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清燕 《前沿》2012,(18):57-59
社会矛盾的实质是法权关系的失衡,权力失衡产生权力主导型矛盾,权利失衡产生权利主导型矛盾,权力主导型矛盾继续往下细分可分为权力-权力类社会矛盾和权力-权利类社会矛盾,权利主导型矛盾继续往下细分可分为权利-权力类社会矛盾、权利-权利类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法律化解模式的实质是法权,即通过权利与权力的重新分配,调动不和谐的利益因子,实现矛盾冲突的衰败和社会矛盾的消解.其中内含的法权逻辑即以权力限制和权利保障为出发点,矫正较强的权力和较弱的权利,使权利与权力对抗,权力与权力抗衡,最终实现权利与权力之间及权利与权力所隐含的权利与义务之间、权力与责任之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党内权力的触角伸展到了社会公共生活的每一角落而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所以,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是实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当前.由于对党内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导致党内权力出现异化等现象.严重影响党内和谐。因此.加强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确保党内和谐.必须增强监督意识,构筑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强党内和谐的思想基础:提高纪检监督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和监督质量,打造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强党内和谐的有效平台:加强党内权力的制度化建设.使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强党内和谐走上制度化道路:充分发挥和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利.强化以权利制约权力.夯实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强党内和谐的坚实根基:优化党内监督环境.为党内和谐构建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有两大支柱,它们是民主法治。我认为这也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性特征所在。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构建,与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叠与同构特征。法治意味着制度和谐,而制度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权利的本质是利益,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尺度。法治就是利益关系权利化之后的和谐组合。其中,四大关系的和谐,决定着制度和谐,同时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第一,权利与义务的和谐。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一部分人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那么就必定另有一部分人只履行义务而没有享受到权利。…  相似文献   

4.
何美然 《前沿》2011,(10):50-53
在现代社会,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力关系主要体现为个体权利、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权力与个体权利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传统体制下,个体权利和社会权力受到国家权力的控制和挤压;改革开放以来,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自治权力不断扩张,国家权力逐步收缩。要使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保持和谐,就是要在国家权力的制导下,通过社会自治权力的发展,使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本质相一致,实现国家权力向个体权利回归。  相似文献   

5.
权力的转变是城市边缘区聚落非物质景观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力的转变通常会带来权利的变化。随着近三十年来城市化的推进,作为政权设计的末梢机构——村民自治委员会的成员,多方利益博弈中都离不开他们;传统的乡绅和地方长老的作用大为减弱,其权力转给了年轻活络的中青年人,他们从拥有权力到获得权利而获取相关利益;村民获取利益过程演变为一个充满权力和权利博弈的过程,在制度性缺陷和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困扰后,村民在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力时只有采取非正规权力技术等手段,而取得自己所期望的利益。因此,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村社共同体,以顺畅村民权力表达渠道,增加村落集体的庇护能力,从而促进村落社会和城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洪岩 《长白学刊》2010,(3):85-87
良好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类利益的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系列现实的制度安排,其中,宪政民主是社会主义多元利益主体和谐的制度保证;宪政法治是社会主义权力、权利均衡和谐的制度依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宪政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形成完美契合。因此,宪政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能提供的实现社会和谐的最恰当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国际社会对人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中英人权保护现状的比较分析,认为在公安执法工作中,要坚持以权力保障权利,以权力规制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利维护权利,大力加强和改善公安人权保障状况,以促进民众权利的互促共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执法为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1.法制完备。要求建立一个[1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实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内容与形式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2.主权在民。要求法律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法制应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基础;并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3.人权保障。人权是人作为人依其自然和社会的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其内容包括人身人格权、政治权利与自由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全面地、充分地实现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法律的根本目的。4.权力制衡。其主要内容是以国家法律制约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力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合法性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共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和谐的社会利益基础的支撑,但权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将会削弱中共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利益基础。构建遏制腐败、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利益基础,需要强化"利益代表"的执政理念,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利益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基本内涵是权利至上,权力来源于权利并服务于权利,民事正当程序能鲜明地体现权利和权力的良性互动关系。民事程序应用法官的裁判权将权利主体的权利变为现实的利益,在实现权利过程中,程序同时也制约了法官的权力滥用。一、市民社会与法治的基本内涵“市民社会”这一概念虽然产生于西方,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呈现各异的特质,却总体上有着超地域、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及价值。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契约关系为中介,以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为前提等是一切市民社会的共同本质特性。以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为基础的社会,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