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慎独"是指个体在没有外在道德约束的情况下,仍能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严格按照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做人与做事。"慎独"精神与网络生活的自由性、开放性、独立性关系密切,与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有着内在一致性。"慎独"中的慎隐、慎微、慎欲、慎省、慎辨等思想有助于青少年网络道德自律机制的建构,有助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规制,将网络道德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2.
当代社会,风险日益凸显。风险社会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道德失范。道德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道德形成,青少年时期是关键。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质水平不容乐观,研究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朱陆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朱熹混淆了道德与知识。回溯朱、陆二子的辩论过程,分析有关尊德性与道问学、博与约、太简与支离的争论,陆九渊实际上并不否认道德的知识性,他所反对的是将道德知识视为君子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必要前提。因此朱陆二人的根本分歧不在是否应该学习道德知识,而是在于道德知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直到王守仁,才最终彻底否定了道德的知识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即将迈向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已成为产业更新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知识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人在知识经济化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是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焦点。所以知识经济对领导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政治思想和道德品格素质领导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格素质,是指领导者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品格上应具备良好的素质。知识经济要求领导者充分认识到科技、信息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的今天,在迅速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领导者必须加强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5.
讲学习是师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就强调学习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至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之幼稚,不学则愚”。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高尔基说,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这就明确地揭示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获取知识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前提,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道德的培养和完善。科学文化素质对师德的形成和完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优良的道…  相似文献   

6.
《党课》2009,(9):40-42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担负着提高人口素质,传播知识与文明,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使命。他们既是知识与道德的化身,学生所崇拜的偶像,也是社会所尊重的贤达。因此,无论是由教师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还是党的章程所要求的,党员教师都必须做守师道、正师表、履师职、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之得     
<正>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可见道德的重要性。什么是道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向来是一个尊重道德、崇尚道德、追求道德的国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实中道德滑坡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了解道德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尤其是了解道德行为发生的动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06,(5):14-19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我国当前历史阶段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揭示了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为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指明了方向,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思想,本刊约请社会各界人士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笔谈,同时整理了相关部门领导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他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理解中,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社会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如果是这样,就被人们和社会所肯定、接受,判定是合乎道德的、善的;反之则被否定和排斥,判定是不道德或恶的。这一理解来自对道德实践的观察和描述。按照这种理解,道德本身就存在着客观基础和主观形态两个层次。从根本上看,道德是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和它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  相似文献   

10.
社会道德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把道德教育目标定位在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培养上,并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体现参与性、发展性、指导性、合作性、渗透性,是多元社会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的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分析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个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重视体验与实践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观念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稳固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养是荣辱观教育这种外来的群体雕塑与青少年学生自我雕塑的有机结合,是对荣辱观的自我认识、自我成型、自我鉴定的过程。荣辱观具有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的体现,是思想和行为方式的统一,最终要体现在行为方式上。  相似文献   

13.
1.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普及活动。开展“百万市民学礼仪和文明言行承诺”活动,组成“文明礼仪普及宣讲团”,深入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事业单位,宣传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等。在全市青少年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举办“迎国庆、讲文明、树新凤”礼仪知识竞赛。开展形式多样的迎国庆、学礼仪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我们总是突出强调“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却较少从“治国”的高度讨论道德建设问题。这不仅导致对道德建设缺乏应有的认识,也导致对治国方略认识的某种欠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不仅把道德建设提到了新境界,而且使我国的治国方略得到了完善和提升。 道德精神的养成是治国之本 人是文化的存在。道德品格的文化养成使人与人的关系成为伦理关系。作为人类理性范畴,道德要求人类的行为合乎理、利于人。伦理关系作为人类不可脱离的现实,由于有道德的维系,使其呈现出某种秩序状态,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相似文献   

15.
“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强调了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合格接班人是历史赋予一个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笔者认为,中学语文课文所选教材,不仅文质优美,而且是对青少年进行政治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尤其是文言文教材,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使学生吸取知识上的营养,而且能…  相似文献   

16.
徐长安  丁雪枫 《唯实》2002,(1):11-15
科技领域的道德困境,要求对科技伦理予以探讨。儒家伦理的优良 道德及其方法,使这种探讨成为可能,并为中国科技伦理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儒家伦 理中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对现代科技伦理的建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理论上,它有利于增进科技伦理与民族精神的融合;在实践上,它有利于促进科技生产者 和使用者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消费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解释消费行为、表达某种意义或价值的符号或规范系统,它深刻影响着青少年道德观教育。在消费文化影响下,青少年道德观教育产生了道德认同缺失、道德价值平庸化、道德情感冷漠化等问题,为此应以主流价值观整合多元价值观,保持公共规则与个性自由之间的张力,提升德育内容与现实的契合度,化解消费文化境遇下的青少年道德观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湖北省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总体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明朗的,他们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具有较高的认同,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充满信心;在公民基本思想道德观念上表现出较高的价值认同,保持着较高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理想;在个人发展上呈现出多样的目标追求,发展总体趋势积极、乐观。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呈现出务实性、主体性、整合性、多样性等特点,不同青少年群体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青年学生在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表现方面总体上要好于其他群体。  相似文献   

19.
今天,许多人在谈论、争论、褒扬、批评“道德”及其道德教育,这种道德领域中纷繁而激烈的争执、开放而宽阔的视野,对当代中国的道德重建和德育观念的更新、确会是一种推进.对当今的道德教育的手段、方法和观念进行考察,改变长期以来单一的、简单化的道德教育,甚至将德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将道德知识与信念教育相分离,道德知识传授与道德践履相分离的现状已是当代中国道德重建面临的重大问题.只有改变这一现状,才能做到使道德真正鼓舞人、打动人和教育人.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1)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2)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