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11年大选中反对党的进展以及执政党、反对党和选民所表现出的选举理性,表明新加坡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治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尽管新加坡仍具有威权主义的体制形式,但是其政治发展却表现出优质性民主的特质,这表现在民主化过程稳定而有序,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较高,充分实现了体制所规定的民主权利,尽管其民主仍有待于发展.政治转型较晚而在权威主义体制内把民主发展到较高水平的原因是由其民主的主客观条件较为成熟、政治精英与民众共同推动民主化进程以及政治体制制度化水平较高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严泉 《台湾研究》2012,(4):23-27
"中间选民"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代表中产阶级价值,政治认同上表现为不走极端,以稳健的态度参与政治,或形成左、右派之间的中间力量,或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制衡力量。台湾的中间选民,除符合以上概念外,还具有投票自主意识强、较少"统独"意识、省籍情结与政党倾向等特征。[1]近年来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台湾中间选民现象,并探讨中间选民与岛内政治发展的关系,但是集中论述中间选民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中间选民与2012年"总统"选举为研究重点,并且从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未来岛内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7月17日,也门执政党全国人民大会与反对党签署政治改革协议,为2011年的议会选举做准备。根据协议,也门所有政党和非政府组织都有机会参与有关政治和选举改革宪法修正案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日本政治中,选民与政党的关系因利益集团的衰退而尚未固定下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是由于行政改革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决策过程中的议员与官僚的关系甚至有些紧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成型下的外交方向不确定选择也影响到国内政治的变化。因此,持续的政界分化组合引起的政权更替使日本政治乃至政局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稳定下来。未来的日本政治体制将仍以一个较大的政党为中心组建政权,选民通过政策取向决定自己手中的选票,政党主导决策过程的趋势加强,市民组织型社会也有所发展,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一、导言 在竞争性民主体制下,一个政党要想在选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就必须不断拓展其社会基础。为此该政党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广泛宣传其政治理念、政策主张以及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来争取选民的认同;二是通过扎实的基层经营,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包括健全政党组织、发展外围组织、为选民提供服务等等,从而与选民个人以及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实现对选民支持的组织化。  相似文献   

6.
张华 《台湾研究》2010,(3):33-38
在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西方社会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愈益重要.甚至成为选民投票抉择的决定性因素。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虽仿效西方选举政治,但自1996年实施“民选”以来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中,候选人因素对选民投票行为的影响却因受选民既存的政党认同、“统独认同”以及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直接作用于选民投票行为的成分较少。  相似文献   

7.
总统选举是美国政党政治的重要主题。近年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分歧巨大、斗争激烈。政党极化成为美国政治的重要现象,民意互为对立,鸿沟日益扩大。两党实力相对均衡、选情胶着的"摇摆州"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威斯康星州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州的共和党近年来通过严格的选民身份法和瓦解有组织的工会等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削弱了民主党的选民基础和实力,巩固并扩大了自身在选举中的相对优势,民主党基本盘萎缩,共和党所获选票比例相对上升,最终在"胜者全得"的制度下,2016年特朗普在该州胜出。从摇摆州两党选民的力量对比,可以分析选民群体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透视美国政党极化和争斗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8.
在执政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但威权政体处于转型阶段的政治背景下,新加坡工人党积极应对,以建设性反对党为发展定位,加上针对性的宣传措施、草根与精英结合的竞选团队、大胆的竞选策略,工人党在近年的国会大选中创下反对党最佳竞选成绩。在国会中,工人党发挥着建设性的监督制衡作用,坚持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新加坡独特的国情决定了其转型难以出现激进的政治变革,工人党需要长期发挥建设性反对党的监督制衡作用,不急于去挑战执政党地位,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威权转型,推进新加坡政策过程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范若兰 《当代世界》2013,(10):56-59
2013年大选与马来西亚政治力量的分配格局马来西亚是多种族国家,其政治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种族政治,马来西亚政治机制建立在种族基础之上,宪法规定马来人享有特权,政府政策也以马来人优先。因此几乎每个政党都以特定种族为支持基础,如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和伊斯兰党,代表华人利益的马华公会、民政党和民主行动党,代表印度人利益的国大党。二是由巫统、马华公会、民政党、国大党等政党组成的国民阵线,在历次选举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长期执政,而且在国会中一直保持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席位,反对党处于边缘。  相似文献   

10.
昭阳 《当代世界》2015,(1):14-16
<正>2014年,全球约50国举行全国性选举,欧洲议会选举在欧盟成员国同时举行。选举过后,部分地区政党力量对比发生微妙变化。一年来,传统大党老党社会凝聚力下降、极端政党强势崛起,大国执政党困境突出、破局艰难,发展中国家强人政治继续回潮但隐忧犹存,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继续深化改革但风险不容忽视。总  相似文献   

11.
2019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欧洲右翼民粹政党在不少欧盟成员国内的得票率明显上升,被认为是此次选举的重要赢家。相应地,欧洲议会内部右翼民粹党团的议席总数量也获得新突破。从右翼民粹政党在本次欧洲议会选举中的竞选纲领及其联盟组建情况看,欧盟某些成员国的右翼民粹政党都有非常突出的政治动员表现。在欧盟面临多重危机背景下,欧洲民众近年来对经济安全感、身份认同感和政治满意度的追求更为强烈。正是由于能够巧妙把握选民需求并提出迎合许多选民期待的政治主张,多数欧洲右翼民粹政党得以在本次欧洲议会选举中赢得更多支持。右翼民粹政党取得的这种突破,既反映了欧盟内部政治分化趋势的加深,也意味着欧洲一体化面临新挑战。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20世纪,各政党都在利用各种大众通讯方式来推进自己的事业.政党在新闻媒体领域展开选举斗争,并企图利用这一实际情况,通过媒体成功地在作为受众的全体选民面前展现自己的形象.这是现在政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仅仅是现代专业选举运动的一个广泛传播并日益微妙复杂的因素,而且也是日常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欧洲受到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难民危机的叠加影响,主流政党政策主张趋同化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结构异质化、政治议题多元化、选民偏好差异化的趋势,主流政党和新兴政党的选举表现此消彼长.欧洲社会民主党通过调整政策供给来回应政治议题、选民偏好、政党竞争等外部环境变化,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分化态势.当前,社会民主党的政策走向处于初步探索、局部调整的阶段,仍未明确形成具备创新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框架,难以根本解决自身转型困境和治理欧洲多重危机.  相似文献   

14.
从2009超级大选年看德国左翼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因为在德国要举行一系列重要选举而被称为"超级大选年".在这个超级大选年里,在原东德执政党--统一社会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德国左翼党的崛起,对于德国各个政党以及政党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分析了德国左翼党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德国政治的现状,尤其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政党在德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30余年的所谓“民主化”实践,形成了两党轮替的制度环境和两党主导的政治结构,并在历次选举中多次上演。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中,“第三势力”发展空间受限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认知乃至思维定式。近年来岛内中间选民显著成长,国、民两大党实力对比失衡,“第三势力”自主性增强,为“第三势力”发挥影响力、谋求新突破带来新机遇。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以台湾民众党为代表的新兴“第三势力”夺得新竹市,并在台北市长选举中表现不俗,显示在一定选民结构、选举环境和选战策略的耦合下,“第三势力”具备打破岛内政治环境结构性限制的空间和实力;尤其是与传统“第三势力”的式微相比,实现地方执政且赢得14席县市议员更凸显了民众党的一枝独秀。当然,选举结果与民众党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政党成立时间尚短、基层经营不足、选举经验缺乏等,并不足以掩盖其发展势头。2024年“大选”和“立委”选举,是岛内政治格局重新洗牌和检验“第三势力”实力的重要节点,以民众党为代表的“第三势力”能否争取中间选民凝聚基本盘,提高民意支持度向选票的转化率,以及根据国民两大党的选举布局和竞逐态势制定正确的选战策略,将决定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东欧政党政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欧洲政治环境中保持着特有的地域特征,具体表现在政党格局、政治系统、政党政府、政治沟通和政党领袖层面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究其原因,政党与选民关系的易变性,民粹主义、反建制、民族主义与本土主义等思潮、理念、倾向甚至行为等因素,正在合力塑造着中东欧国家特殊的政党政治生态环境与发展轨迹。新型政党与边缘性政党的异军突起成为中东欧政党政治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极化的政治社会环境将对中东欧未来政治生态产生持续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多党制下,小规模政党尽管影响力不及大党,但为整个政党体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民主合法性与民主监督的功能,持久改变着政治生态。在德国,尽管小规模政党数量众多,但只有为数不多的政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发展成为地位稳固的政党。究其成功要素,既有法律与政治制度等框架条件,也有政党在财政来源、组织结构、内部意志形成、政治纲领和议题设置、民意动员等多方面的能力,还有选民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5月6日,新加坡迎来李显龙就任总理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时隔5年之后,尽管反对党仍然只获得了两个席位,但执政党的总得票率比上届选举下降了8.7%,凸显了新加坡人日渐多元的心声——由于英语教育、资讯传播以及与西方日益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新加坡年轻人中已经形成了新的思想土壤。20个月前刚从吴作栋手里“隔代继承”总理职务的李显龙,这次在自己的选区中以66%的得票率当选议员,这让他非常开心,因为它不仅化解了李可能的政治危机,更是肯定了他的执政表现。但与此同时,反对党已有一定基础。在竞争最激烈的阿裕尼集选区,工人党主席林瑞莲与著…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法国政党政治出现明显震荡现象,即2017年总统大选中主要政党博弈由传统左右翼结构被当今中间派—右翼民粹政党政治结构代替,在此之后执政党共和国前进党在执政中无力解决经济社会痼疾并受到社会运动连续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基础多元、历经多次分裂重组的欧洲生态绿党,在当今法国政党政治震荡中迅速崛起,成为一支影响法国乃至欧洲政党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该党多元性的政治议题扩大了选民基础,注重直接民主调动了民众参政积极性,在欧洲议会选举和市镇选举中获得广泛支持,但它也存在议题过于多元化、党组织涣散、注重直接民主而去中心化严重等问题。虽然多元性和直接民主扩大了该党的选民基础,但弱化了党组织和中心集权,多元民主困境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0.
萧虎 《当代世界》2010,(1):60-61
2009年最后一个季度是全球大选的高峰期,将近20个国家举行全国和地方选举,大多以执政党获胜,选举引发的政党力量变化不大。同时受国际债务危机抬头以及气候变化议题升温的影响,多国政党形势趋向复杂,朝野博弈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