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彩霞 《世纪桥》2009,(24):106-106,109
在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已出现了种种信息不道德行为。这些行为也正在影响着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信息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信息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仅就信息道德、信息道德的功能和信息道德建设等问题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2.
道德责任,是一个兼具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问题:就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一大痼疾。因而,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我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责任,对于规范学生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对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社会运行越来越多地与网络紧密结合在一起。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它又把社会及其成员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与人文环境之中。在目前我国网络法规尚不健全,相应的法制体系的规范作用尚不能完全发挥的情况下,人的网络行为往往容易出现道德约束真空,导致破坏违背道德伦理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因而,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就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网络道德建设领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一、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大学生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和最热心的参与者,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网络道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网络正以神奇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蔓延,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有关网络的一些道德问题也日渐凸现。本文就网络道德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网络对传统道德的巨大冲击1.网络信息传播的超地域性加剧了全球道德冲突网络信息技术的导入,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国家、地域界限,但是信息的内容仍带有地域特征,它反映的是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样,在人们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与道德冲突也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垄断。建设信息调整公路的目标是实…  相似文献   

5.
道德既体现在人个体化的行为上,也存在于有组织的群体活动中.其中,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往往因其行为给关涉各方带来的损益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道德评价.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在评价管理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功利观、权利观和正义观.这必然给管理者的抉择带来困惑.而有效的改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加强组织道德文化建设和修炼高尚的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6.
信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类社会对信用的维护经历了由道德的自律到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的共同作用两个阶段;法律对信用的维护也经历了从民法债权的个人本位到现代信用法律制度的社会本位的转变.在构建中国的信用法律制度时,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信用立法的既往经验,又要总结此次金融危机对于信用法律制度的最新启示;不仅要完善民商事法律中信用保护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更要制定专门的信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信用行为的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7.
信息社会下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大众传媒具有传承道德文化、塑造道德人格、构建道德价值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充分了解我国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现状以及新的发展特点,总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道德教育的经验,进而提高我国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伟 《探索》2004,(6):105-108
制度作为规范人的行为或人与人关系的规则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制度安排的适当与否对道德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制度一方面应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秩序,另一方面应使各种违反道德的行为受到惩罚.当前我们亟需强化几项制度从而为道德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9.
从信息公开视角看,信息传播失真引发集群行为,信息不对称导致零和博弈,信息不公开诱发“自立救济”行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基于此,加快信息公开制度化建设、建设回应性政府,加强舆论性载体的引导和利用、有效实现社会控制,增加沟通信息的“透气孔”、建立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是防止、减缓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冲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们要在分析当前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思路,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信息生态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类的生态问题包括自然生态问题和社会生态问题.在社会生态问题中,信息生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信息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信息生态研究产生于当代信息环境问题,它以人类和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宋振美 《唯实》2001,(2):12-15
道德赏罚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从古至今都在树立道德的权威、促进社会道德的内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型期的中国,尤其需要在道 德建设中强调道德赏罚.从个人道德的修养(包括个体道德的塑造、内化和道德责任的确立)以及实现社会公正的角度(包括行为的代价与补偿、正义文明理性社会的要求)来看,道德赏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政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民主,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权力的主体的官员道德建设.官员道德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是个古今中外都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奉行的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轴心的道德自律原则;在西方社会则是以制度监督为主的道德他律.2002年开始实施引咎辞职以来,一批官员相继引咎辞职,再次把官员道德建设问题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官员道德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契机的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文章从网络社会的特点入手,分析由此带来的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道德信息是产生现实道德调控力的事实依据。传统道德体系将道德信息的传播局限于熟人范围,这严重制约了道德调控的作用领域和力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借鉴西方国家征信制度的模式,通过建构制度化的新型道德信息传导机制,实现道德信息完整、准确、快捷的无障碍传递,不仅扩展了道德调控范围,还能通过新生道德主体的参与更新道德观念,进而促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道德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理论界在从不同视角探讨社会道德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如何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时,答案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观点或主张普遍地存在一个思维和方法的局限性:囿于伦理学范畴谈论社会道德建设.其表现有两种,一是就道德论道德,实际上将因素庞杂的道德发展问题简单化为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信仰体系、修养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的发展,仅从道德内部寻求道德进化的思路.二是以伦理标准为主要依据,将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硬性切入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领域,范导经济伦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再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腐败行为有道德文化观念方面的发生根源,在转型期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削弱、个体道德人格分裂蜕变的综合作用下得以形成和维持。腐败行为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极大危害,要通过新型社会道德文化的建立、调适以及新型个体道德人格的塑造来加以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18.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强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三方面内容.在我国当前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应着重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政府部门加强人力、资金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是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长效机制要着力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机制、领导干部道德监督机制、领导干部道德惩戒机制、领导干部道德教育机制以及领导干部道德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国际互联网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也将网络伦理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诸如网络中的信息所有权、个人隐私权等权利问题,网络中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社会责任、社会监督等问题,以至网络中的极不道德行为——网络犯罪问题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性课题。而严耕则是国内率先挑战这一难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