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关注德育范式问题,研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德育范式的研究背景、德育范式的内涵、德育范式的形态与转换以及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德育范式的选择建构等。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研究的系统化不够、实践性不够以及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研究的方法不够丰富、研究的内容与进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继续把德育范式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2.
在公共行政学学术史的研究中,就公共行政学的范式问题存在着长期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公共行政学究竟有没有范式?发生过几次范式转换?然而,通过对公共行政学与范式的结构性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公共行政学并不能满足范式原初意涵所包含的共同体、信念结构与发展轨迹三个结构性特征的要求。由此可知,实际上公共行政学并未形成某种范式,更未发生过范式转换。从范式的原初意涵来看,公共行政学目前仍处于"前范式阶段",因此,用学派或者研究途径等概念来描述公共行政学及其发展,是一个比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根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二十多年来的公安学研究范式可以称之为传统安全范式。现有的公安学研究范式主要还处于从统治型范式到管理型范式的过渡中,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安全观的变化,转型社会与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迫切要求改变公安学界长期以来侧重公安机关性质的论述、对公安机关具体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极少的状况,创新公安学研究范式,在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上实现总体性转换。由此公安学研究应当引入制度范式,研究法治公安、责任公安、服务公安等的制度创新,拓宽公安学研究的前沿,实现基本学术研究范式的转换,才能更深层次地探讨公共安全秩序的生成演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内容简介:本论文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依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和范式理论,对教育研究范式进行了重新界定,指出教育研究范式是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对教育研究活动所持有的共有信念、共同的前提假设以及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规范。二是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研究的三大范式和所经历的两次范式转换。这三大研究范式分别是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绩效主义研究范式和文化学研究范式;两次范式转换分别是从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向绩效主义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从绩  相似文献   

5.
土地作为资源和资产,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本文选择长江经济带22个城市进行研究,发现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地价水平的梯次递降关系,探索了不同城市等级、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的城市地价水平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客观关系,提出了应该考虑城市地价水平、发展潜力等因素合理进行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等建议,包括工业向中、上游转移,需要关注部分中小城市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和部分城市的"重卖地轻实体"问题等。  相似文献   

6.
只有在“艺术一人一文化”的视界观照中,艺术文化学研究实践才能进一步强化其“属人的”学科特质。以“艺术一人一文化”为逻辑构架,艺术文化学的研究范式可分为客位艺术文化学、主位艺术文化学与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主客位辩证艺术文化学范式是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范式,它的实践品格、解放旨趣、开放精神和批判特征带来了艺术文化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正是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导致了人、文化、艺术整体观念的变革,它促使文化、艺术研究更加具有反思精神、实践意识,更加注重与现实的联系,更多地关注艺术文化主体的存在状态、艺术文化主体的种种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与话语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与话语重建金元浦一何为文学范式?文学范式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从事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文学共同体所一致遵循的一般理论原则、方法论规定、话语模型和应用范例。它不同于文学研究中某个批评家使用的独特方法或风格特色,而是对全部文学现象的总体观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是公共政策研究范式转换的鲜明表现。如果说,政策分析学科的身份危机是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那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的环境变迁就是研究范式转换的外部动因。生产力的提高与量化分析方法的发展水平相辅相成。追求最优化是研究范式转换表达于政策制定环节的价值;实现规范化是研究范式转换表达于政策执行环节的价值;强调准确化是研究范式转换表达于政策评价环节的价值。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最大存在价值是,更加强调科学性和工具性,更加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方法和规范去揭示公共政策的相关规律。公共政策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经济学的革命与范式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托马斯·库恩所提出的范式概念及在科学革命中的作用为基础 ,首先分析经济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特点 ,阐述经济学中范式的内涵 ,并利用范式转换来说明经济学的革命 ,结合目前新经济的发展 ,预示出新的经济学研究革命发生的可能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重构城市社区--以治理理论为分析范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治理理论审视和分析中国城市社区的改革与创新 ,对于拓展目前正在兴起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实现社区治理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城市社会的进程引起了社区治理的巨大变革。治理理论为此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指导和分析范式。观照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着手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组织体系、治理关系的转换是社区走向善治的理性取向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化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在其间,相关范式各领风骚,公民文化范式、国民性范式、价值观范式、社会资本范式和新政治文化范式相继转换。通过厘清各范式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挑战,阐述各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动因,可以理解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本文试图考察这五个范式及其转换,并解释这种转换,以期加深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丰富政治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董波 《前沿》2012,(15):173-176
民族音乐学的范式对蒙古族“呼图克沁”这一民间仪式表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在我们已有的研究中,缺少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范式来解释“呼图克沁”仪式表演的音乐现象,因而当前面临研究范式的挑战.文章试图以民族音乐学的范式,即以音乐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理论作为切入点,采用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探讨“呼图克沁”仪式表演中信仰、行为和音声三者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探讨音乐在仪式中的运用问题的研究范式,以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化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在其间,相关范式各领风骚,公民文化范式、国民性范式、价值观范式、社会资本范式和新政治文化范式相继转换。通过厘清各范式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挑战,阐述各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动因,可以理解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本文试图考察这五个范式及其转换,并解释这种转换,以期加深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丰富政治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宇 《求索》2011,(6):64-66
公共行政的价值是公共行政所追求的一种应然状态,它决定公共行政活动中的范式选择和行为模式。在以关注民生为执政核心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必须进行相应的转换:公平优先于效率的确认;公共利益对集体利益的超越;多元参与对政府单中心的弥补;民主参与对行政权威的提升;代际公平对资源利用的优化。  相似文献   

15.
袁年兴 《前沿》2009,(4):69-74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笔者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把民族平等、成果共享、互惠合作、共同优化的理念诉求落实到具体、可以量化的现实层面,为分析、评价、调控民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支持。该范式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发展,首先体现在范式的转换上。范式是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和成熟标志。经济理论的发展,也突出体现在范式的转换上。对经济学范式转换的前提、方式与条件进行哲学解读,对于促进经济学范式的转换,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晓敏 《人民论坛》2012,(14):166-167
建构主义安全研究范式是国际安全研究中的主要理论范式之一,主要关注规则、制度、价值等国际社会的规范对安全关系的影响。建构主义安全研究范式对现实主义安全研究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了批判,推动了国际安全研究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8.
陈始发 《长白学刊》2005,(1):109-1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研究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主要从概念、科学体系、源与流、特点与特色、新领域与新课题等方面对邓小平文化思想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90年代初期比较集中研究邓小平文化范式的转移、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期集中研究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点及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后期主要研究全球化与邓小平文化思想、三代领导集体文化观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今后的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应注意视角的转换与方法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不仅要应对自然风险,而且要应对社会风险。随着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体系的日益复杂化,调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减缓风险冲击与扰动的意义愈发重大,韧性城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应对风险社会新范式。韧性城市的目标是培育城市功能韧性、社区韧性与社会韧性,以确保城市灾害期的基本正常生活秩序以及重灾后迅速恢复至灾前水平的能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手段和智慧社会体系,全方位提升城市的韧性,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确保城市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胡艳华 《前沿》2013,(21):145-151
本文就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的代表作进行梳理,追溯其研究特点、范式困境及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该研究主要有三个特点:在研究主题上侧重于中国农村政治、经济变迁,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变迁研究;在分析框架上多秉承“国家与社会”的西方范式;在理论和概念选择上有“概念化”和“内卷化”倾向。困境在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没有形成本土的研究范式,最终落入西方范式的窠臼并产生路径依赖,应从范式本身的悖论来反思社会变迁研究。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是从不变中研究变化,寻找研究的共同基础;同时关注农村社会变迁的派生性影响;全球化给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也可能是未来的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