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毛泽东早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讲:“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江泽民强调:“人才为政事之本,也是建军治军之本。”胡锦涛明确指出:“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形势发展要求的自觉回应,是对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战略作用和地位的清醒认识,是对政党执政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推进“党管人才”,除了需要明确“管”的主客体,更需要科学把握两个核心问题,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员干部之友》2009,(12):12-14
从“任人唯贤”到“尊重知识.再蘑人才”,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科学的人才观”,从“党管干部”到“党管人才”……  相似文献   

4.
近日,东营市以市人才市场为主体,推出了“人才租赁”业务,开辟了人才工作空间,创新了人才服务渠道。这是用人单位通过人才中介机构选聘急需的人才,并通过该机构为所聘人才办理发放薪酬以及代办社会保险、档案托管等人事工作的一种人才共享的用人方式。其特征是单位用人不养人,与被聘人才不存在隶属关系,变“为我所有”为“为我所用”。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单位可以在需要时方便、及时地获得所需人才,而不必储备过多的人才资源,从而降低人才资源成本,同时还能减少人事纠纷,避免处理问题的麻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华亭县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协调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有力促进了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科学人才观认为,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推动力”。黑龙江正处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战略机遇期,人才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只有以科学人才观指导我省的人才开发,才能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智力保障。首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我省人才队伍的实际状况,确立“就地取才、盘活存量”的观念。坚持“适度有别”的原则,科学处理本土人才与外引人才的关系,实现人才资源的“共振效应”。我省现有人才总量较大,截至2004年底我省人才总量为293·8万人,居于全国第六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  相似文献   

7.
尚丽琴 《求贤》2006,(8):5-5
在我国顺利进入“十一五”开局之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才工作者的道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指导我们的人才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刘皓  姬国海 《新长征》2006,(9):14-15
一、吉林省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及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 1、人才队伍存量优势明显。截止2003年底,吉林省人才资源总量为143.2万人,占全国人才总量的2、25%,比吉林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总量的2.11%高0.14个百分点。就专业技术人才而言,到2004年底,吉林省国有事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为69.2万人。目前,吉林省每万人中拥有大学生和工程师数,在全国分别位于第5位和第6位。  相似文献   

9.
<正>为充分发挥机构编制资源优势,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淄博市统筹全市编制资源,创新“一基一链四支点”体系,为引进各类人才提供编制保障,促进编制资源高效转化为人才资源,推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活力不断增强。一、筑牢编制资源优化配置基础,建立人才编制周转使用管理新高地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加大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调配力度,盘活用好各类编制资源。一是建立行政事业编制周转专户。  相似文献   

10.
刘长江 《求贤》2006,(5):7-7
中央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人事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保税区人事人才工作要紧密结合保税区“三个区域、五种形态”联动发展的实际,在前十五年经济超常发展的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好协调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努力开创广纳群贤、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来抓。2003年到2009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由28.8万人增加到103.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企业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从不足6%提高到24.6%,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通县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用人环境.提高人才素质,全县人才总量、人才布局和人才结构都有了较大改善.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人才8209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5247人。  相似文献   

13.
路百胜 《奋斗》2005,(10):19-2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首次把“以人为本”提到了重要发展战略,指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一方面,这些决策为欠发达地区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人才原本紧缺和流失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振兴的根本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和尖端级人才,构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为人才资源强国。因此,红河州在“十一五”时期,必须努力实现“人口大州”向“人才强州”新跨越的任务,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蔡吉臣 《求贤》2011,(1):43-43
“十二五”期间.中国北方人才市场要紧紧围绕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服务工作的新要求.发挥政府人才服务机构在人才资源基础性配置中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促进就业和人才强市的目标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聚焦重点、服务大局.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好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6.
人才资源配置与开发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担负着为人才资源配置与开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直接关系到人才生存与发展。政府人才服务机构改革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朱镕基总理最近在听取国家人事部工作汇报时强调:“现在我们开发西部最根本的是人才,不解决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问题,开发西部地区是有很大障碍的。”人才资源开发是地区经济开发的基础,没有充足的人才,就不会有发达的经济。我们不仅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快内蒙古的发展,更应当牢牢抓住人才资源开发这个关键,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扫除障碍。一、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则更加落后,其突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的背景下.人才资源存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旧家并行实施的“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的人才战略.受到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重视.人才引进成为各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以荆州市为例,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人才的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科技人才开发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现有人才队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而且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政策、体制、市场、管理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和作用发挥创造环境与条件,提供事业与舞台,更需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一、转变人才观念,强化人才意识。要转变人才管理工作中的陈旧观念,把所有参与西部开发的人员都当作人才来看待,不局限于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才是人才。要站在人才资源整体开发的高度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双流县在破解新农村建设这一课题中,着力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从“完善一套人才保障措施,构建一支实用人才队伍,搭建一个人才供需平台”入手,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和使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一、完善一套人才保障措施,强化农村人才政策引导双流县既是经济强县,也是农业大县,92.6万人口中60%以上是农村人口。县委高度重视培养和开发现代新型农民,将保障农村人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作为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