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真正连带之债制度应纳入我国未来的民法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道斌 《前沿》2005,(11):123-127
民事活动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导致债权债务的多样化,不真正连带之债即为其一。由于法律自身的局限及人们实践和研究的不足,不真正连带之债制度在民法上尚未纳入成文法典。本文试图就不真正连带之债的基本含义、产生原因、法律效力、与邻近民事法律制度的区分以及在程序法上的意义作系统探讨,揭示社会生活对该项制度的迫切需求———应该纳入我国未来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经历了从"风车磨坊"时代向"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演进。经济的变化引起了传统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企业组织行为中的组织过错对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都产生了影响。《德国民法典》第278条与第831条中债的相对性的内在运行机理、法律后果等在组织过错的影响下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异性。  相似文献   

3.
徐曼 《公安学刊》2010,(4):63-65,69
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是两种很相似但又有着本质区别的合同行为。在公安执法实践中。这两者往往容易被混淆,导致公安机关往往越俎代庖,更有甚者借口合同诈骗而插手经济纠纷。要从理论上对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加以厘清,从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的特点入手,着重就两者的主观目的上做出区别,从而指导公安实践.更好地惩治违法、打击犯罪并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
叶承芳  祁志钢 《人民论坛》2011,(10):100-101
公法之债理论认为,公法中同样具有如同民法之债特征的公法之债,其中税收债务为中心内容。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现状下,以公法之债为视角审视纳税人私权利与政府公权力,建立以纳税人身份通过司法权审查政府不当支出行为的纳税人诉讼制度,对二者在法治框架下的和谐共进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涉外扶养之债是建立在扶养权利人与扶养义务人之间具有涉外因素的人身性质的债权债务关系。欧盟成员国关于扶养之债的实体法与冲突法互有歧异。欧盟于2009年正式公布《扶养之债条例》,将管辖权、准据法、判决承认与执行、司法合作等方面的规范集中规定在单一的欧盟立法中,实现了扶养之债区域国际私法的协调统一。践行对人的关怀、尊重当事人对管辖权与准据法的选择、简化涉外扶养之债判决流转程序是该条例最核心的成就。我国在制定国际私法和区际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和借鉴《扶养之债条例》体现的人权理念、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精神的尊重及便利构建国际或区域扶养之债司法合作网络的制度精髓。  相似文献   

6.
公法之债理论认为,公法中同样具有如同民法之债特征的公法之债,其中税收债务为中心内容。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现状下,以公法之债为视角审视纳税人私权利与政府公权力,建立以纳税人身份通过司法权审查政府不当支出行为的纳税人诉讼制度,对二者在法治框架下的和谐共进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民事立法将物上请求权纳入侵权之债请求权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定,对于这一作法的合理性值得怀疑。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分析比较两项请求权的定义、性质、特征,论证了物上请求权独立于侵权之债请求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建议我国的民事立法建立物上请求权与侵权之债请求权相分离的民事权利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危晓美 《前沿》2004,(8):174-176
无因管理在罗马法上被称为“准契约” ,直到近代德、日等国民法才确立了其独立的法律地位。作为一种法定之债的发生原因 ,无因管理会产生无因管理之债 ,但其法律效力决不仅此。本文从民法基本理论的角度入手 ,着重探讨了无因管理的制度基础 ,其性质及因其而产生的请求权等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树杰 《求索》2011,(1):146-148
代位权制度起源于民法,属于债的保全制度的一种。税收代位权的设立一方面是保全纳税人财产,保障国家税款不流失;另一方面是将税务机关权利的行使置于司法审查之下,以保护纳税人和债务人的权利不受税务机关的侵害。税收代位权的设立平衡了税务机关、纳税人以及债务人三者之间的权利配置,其合法性及合理性可以从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基本理论上得到证成。税收代位权打破了公法和私法之间的隔阂,验证了在"公私融合"领域需要综合民法、经济法乃至行政法的调整方法,并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达致国家和公民利益的适当平衡及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连带使用行为是市场经济中对他人商标合法使用的现象,是商标权限制的一种形式,在国外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进行了相应的法律规制。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且存在着不规范连带使用造成不正当竞争的后果,而我国法律对这类行为尚无明文规定。本文试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建议在法律规定中明确连带使用行为的法律地位,规范商标使用行为。  相似文献   

11.
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行为,但该行为对无辜第三人造成了客观上的侵害,无辜第三人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障?根据社会连带义务理论,紧急避险行为具有合法性,但人们所承诺的连带义务是有限度的。从无辜第三人自身的立场来看,紧急避险人的避险行为是针对第三人的"不法"行为,无辜第三人因此有防卫权利。同时,第三人防卫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正当防卫,这种防卫权是有限度和有区分的。针对财产法益的侵害,第三人有更高的容忍义务,而针对人身法益的侵害,第三人可以进行有限度的防卫。  相似文献   

12.
对共同犯罪人进行分类最终是为了解决如何对各共同犯罪人定罪量刑。中国澳门地区刑法和内地刑法关于共同犯罪人分类标准的差异决定了共同犯罪人类型的差异。相比之下,后者的分类方法更有利于正确量刑,但是两种分类方法对于如何对各共同犯罪人定罪都没有提供明确的解决办法,个中深层原因在于对共同犯罪究竞是一罪还是数罪的认识尚未明确,借鉴“行为支配理论”有益于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事救助义务是民事作为义务的一种,大陆法系国家有明确且一般性的民事救助义务立法,英美法系虽然坚持无救助义务规则,却承认了越来越多民事救助义务的例外情形。随着见死不救的案件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对民事救助义务的立法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但是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还应当借助救助者与被救助者的关系类型以及救助行为的合理性等因素来限制民事救助义务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宋代"义利"争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娟 《思想战线》2004,30(2):119-123
义利之说被视为"儒家第一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义利的二厢关系上,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争议。宋代在此问题上,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以理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重义轻利,并将这一传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完全不要利而只讲义的惟义主义;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功利学派则主张义利并行,不仅要讲利,而且倡导利。  相似文献   

15.
机动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风险会发生变化,如改变其使用性质等。当机动车面临的风险增加时,投保人是否有通知保险人的义务,新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无明文规定。结合我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可以认为,投保人仍有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未履行该通知义务的,保险人并不免除赔付责任;保险人在向受害人赔付后有权对投保人进行追偿;在投保人履行了通知义务后,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  相似文献   

16.
犯罪过失理论处于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犯罪过失不再认为是纯粹的心理事实而是主客观两层面的结合的构造。注意义务和结果避免义务、犯罪过失的构造、以及违法性认识,在犯罪过失理论中是很重要的问题。注意义务不能包括结果避免义务,两者是并列的关系,而对此两种义务的违反,是过失的客观面的内容,也便是犯罪过失违法性的内容,对违法性的认识及认识的可能性,是从客观到主观的结合,作为构成要件过失和责任过失的认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夫妻扶养义务不仅仅限于物质上的金钱给付义务和精神上的关心照料义务,还包含救助义务。而且其与救助义务水乳交融、不可分离。夫妻扶养义务不属于基于密切关系形成的重大道德义务,而是刑法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之一的“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行政法学界对如何界定行政不作为有多种主张.通过分析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与实践及我国学者对之的理解,笔者认为界定行政不作为应以法定作为义务为标准,如果行政主体未履行法定作为义务,不论这种作为义务是程序上的作为义务还是内容上的作为义务,都构成行政不作为.  相似文献   

19.
论取保候审中保证人的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两种保证方式,即人保和财产保,还规定了违反保证的处罚,以保证取保候审制度的施行。但从近几年取保候审的实施情况看,保证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不足以充分有效地发挥该强制措施的制约作用。文章阐述了保证人的义务、义务认定主体、违反义务的责任以及当前刑事诉讼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祥超 《桂海论丛》2013,(2):111-115
权利外在地表达着"利益",它通过利益来呈现人们的对抗冲突与社会合作。但权利并不等同于利益,它在社会视角下以义务和社会责任来表达其本质属性。义务之互惠性使得人们在交往中获得稳定的行为期待,而权利的根本要义就存在于这种社会合作关系中。法律规范上的权利概念从来不是实用主义的或者权宜之计的修辞,相反却应以维护法律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尊严为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