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苏论战是"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一付强烈的"催化剂"。中苏论战促使中国共产党形成"反修防修"的思想,导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系统化、在国内进行"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反修防修"普及教育,同时也加剧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这些都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在其代表作<黑暗的心灵>中描述了航海的故事,<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马林诺斯基描述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文化的第一部人类学专著.他们的作品都反映出他们对于海洋的向往、对于异族文化的眷恋、对于西方文明的反思,同时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反映出了人类学文化.所不同的是,康拉德在他的小说中通过航海的故事探索了西方人的心路历程,同时发出了对人类精神的追问;马林诺斯基则是通过对异族文化的描述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他的"文化的科学"的民族志作品中明显带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人类学发微于妇女人类学,它成功地将妇女带回到了人类学研究社会的整体画面之中,同时它也迎来了自己的发展壮大阶段,开始了社会性别及文化建构、权力、地位和历史建构等诸多内容的研究。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受后现代化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人类学进入了后现代时期。  相似文献   

5.
夏祥涛 《工会论坛》2011,17(3):153-155
中苏论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原因复杂,过程挫折,起源于对斯大林的评价,在两党、两国之间控制和反控制斗争中论战开始升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系列若干问题争执中,矛盾加深,论战更加激烈。探析中苏论战的原因,不仅可以厘清中苏论战背后大的国际环境因素对论战产生的影响,而且有助于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此次论战是继“问题与主义”之争后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又一次思想交锋,通过这次论战初步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之间的界限,论证了在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阶级斗争来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性,同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传统哲学不同,现代英美哲学对待形而上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以实在论和以实在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得形而上学在英美哲学中具有了不同于欧洲大陆哲学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哲学家们对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复兴有了新的解释.本文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论战的背景中,通过阐述它们在"实在是超验的吗"、"世界是什么"、"知识来自何处"等问题上的对立观点,揭示形而上学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意义,由此重新解释形而上学的现代表征.  相似文献   

8.
法律人类学发展的逻辑规律直接以文化理论的运动为内在驱动力,文化理论建构的方向引导着法律人类学所关注重点的变化;同时,法律人类学由进化论的文化视角,经功能主义文化观再转向文化的法律多元,最终尝试性地提出了中国法律文化建构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制约着这一时代的哲学思考 ,科玄论战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环节。论战本身是对于时代问题在哲学上的展开 ,而论战的问题及其成果则深刻影响着此后的哲学思考。透过论战双方的分歧 ,在哲学思考对人自身存在的关切中 ,科学派和玄学派崭露出共同的普遍主义取向。一定意义上 ,普遍主义取向是对于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必然表现 ,科玄论战双方的此一共同取向也折射在此后的哲学思考中。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反思促进了民族志方法与女性主义理论的结合,以民族志的方式呈现女性主义的立场,既体现出民族志文本对"主体性"的强调,又反映了对女性的关怀.同时,民族志一贯主张的"差异性"视角与女性主义"女性同类和女性团结"的立场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凸显.虽然,女性主义人类学已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并建立起文化意义上的性别...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发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其中参杂了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历史和现实等多重因素。综合而言,国际共运的论战传统及其带来的思维惯性、历史积怨与文化和民族心理差异的影响、所处国际环境的现实差异与发展阶段的不同定位、苏联大党大国主义与中国寻求平等地位的内在冲突以及领袖个性因素与同盟沟通机制的非制度性制约等是导致中苏论战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2.
哈特的理论对现代分析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观点也是其特色理论之一。哈特与富勒、德富林以及德沃金等人论战中更是展现出独特的观点。本文主要围绕这三次论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3.
田野工作作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一种调研方式,强调研究者深入到调查对象内部去探究其日常运作情况和内在规律。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则刚好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来自于人民、用之于人民,这点与田野调查所倡导的深入社会实践不谋而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和曾经的社会主义强国俄国,其领导集体及其思想都有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色彩,都可以作为证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所倡导的深入人民群众路线方针与社会学中的田野工作调查方法互为佐证。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升我党在面对当前社会各类挑战的能力也变得刻不容缓。针对我国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官僚主义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扎根理论的创新性为我党在利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去指导和制定大政方针上提供了创新性思路,同时也拉近了我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决策的民主与科学性,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田野工作典型实践。  相似文献   

14.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因其较强的解释力,近年来成为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拥有了众多追随者,形成了模因研究的主张派;但同时也有来自很多领域不同的声音,怀疑模因论的学科地位与科学性,形成了反对派.两派就模因研究展开热烈的学术论战与对话,主要聚焦于模因的概念、模因的传播机制、模因论的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这场学术论战是模因研究发展的生命之源,有力推动了模因研究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艺学与人类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文艺人类学,目前,文艺人类学处于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了解文艺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对构建文艺人类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文章对文艺人类学的内涵进行简要介绍,对文艺人类学的现代构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文艺人类学的学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旅游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它通过人类学的独特视角来探讨旅游现象 ,分析通过旅游为中介带来的社会问题 ,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巨大 (或好或坏 )的冲击。同时关注旅游行为中 ,“不同文化模式的碰撞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等焦点问题”。① 人类学主要从事不同文化的传译 ,它研究人是为了理解人 ,特别是“他人”。旅游人类学也主要关注旅游事件和行为的主体———人。旅游研究中的“他人”包括游客 ,所有为游客服务的人和游客活动范围内的其他人等等。随着我国国民人均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  相似文献   

17.
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人类学是在文学和人类学的交叉点上生长起来的,经过百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学人类学从无到有,逐渐得到发展。文学人类学既是一种批评的方法,又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展显示了文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18.
在生命的最后五年里,罗伯特.史蒂文森卷入了欧美列强在太平洋上的一场殖民争夺。他站到正义和弱者一边,用犀利的文笔无情地揭露和斥责殖民者的强盗行径,用真挚的同情为萨摩亚人大声疾呼,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爱戴。史蒂文森体现了白人的良心,是一位极富正义感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9.
民族村寨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和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新一类文化遗产——村寨的研究,正可谓是人类学的使命所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法人类学分析研究、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研究,运用法人类学方法既是人类学的拓展,又是传统法学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依法治国是富国强兵之道的观点出发,率先从法律的角度对《曹刿论战》作了分析。认为弱鲁打败强齐的根本原因是鲁国推行了依法治国的方略,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鲁军是依法治国方略取得的效果和表现。本文用《曹刿论战》为例,论证我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