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方涌  蒲勇健 《探索》2003,(6):117-119
道德与经济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作出道德选择总是要受到经济法则的制约.通过对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道德行为存在一个最大值,而不道德行为不具自我中止的倾向.对道德机制的重新设计,改变了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成本、收益函数,会起到激励道德行为和遏制不道德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彩霞 《世纪桥》2009,(24):106-106,109
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已出现了种种信息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也正在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信息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信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就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的功能和信息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已出现了种种信息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也正在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信息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信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就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的功能和信息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善恶终有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逆转。善良的人做道德的行为往往会吃亏,而且往往会成为不道德的人利用的工具。本文拟从道德原则的制定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对这一现象做深层次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清宪撰文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立刻引起反响。德法并重治理好我们的国家,也就成为我们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两会”上的重要话题。 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用来自我约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进一步把道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二是指指导这些行为与准则的道德理念。前者就不必说了,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道德的准则。我们也在自觉中用某种道德准则评价着我们周围的人和事。而一般人很少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意识中,这样做就是道德的,那样做就是不道德的?根源在于我们拥有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6.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7.
卓新平 《学习月刊》2012,(17):21-23
"老人跌倒该不该救"、"幼儿被车碾压路人视而不见",一些原本并不需要讨论的问题,却成为时下社会热议的话题,现代道德观念和准则中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返老还童"真使人感到悲哀。中国社会对信仰的关注确实到了该反思、"该补课"的时候了。实际上,社会道德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仰可以为道德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当然,对道德的高扬,也可以让相关道德原则在人们的心目中升华为信仰。  相似文献   

8.
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德传统和泰州学派向民间传播儒家思想的风格,是对于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八荣八耻荣之两分法划分道德与不道德的分水岭,也显现出道德评价的标准或尺度,在道德评价过程中或有一定的偏重,但是根本标准应该是统一而明确的,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在于个人“自耻”,即应该具有知耻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社会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按照这种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基础和主观形态两个层次。从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扶贫、救灾、助困、卫生、教育等领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最近几年来,各种慈善排行榜的推出,更把社会公众的目光引向关于中国慈善精神的探讨。在各种对富人的批评和谴责声中,出现了"为富不仁"的字眼。"为富不仁"的结论隐含着一个道德预设:不慈善就是不道德。慈善与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从慈善起源,意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中西慈善意识的差别所带来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慈善以及慈善意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李萍 《理论学刊》2004,(7):36-43
社会道德主要反映在社会风尚、公德水平方面。本文从实证角度利用社会学方法做出科学分析,得出结论:(1)家庭是中国人道德的生长点。(2)在道德问题上,多数人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于他们的行为能力。(3)在社会道德方面,存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要求。(4)人们在不同问题的选择上并不总是保持逻辑上的连贯性。揭示当代中国公众关于社会道德总体评价及其特点,既可以为准确认识我国社会道德状况提供依据,也可以为进一步深化道德建设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道德实践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自身全面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进步、社会和谐发展.然而,调查显示现阶段大学生道德实践具有不道德性、自私化功利化、表面化形式化、缺乏自律性、效用短期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道德的结构、层次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云林 《探索》2005,(6):163-166
道德从结构上而言包括价值形态、规范形态和秩序形态三个部分,从层次上而言划分为旨在社会有序化的道德和超越性的道德两个方面。对道德结构和层次的这种把握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启迪在于:基于道德结构的不同要素,必须将人的美德和善行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目标;基于道德的不同层次,必须致力于道德规范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同时还必须将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化并严格设定这种德法转换的限度。  相似文献   

14.
林楠  陈庆超 《探索》2008,(1):166-169
价值判断功能是道德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然而在多元化的今天,道德判断却因无力应对社会现实中争论着的多元现象而放弃自己的历史使命,这也使得道德虚无主义在今天得以盛行.本文针对人体悬挂这一社会争论热点,认为伦理学有必要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并从功利主义与道义论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了道德评价,认为无论从功利主义还是从道义论来讲,该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有效的道德理由支持,而且还违反了道德原则,是种不道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林 《新视野》2003,(2):66-67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只局限于人类社会,把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事实上,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然环境领域和虚拟网络社会。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在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从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调整人与人自然界、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应由人际关系道德、自然环境道德、网络道德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6.
很多国际政治学者认为现实主义的道德主张是"非道德"或"不道德"的,这两种观点都未能准确把握现实主义的道德学说。只有从人性论假定出发才能揭示现实主义道德学说的深刻内涵,现实主义者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是道德相对论者,他们发现政治家们经常深陷道德困境中,审慎是应对道德困境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
晔子 《前线》2012,(Z1):107-109
最近,关于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讨论很多。目前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如何,是不是遭遇了"道德寒冬"?记者就如何理性地看待我国道德现状,在普通市民层面有哪些伦理道德是需要规范的,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平台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  相似文献   

18.
道德问题是当前引起较大反响的一个问题。最近,道德失范的现象频出,使一些人觉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没有搞好。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值得认真探讨。一、总体判断判断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的总体状况,要  相似文献   

19.
躬行践履     
高占祥 《共产党人》2006,(20):26-26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道德修养,“躬行践履”,就是为此提出的主张之一。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事实证明,这个主张是完全正确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一个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即在对别人、对集体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同样,克服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因此,“躬行践履”无疑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角看,社会道德从理论规范转化为社会实践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认识运行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联中断就会出现问题,这正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产生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针对性的对策,通过影响和作用于系统的"三大要素",使其相互紧密衔接,促使道德系统良性运转,进而逐步解决社会道德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