多数的职场上,过分张扬往往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学会如何驾驭“低调”、培养高尚的“低调”境界应该也是所有职场人士尤其是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相似文献   

11.
几位人大代表谈如何有效监督政府时说,应该使政府权力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这个观点非常新颖,耐人寻味。的确,只有当权力成为一种负担、一种责任、一副千斤重担,而不是荣耀、地位、身份、金钱的象征时,官员才会有如坐针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才能立党为公而不是立党为私,执政为民而不是执政为己。而达到这种效果和境界则需要监督的有效。监督是鞭策政府依法行政、阳光行政的“催化剂”,是敦促官员勤奋工作的“清醒剂”、“兴奋剂”。央视记者敬一丹坦言,《焦点访谈》2003年对问题的揭露和曝光比上年度减少了近30%。因为阻力…  相似文献   

12.
这似乎已成为舆论规律。只要官员做了好事,无论什么官员,无论什么好事;都会招来“作秀”的质疑——一舆论多是在否定和批判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的。其实,即使真是“作秀”,也并不是坏事。如果在捡垃圾问题上,每个官员都这么作秀,每个市民也跟着作秀;那对城市卫生是大好事。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1,(8):20-21
我们为什么用“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说法,而没有用“建立”?“形成”是一个主观努力过程与客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过程的结合,既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主观想达到就能达到.如果体现一种更主观的追求,应该叫“建立”,  相似文献   

14.
速读     
《人民公安》2009,(5):9-9
“只要代表说真话。雷人也不怕。” ——最近.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雷”人言论.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评论员张金岭倒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代表委员是否说了真话,而不是他们是否说了我们愿听的话。如果他们说了真话.哪怕是些很不入耳的真话,也应该鼓励他们说下去.  相似文献   

15.
在回答“您认为领导干部是否需要有激情或个性魅力?您愿意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领导干部?”这一问题时,选择“需要,愿意”的比例高达72.6%。新时期中青年领导干部最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坚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勇于创新”和“胸襟宽阔”,选择比例分别占到了受访者的48.9%,32.4%和32%。  相似文献   

16.
吕慧  肖祥 《学习与实践》2008,(9):106-109
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的休谟难题一直备受争议,从价值认识论的角度对其分析,将“是”和“应该”各自作“科学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二分,我们发现:从价值事实的“是”中,推不出科学规律的“应该”来,或从价值的“应该”中,推不出科学的“是”来。而科学发展观是价值需求与科学规律的统一。任何以价值需求凌驾于科学规律之上都是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在现实生活中极易造成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行为。  相似文献   

17.
《政策》2008,(3):61-62
秦德君在2007年10月22日《学习时报》上撰文阐释法制(Rule by Law)的实质在于“始民”.法治(Rule of Law)的实质在于“治权”。法制关注的焦点在于秩序,而法治关注的焦点或者说法治的基本精神,在于有效地制约和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力。人类“宪政”的本质,在于“限政”,即对公权的限制。因此“宪法并不是政府的法令.而是人民组成政府的法令”(潘恩语);宪法的本质精神,一是人民享有最高权力;  相似文献   

18.
这期在本栏中,刊出了写过去人和现在人的两篇文章。它给予我们主要的和共同的启迪是:勇于深入实践,善于独立思考,乃是造就有个性的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践基础上独立思考,才会产生出有个性的人才。凡人才都有个性,无个性的决不是人才。那些盲目信从、唯上是举之辈,投机取巧、看风转舵之徒,决不是成业的人才,而是败业的奴才。一代科学巨人牛顿,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应归功于在实验基础上的独立思考。这是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在实践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创新,而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我们高等院校是生产人才的“工厂”。实践、思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姜业奎 《小康》2005,(7):24-25
薄熙来现象并非偶然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社会事务的频繁发生,各级党政官员在社会公众面前“露脸”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媒体的相关报道力度也大幅度加大,一直以来给人以神秘印象的官员群体逐渐开始“走下神坛”,为普通百姓所熟悉。更有少数官员,或因其“充满个性”,或因其职务敏感,而得到媒体格外垂青,“明星官员”的称号也因此不胫而走。检验近几年来的对政府官员的信息传达,较早被公众授予“明星官员”称号的,毫无疑问是现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薄早在担任大连市长时就备受媒体力挺,而随着他每一次登台亮相,总会引发媒体和读者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谁是2005“年度个性官员”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省部级高官中一批语出惊人、直陈弊端、喜怒形于色的“个性官员”成了政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和媒体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