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西政报》2009,(17):35-36
各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我省部分退休(职)人员反映他们在职期间曾从事过尘肺等职业病危害的工作,退休(职)以后经诊断患有尘肺等职业病,要求按照《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条例》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职工退休后被诊断为职业病应如何解决工伤待遇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国法秘函[2005]31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职工在退休(职)后被诊断为尘肺等职业病如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
11月21日至23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贵州省牲畜屠宰条例》(以下简称《屠宰条例》)、《贵州省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贵州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旅游条例》)。其中,除了《屠宰条例》将于明年3月1日起实施,其余条例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3.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者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施行以来,已历时7年,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2010年底,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条例》作了哪些调整和变化?对企业责任和经济负担有哪些变化?对工伤保险的实际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更高的要求?1月7日,福建省人社厅工伤保险处负责人曹岁明应邀就上述一些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解答。  相似文献   

4.
《山西政报》2010,(5):38-41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卫生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为维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我省工伤和非因工伤残、因病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和《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70号),结合我省实际,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贯彻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中切实保障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的要求,积极做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企业(以下简称中央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把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有利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伤残补助金的标准可以适当提高”…… 2006年11月28日下午3点,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首次审议《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草案)》(下称《条例(草案)》)。对于河南几千万劳动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意味着法律将为他们支起一张劳动安全保障网,他们有望不再为工伤而流泪。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09,(17):50-50
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全文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并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国《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实施5年后首次进行了修改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共收到7481条意见。《工伤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有三大亮点:一是简化了劳动关系争议的工伤认定程序;二是加大了对不参保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三是加强了对未参保职工的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改对于广大劳动者无疑是个福音。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自200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已历时七年,为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2010年12月20日国务院对《工伤保险条例》(下简称新《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新《条例》有哪些不同之处?对维护广大劳动者有哪些新的做法?对相关职能I~言'--LB门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福建省社会保险局的相关负责人,通过结合案例,对新修订的《条例》进行了一番对比解读。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24日,《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由于《条例》在2011年元旦实施,相信各地已经开始了筹备《条例》具体实施办法的拟定工作。所以,我们在研究分析这一修订案变化的亮点时,也期待有关方面能就其中尚未明确的问题予以界定和说明。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工伤保险的实施范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同时要求劳动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根据条例的规定.2005年12月29日.劳动保障部会同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报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6号,以下简称《通知》);对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伤保险制度作出了规定.使这些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伤保险权益维护,有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政报》2014,(13):4-10
第一条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逐步建立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相似文献   

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由工伤保险为其提供医疗服务保障,是工伤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工作,有利于保障工伤职工依法享有医疗服务的权益,有利于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有利于规范医疗行为、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各地要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就加强工伤保险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权威发布     
《干部人事月报》2011,(1):60-60
《工伤保险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近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正式公布《工伤保险条例》。该条例已于2010年12月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相似文献   

1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3年4月27日以国务院375号令公布,将于2004年1月1日施行。《条例》的公布施行,对于全面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促进安全生产、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推进工伤保险工作。为贯彻落实《条例》,切实做好《条例》施行前的准备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开展《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条例》是工伤保险的重要行政法规,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学习《条例》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进行思想发动,制定学习计划,保证学习质量。劳动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特别是工伤保险业务人员,要熟  相似文献   

16.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伤保险权益,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安徽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和劳动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相似文献   

17.
《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3年4月27日以国务院375号令发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实施工作,现就实施《条例》,做好工伤保险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依法行政,积极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认真落实《条例》的覆盖范围,积极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是确保新《条例》稳  相似文献   

18.
依《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行政法以不溯及既往为原则,有特别规定时除外。《工伤保险条例》按其第六十四条规定可有条件地溯及既往,下面这个案例对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实施之前的工伤.是否应依《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重新认定产生了争议。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与保障》2011,(10):35-35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文件精神,近日,泰宁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和县公务员局共同研究决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泰宁县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市级统筹工伤保险,以进一步提高工伤赔付待遇,增强工伤保险基金风险抵抗能力,保障我县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20.
《山西政报》2007,(21):39-40
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民政局、财政局,省直各委、办、厅、局,中央驻晋各有关单位: 为保障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工作人员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山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试行办法》和劳动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