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承》2006,(Z1)
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控制的北京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北上。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举行。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悼活动,广泛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国民革命的呼声在全国各地更加高涨…  相似文献   

2.
彭泽民——我们的父亲是南洋最早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人之一。在他逝世31周年后,中共中央仍高度评价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是“中国知识分子和爱国华侨的楷模”。彭湃是20年代初期威震华南、远播海外的广东农民运动领袖,是父亲在南洋宣传国民革命时仰慕的革命家。大革命时期最早结识和在不同斗争中相互支持和交往最密切的共产党朋友。彭湃同志为革命献身后,彭泽民与彭湃的革命友谊在他们的遗嘱中延续着。孙中山赞扬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召开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同…  相似文献   

3.
2006年,台湾政局剧烈动荡,蓝绿阵营继续僵持对立,“反贪倒扁”运动风起云涌,成为牵动各派政治势力、调动各种内外矛盾的一条主线。年底北、高市长选举结果维持了“北蓝南绿”的基本格局,充分表现出岛内政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联共,与中国共产党人共缔首次国共合作,是其一生革命事业达到的光辉顶点。史学界在考察孙中山联共的动因时,一般都认为他是出于国民党组织自身的考虑,即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联共。笔者认为,孙中山晚年联共,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动因,这就是联共能得到一大批急需的领导工农运动、推进国民革命的干部和人才。众所周知,孙中山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曾提出过“国民革命”、“平民革命”的口号,但由于他没有认清广大民众的革命作用,在斗争中往往依靠地方军阀的反动军队,没把革命基础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大众上面,因而屡遭挫阻。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十月革命经验的启发,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广大民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重要作用,认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从长期以来依靠地方军阀转到依靠工农群众,  相似文献   

5.
李立 《台声》2006,(7):12-12
陈水扁执政六年,始终以“台独意识”挂帅,全面推行“渐进式台独”,并通过“宪改”加紧推进“法理台独”,在“台独”路上飙车,其结果是,六年来台湾政局动荡,经济停滞,民生困苦,两岸关系波折起伏。2000年,陈水扁刚上台时,他还不敢露骨地兜售“台独”理念,尚须“犹抱琵琶半遮面”。于是,上台伊始,陈水扁提出了所谓的“四不一没有”政策。2001年8月,经发会达成共识,建议政府对台商赴大陆投资改采“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换句话说,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将被放弃。2002年5月,陈水扁在金门发表谈话,说两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条路,而“小三…  相似文献   

6.
黎惠东 《黄埔》2009,(4):44-46
中国第一家革命博物馆是1926年由黄埔军校创办的“革命博览室”,它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后,黄埔军校于1926年11月开始筹建,目的在于纪念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先生,主要展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事迹。它位于广州黄埔岛黄埔军校校本部西侧的一座现在被群众习惯称之为“中山故居”,黄埔军校时期被学校师生称之为“孙总理纪念室”的两层小洋楼内。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 ,以及威尔逊主义的影响 ,是导致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五四前后的中国民族主义具有高度自觉性 ,空前广泛性、文化民族主义高涨和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等特点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民族主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而孙先生生前最后的一张留影,更能使人们对先生的忘我革命精神无限敬佩。1924年底,孙中山先生从广州抱病北上,一路受到各界群众的欢迎。于同年12月4日晨到达天津,下榻张园。这张照片即为当日在张园所摄。当晚,孙先生肝病发作,即卧床不起,直至次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这幅照片竟成了先生革命活动的最后纪念。照片中先生一手拄杖,执帽立于汽车前,风尘仆仆,面容清癯,然而正气浩然,表现出革命伟人对反动势力的无限卑视,望之使人肃然起敬。关于这幅照片的作者,文字资料中…  相似文献   

9.
吕植中 《北京观察》2006,(12):42-42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他一生曾三次莅临北京,并逝世于此,与北京结下了不解情缘.虽然他一生仅来过北京三次,但其莅临北京的时机,却反映了他一生的三个特殊阶段.  相似文献   

10.
地缘变化:长征不为人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犹如一招活棋。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个“由南方向北方”的战略性转变。后来国内政治形势的所有发展乃至新中国的建立,都与长征引起的地缘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两岸关系虽经历种种波折考验,但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保持了持续向前、稳步推进的发展势头。展望2015年,台湾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将围绕2016年"总统"和"立委"选举激烈角逐,岛内政局将更趋复杂动荡,两岸关系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但总体看来,影响两岸关系的积极因素明显超过消极因素,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应贯彻"两岸一家亲"理念,继续攻坚克难,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这一论断,解放后被近代史研究者所接受,几乎成了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经典性结论。 这个历史结论,引起了我的思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发动农村、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毛泽东以此批评辛亥革命没  相似文献   

13.
刘智伦 《台声》2001,(10):12-14
今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由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场伟大革命运动,这场运动彻底推翻中国2000年封建帝制,以“光复中华”为内容的民主民族革命思想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中,有许多历史史料证明,台湾是我国受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深刻的地区之一。今天,回眸台湾人民在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响应和参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开展波澜壮阔、前仆后继的“台湾光复归中华”民族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台湾人民“爱中华、爱祖国”的光荣历史传统,进一步推动和平统一大业进程…  相似文献   

14.
《前进论坛》2020,(2):59-64,64
二、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痛斥“和平”阴谋,拥护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民主人士通过北、南两线陆续到达华北和东北解放区期间,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全线崩溃。  相似文献   

15.
徐洪波 《前沿》2012,(14):167-168
毅然揭开辛亥武昌首义革命序幕的是湖北新军,尽管革命不是由军人倡导的,但他们政治态度的转变却成为迫使清帝逊位的关键因素.1903年至1906年间的湖北革命运动是当时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生运动的一部分.激进的学生领导了这一阶段的革命运动,他们组织研究会和各种社会团体,积极从事反清活动.湖北革命运动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从一开始目标就对准“为争取军队而斗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首次采用的策略.在革命运动早期,大批加入新军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军界和学界之间起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戊戌变法前后和辛亥革命之间,不少诗人运用传统诗的形式,采用新名词,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新感受,促成了中国诗坛的变革运动。为了推动这一诗歌变革运动的发展,其倡导者梁启超在1899年写的《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并在此书及稍后发表的《饮冰室诗话》(以下简称《诗话》)中提出了“诗界革命”的一些理论主张。后来就称这次诗歌变革运动为“诗界革命”。本文拟着重讨论“诗界革命”理论的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发生在突尼斯、埃及的“街头革命”最终导致政权更迭,令世界瞩目.虽然爆发“街头革命”的主要诱因是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腐败以及总统的强人政治.但能在较短时间内引发政局突变的工具变量,却是互联网与青年.在“街头革命”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信息传播、汇集民众的关键性作用,而青年则充当了街头抗议的先锋.这两场“街头革命”已尘埃落定,留下的借鉴和启示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产业,推动了全州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两烟”实行“双控”后,为尽快改变被动状况,楚雄州紧紧围绕构筑“两线牵动,三向发展”的基本框架,调整工业结构和布局的工作。“两线牵动”,即:以禄丰、楚雄、南华为一线,重点发展烟草、建材、机械、彝药、食品加工业,以元谋、永仁为一线,重点发展轻工和食品工业。“三向发展”,即:以北上攀枝花市及四川、重庆以远地区;南下滇西及南亚以远地区;东走昆明、沿海以远地区,使全州工业在两线牵动下,形成合力,向开拓三个市场的方向推进,逐步形成烟…  相似文献   

19.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会议后成立了国民党中央党部,安排了各部部长,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孙中山在1925年3月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猖獗起来,就把矛头指向国民党左派代表廖仲恺先生。因为廖仲恺先生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执行“三大政策”,与共产党紧密合作,又是工人部长。他支持工人运动,维护人民利益,誓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因此,国民党右派对廖仲恺先生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指使凶手于1925年8月20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暗杀了他。出事地点是今越…  相似文献   

20.
(一) 团的“一大”后,广东团区委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引导青年学生与工农相结合,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洪流之中,参加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促进国共合作的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针对当时广州学生群众的觉悟程度,为了争取广大青年参加革命行列,广东团区委决定筹建一个团的外围组织“广东新学生社”,并在广州市惠福路仙邻巷设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