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49年11月,邓小平就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950年2月,邓小平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大西南解放伊始,百废待兴,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邓小平急人民所急,抓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成渝铁路.“我们到了四川,一定要把成渝铁路修好”四川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却苦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巴蜀人民早就有修建成渝铁路的夙愿.1903年,四川人民就决心自己出钱修建川汉铁路(成渝铁路是其中的一段),他们出资集股,甚至不惜“田亩加赋”.1909年,川汉路在宜昌附近动工了.然而,腐朽的清王朝以收归国有为名,向帝国主义出卖路权.这就导致了巴蜀人民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成为满清王朝覆灭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
1949年,在解放南京、上海后,中央决策,命令刘邓大军入川解放重庆,解放西南。不久,中共中央西南局在湖南常德组成,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那时,我是西南服务团新闻出版中队的一名普通战士,进军到湘西芦溪后,正在休整待命。一天.中队指导员雷勃同志召集大家传达上级命令:“准备出发,到重庆办报。”有同志问:“办什么报?”“新华日报!”场内立即沸腾起来。“新华日报是西南局的机关报,我们将在邓政委领导下工作。”同志们从心底发出欢呼声,充满着自豪感。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了,在办报的过程中,小  相似文献   

3.
正自古以来,巴蜀地区陆路山高路陡,水路滩险水急,恶劣的交通状况,让巴蜀人民苦不堪言。1952年7月1日,在中共中央西南局领导下修建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却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条穿越大山的新中国第一路,不仅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而且开启了西南地区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1949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8军军长的张国华带领所部胜利完成成都战役后,进驻川南地区第二天,中央军委任命张国华为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10日,在他到职的第四天,就接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打来的电报,要他立即赶到重庆曾家岩西南局驻地。到重庆后,中  相似文献   

5.
重庆解放后,为了“适应西南地区解放后的和平建设,团结、教育、改造广大社会知识青年,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在财政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创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西南革大从1950年3月成立到1953年9月结束,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树立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风,践行了“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的校训,为西南地区培养了近十万各类建设人才,为建设新西南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西南石油地质局第二物探大队在党政班子中认真开展“学习、团结、勤政、廉洁”四好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1、1992连续两年被局评为先进大队,1992年还荣获全国地质勘查功勋单位称号,去年11月又被四川省评为“四好”领导班子,受到表彰和奖励。  相似文献   

7.
帙明 《党史文汇》2006,(1):25-28
1949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8军军长的张国华带领所部胜利完成成都战役后,进驻川南地区第二天,中央军委任命张国华为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10日,在他到职的第四天,就接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打来的电报,要他立即赶到重庆曾家岩西南局驻地.到重庆后,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和刘伯承、贺龙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进军西藏宜早不宜于迟"的指示,决定由张国华率领第18军执行和平解放西藏的伟大历史任务.1月24日,中共中央批复决定组成以张国华为书记的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  相似文献   

8.
正邓小平主政西南期间,着手禁毒工作,制定禁毒条例并成立禁毒委员会,发动西南人民最终禁绝了鸦片烟毒。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展现出了严谨的工作思路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邓小平担任第二野战军前委书记和政治委员,与刘伯承等一起率领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解放了大西南。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要职,全面主持西南工作。在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领导下,西  相似文献   

9.
平息金融风波解放重庆的炮声停息不几天,刘伯承和邓小平就征尘仆仆,率领中共中央西南局和二野司令部进入了重庆城。到重庆一个月后,西南局第一书记兼西南局财委主任邓小平致电中央:“西南局同志最近集中力量于重庆的接管,伯承主要精力放在筹划指挥成都战役,际春兼重庆市军管会(主任),我主要注意力放在财经上。大家都忙得喘不过气来。”“初步接触,西南问题至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刘全 《世纪桥》2013,(8):19-21
1949年6月2日,毛泽东在起草电文中指定邓小平准备进入四川,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直至1952年7月,在西南局近三年的时间内,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领导西南人民实现了西南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对婚姻制度的变革,从废除封建残余到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再到宣传婚姻法。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变革还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1.
刘全 《世纪桥》2013,(10):19-21
1949年6月2日,毛泽东在起草电文中指定邓小平准备进入四川,10月13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直至1952年7月,在西南局近三年的时间内,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领导西南人民实现了西南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对婚姻制度的变革,从废除封建残余到提高妇女家庭地位再到宣传婚姻法。不仅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变革还有利于改变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大西南李德义,张秋云邓小平自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财经委员会主任等职。他与刘伯承、贺龙领导第二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等部队,...  相似文献   

13.
资讯     
《红岩春秋》2023,(4):4-5
<正>中共中央西南局红色资源专题调研暨片区“党史讲坛”召开4月7日,中共中央西南局红色资源专题调研暨片区“党史讲坛”在北碚区召开。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周廷勇作《传承和利用好中共中央西南局红色资源》主旨报告,北碚、九龙坡、江津、铜梁、荣昌五个区县党史部门围绕本地区西南局红色资源现状和保护利用等情况进行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还实地调研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参观学习西南局展陈。  相似文献   

14.
“源头反腐巴蜀行”采风组第二批于2001年12月6日起程,12月15日返落。我等有感而叹曰:  相似文献   

15.
田姝 《红岩春秋》2014,(8):8-11
正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作为小平同志曾经学习、工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重庆与其有着不解之缘:1919年,少年小平初到重庆参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学习,并于次年跨出国门,开始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征程;1949年,二野政治委员邓小平率部进军西南,继而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坐镇重庆、主政西南,建立了不朽功绩,两年零八个月  相似文献   

16.
1941年初,国民党反动派阴谋制造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义愤。3月26日,从大东北流落到大西南的东北中山中学学生,痛感国破家亡之苦,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对学校向师生施以高压强烈不满而爆发了学潮。这便是东北中山中学迁到大西南的第二次学潮—“3·26”学潮。我当时是学潮的发起者之一,并被推选为领导学潮的执委会成员。学潮结束后,我被学校开除,于1942年初,转到江津国立九中就读。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党员》2011,(7):23-23
1949年11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率军西进途中,奉中共中央电示,在湖南常德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重庆解放后,西南局和随后成立的以刘伯承为主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以贺龙为司令员的西南军区领导机关均驻扎重庆  相似文献   

18.
如果将“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坐标定位在我国的西南四川,你会欣喜地发现,党的十八大之后,尤其在“八项规定”出台一年间,我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巴蜀大地正气高扬。  相似文献   

19.
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这2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军区政治委员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在主政西南期间,邓小平关心群众生活,时刻想着为人民办事;他坚持实践“两个务必”,在工作生活中体现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对那些曾经支持和帮助过中国革命的人,不忘旧恩,郑重回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诺言的品格;他在西南主政期间,敢于从实际出发,探索建设新中国的好路子。这些都体现了一个伟大的共产党人的品格风范。  相似文献   

20.
正大西南解放后,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解放伊始,百废待兴,在邓小平的提议下,西南军政委员会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是修建成渝铁路。成渝铁路西起成都,东抵重庆,全长505公里,于1950年6月15日开工,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结束了"蜀道难"的历史,实现了巴蜀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夙愿,对于推动整个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