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张华 《台湾研究》2009,(3):37-43
政党认同取向是指选民以其政党认同而非其它变量为主要或唯一投票取向,是政治学理论中研究选民投票行为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对实行西方直接选举制度的台湾地区来讲。选民在自1996年以来的四次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大选”)投票时表现出的强烈政党认同取向,与台湾地区特殊的省籍结构、族群矛盾和统“独”认同密切相关,是台湾“大选”选民投票行为的重要取向。  相似文献   

2.
严泉 《台湾研究》2005,(4):7-12,19
影响当代台湾选民投票行为的因素很多,从政治社会学视角观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选民投票行为的外在因素,包括选举制度、政党动员能力、候选人实力、选举环境等。另一类是有关选民自身特点的内在因素,包括选民的社会背景、政治态度等。  相似文献   

3.
台湾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0年7月国民党在台湾地区开办地方自治选举以来,尤其是自1990年代“宪政改革”以后,选举活动一方面成为台湾地区民众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成为各党派夺取执政权、政策主导权的唯一合法途径。而不同选举制度的选择,不仅会影响政党的选举策略、候选人的竞选方式及选民的投票行为,而且将形塑出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自2000年3月政党轮替后,“立法院”已日益  相似文献   

4.
熊俊莉 《台湾研究》2011,(2):16-19,48
随着政治选举制度的完善,选民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期进行理性评估和“经济投票”。政党为获取经济型选票往往在选举前后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或政见,从而出现“选举性循环”现象。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影响台湾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与岛内选举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本文以“五都”选举为例,剖析台湾选举中的“经济投票”行为及其对政党两岸政策与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严泉 《台湾研究》2012,(4):23-27
"中间选民"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代表中产阶级价值,政治认同上表现为不走极端,以稳健的态度参与政治,或形成左、右派之间的中间力量,或形成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制衡力量。台湾的中间选民,除符合以上概念外,还具有投票自主意识强、较少"统独"意识、省籍情结与政党倾向等特征。[1]近年来虽然已经有一些学者关注台湾中间选民现象,并探讨中间选民与岛内政治发展的关系,但是集中论述中间选民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中间选民与2012年"总统"选举为研究重点,并且从中间选民政治参与的视角进一步探讨未来岛内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贾思迈 《南风窗》2012,(3):52-53
台湾地区直选领导人自1996年以来,16年共有5次投票。台湾人对选举已经见怪不怪。此次选前,因为两党具体公共政策的高度相似性,很多选民说选谁都一样。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选举在1月14日结束。执政党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吴敦义联袂赢得正副领导人选举。当日19时,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八德路竞选总部宣布:如果没有统计意外,马英九已经成功连任!现场一片欢呼之声。马吴配总得票689万,得票率51.6%。民主进步党候选人蔡英文、苏嘉全得票609万,得票率45.63%。从选票的地区分布看,马吴配在北部  相似文献   

7.
在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竞争型选举民主政制下,民主政治一定是媒体政治,因为候选人不可能跑遍每一户,握到每一双手,非得近用媒体来进行空军作战,传播竞选政见文宣,让阅听选民可以认知并且认可,进而影响投票行为。由于通信科技的跃进,网际网路的发达,无限宽频的普及,社群媒体的流行,新媒体业已成为选战运营,传播、组织、动员的重要利器与平台。本文旨在分析新媒体在竞选政治传播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如何掌握其结构功能,因时因地制宜,交叉并用,极大化宣传效益,满足阅听选民政治资讯取得,认同归属的预期需求,扩大目标选民的接触率与涵盖面,乃是今后竞选阵营在选战过程中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8.
从2004年选举透视台湾的“中间选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分析台湾选举形势时常常提到“中间选民”这个概念。所谓“中间选民”主要是指在岛内蓝绿两大阵营基本支持者之外的一部分选民。观察2004年台湾“大选”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在蓝绿两大阵营对垒、双方“基本盘”势均力敌且相对稳固的情况下,约占选民总数20-30%的“中间选民”不仅是蓝绿双方全力争取的对象,其最终流向更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这一部分选民的成分、分布、特点及投票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观察台湾的选民结构以及今后的各种选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05,(13)
伊朗总统选举的第二轮投票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和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关系密切的极端保守派代表艾哈迈迪·内贾德力压温和派代表拉夫桑贾尼,囊括了选票的3/5。媒体分析家们纷纷检讨自己的失策,而说到底,这是他们对伊朗的国情不了解所致。近两年来,西方对伊朗核计划的围追堵截已经触怒了未必支持保守社会政策但却有着极强国家荣誉感的普通人。美总统布什嘲笑伊朗大选是“假货”、“毫无意义”的刻薄讲话,不啻于火上浇油。正如德黑兰一名选民所言,“我把票投给内贾德,就是要扇美国一个耳光”。果不其然,6月17日开锣的首轮投票中,7名候选人的得票率均未超过25%,其中改革派推出的几名候选人更是全军覆没,已经预示了保守派控制所有政府部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选举权是西方选举民主的重要基石.19世纪初,美国通过取消对财产、宗教、种族和性别等投票资格的限制,逐步实现了建立在普选制基础上的大众民主.然而近年来,美国选民政治参与水平不断降低,其重要原因是两党激烈的政党斗争客观形成并加强了对选民投票权的"再限制".两党以州为单位,围绕选民身份核验、预先投票和邮寄选票等制度展开激烈斗...  相似文献   

11.
2007年5月20日,越南全国5600多万选民前往各地投票站,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选举第十二届越南国会代表.5月29日,越南国会选举委员会正式对外公布了最终的选举结果,全国875位候选人中只有493人当选,没有达到预期的500位.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05,(18)
意在言外的埃及总统大选9月7日,3200万埃及选民首次直接投票从多名候选人中选择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虽然直选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但由于穆巴拉克在过去24年中的诸多成就,加上其他候选人在民众中缺乏基础和声望,明显不具备竞争实力,所以77岁的现总统有望继续下一届的6年任期。选举活动的看点仅仅在于民众的投票率及穆氏的最终得票率。  相似文献   

13.
贾旭阳 《当代世界》2013,(11):85-86
(9月23日至10月25日)9月23日,马尔代夫最高法院宣布在总统选举有关舞弊案审理完成之前无限期推迟第二轮投票。10月7日,马尔代夫最高法院于9月28日与得票率第二的进步党候选人亚明进行第二轮较量,但共和党候选人卡西姆以选举存在舞弊为由向最高法院提出起诉,要求宣布取消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结果,并列举了第一轮投票中存在的舞弊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论文分析2020年台湾地区“二合一”选举结果及其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根据2016年以来三次选举中不同政党得票情况的起伏变化,观察“蓝、绿”和南北政治光谱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评估政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岛内选举结果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进而展望台湾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起盐田区居委会换届直选,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当记者穿过著名的梧桐山隧道来到深圳盐田区时,沿路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大红标语。这些标语,是不久前结束的那场被有关学者评论为“中国基层民主破冰之举”的选举的见证。从5月21日到28日,盐田区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社区居委会直选,候选人由选民直接推举,面对一张空白的没有既定候选人的选票,写下他们自己的选择,彻底改变以往由政府部门初定候选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林劲 《台湾研究》2015,(1):34-37
2014年11月29日,台湾举行首次"九合一"选举投票,结果显示,国民党惨遭大败,诚如台湾媒体所言"几乎输到只剩下总统府",民进党获得出乎各方意料的狂胜。总体而言,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除了台北市长候选人提名采取礼让无党籍柯文哲的策略之外,并没有看出民进党有特别高明的地方,许多选民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马英九执政的不满,惩罚国民党,选择不投票或者把票投给对手。可以认为,国民党完全是被自己给打败的。此次选举及其结果对民进党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3月23日,白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总统选举结果,白俄罗斯约702万登记选民中92.9%的选民参加了投票.现任总统卢卡申科得票83%,三度连任白总统.由于国内反对派和西方势力不承认选举结果,试图在白俄罗斯煽动"颜色革命",卢卡申科仍面临严峻的内外挑战.  相似文献   

18.
目前针对威权式选举的学术研究重点主要在于探究选举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一般会采用哪些研究民主选举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这些研究趋势限制了学者们提出一些关于威权式选举的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及其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独裁政权下的选举目的、选民的投票行为、候选人、选举中的当权者,以及选举和民主化之间的联系。本文最后主张,威权式选举的研究方向要转向揭示和说明不同类型的威权式选举之间的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3日,台湾“三合一”选举落下帷幕。除了选举结果广受关注以外,这次选举的过程也被舆论形容为“手段最卑劣、选风最恶质的一次,选战烽火已经逼近道德的临界点”。实际上,台湾选举的恶质化、低俗化是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过程所出现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将运用政治文化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台湾恶质选举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对民众投票参与、投票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14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中台北市市长选举为例,以文献分析与文本分析法,从世代、媒介与政治三种视角尝试探究新闻性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名嘴"与网络动员中的"网军"对选举活动中政治参与的影响。发现:一、媒介使用行为可以划分世代,电视与互联网是影响本次选举的关键媒介;二、"名嘴"与"网军"透过议题设定中介民意;三、"名嘴"与"网军"建构的议题具有相似性;四、年轻世代创造出候选人透过社交网站互动与公共议题经由网络媒介发声的参政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