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司法实践中,案件承办人接触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现实中对于犯罪嫌疑人的辩解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往往不经太多考虑,直接推定该犯罪嫌疑人就是案件的"实施"者。那么,犯罪嫌疑人有罪供述的真实性到底有多高,是否值得全部信赖?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仅有犯罪嫌疑人供述的,不能认定为有罪,然而在有其他一些证据印证的情况下,如何把握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一是有罪推定的心理。长期以来,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后都判有罪。久而久之,部分办案人员心中自觉不自觉地产生犯罪嫌疑人必然有罪的思维方式,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往往带着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观点进行审查,具体表现为只愿收集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证据,不愿收集犯罪嫌疑人无罪的证据;只采信犯罪嫌疑人的有罪供述,不愿采信犯罪嫌疑人的无罪辩解。  相似文献   

3.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之一。但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重视犯罪嫌疑人供述而忽视犯罪嫌疑人辩解的现象。认真对待犯罪嫌疑人辩解,不但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实,提高刑事诉讼效率,而且体现了有效辩护原则和检察官客观义务的必然要求,最终有利于保证案件质量。本文认为应当将听取并查证犯罪嫌疑人辩解规定为司法人员必须履行的诉讼义务,同时设置犯罪嫌疑人辩解的诉讼化审查程序。  相似文献   

4.
为依法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保障律师在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立案侦查、刑事案件审查起诉工作中依法执业,促进人民检察院严格、公正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一、关于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1 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受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自检察人员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后或者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名及犯罪嫌疑人的关押场所告知受委…  相似文献   

5.
新刑诉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并明确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的三种情形,从而在法律层面上,对审查逮捕阶段是否需要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了回应。依据该规定,实践中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增多,而犯罪嫌疑人翻供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给案件的办理加大了难度。  相似文献   

6.
1998年初,公安部修改了刑事案件的破案标准。修改后的破案标准是:(1)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2)主要犯罪事实已经基本查清,基本证据已经获取;(3)犯罪嫌疑人或主要犯罪嫌疑人必须抓获。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才能称为破案。其中,犯罪嫌疑人或主要犯罪疑人已经抓获是指:一人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必须抓获;二人共同作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必须抓获;三人以上共同作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必须抓获;犯罪集团作案的,首要分子和主要实施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必须抓获。破案新标准的施行,对公安机关严格依法办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缉捕在逃犯罪嫌疑人提到了侦查破案工作的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7.
由于侦查阶段在我国刑事诉讼整体程序结构中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以及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身份与诉讼地位的特殊性,在案件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是最容易受到侵犯的时候。因此,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诉讼权利保障问题,始终是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推进,特别是犯罪嫌疑人地位主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反思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强化了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保护。这主要体现在犯罪嫌疑人名称的规设,强制措施的完  相似文献   

8.
犯罪嫌疑人的确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梅湘 《法学研究》2003,(2):104-112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 ,对其进行正确认定既能保障无辜的人不受追诉 ,同时又有利于确实保障被认定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分析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初查时的犯罪嫌疑对象之间的界限 ,旨在解决确认一个人为犯罪嫌疑人需要具备哪些证据 ,这些证据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 ,以及确认犯罪嫌疑人这一法律身份的起始时间和程序等问题 ,从而为正确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规则  相似文献   

9.
廖原 《法制与社会》2010,(19):77-77
沉默权利是国际司法界所公认的刑事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但是我国关于刑事诉讼的法律法规中却没有明确提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利,而这对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无疑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关于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利有关规定的分析,结合刑事案件审理的司法实践,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利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犯罪前科是衡量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险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累犯的一个重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其后罪的量刑。前科证明存在瑕疵影响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助长犯罪嫌疑人刻意隐瞒前科,进而削弱刑法对犯罪的打击力度。一、前科证明的瑕疵表现首先是前科证据不完整。有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特别是非本地户籍的嫌疑人的前科证据仅有嫌疑人的供述,并没有生效判决  相似文献   

11.
犯罪嫌疑人照相是刑事照相的重要分支,犯罪嫌疑人照相主要用于在押犯登记,反映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体态特征,通缉在逃犯,查对前科,识别和认定犯罪嫌疑人等等。因此犯罪嫌疑人照相质量的好坏对于刑事案件侦察和刑事案件诉讼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关于犯罪嫌疑人照相犯罪嫌疑人照相因为其特殊的作用和目的,因而它不同于摄影界常用的“人相摄影”一词。它从属于人相摄影,但与人相摄影又有所区别:第一,拍摄对象不同。人相摄影广泛的适用于广大公民。而犯罪嫌疑人照相则仅局限于犯罪嫌疑人这个特殊群体;第二,拍摄用途不同;第三,表…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制度,即法定代理人陪同提审制度,是指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接受侦查机关及检察机关讯问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陪同,以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特殊制度。本文以审查起诉阶段为视角,论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定代理人到场制度的发展历程、法律依据及执行困境,并探索全面构建该项制度的可行之径,以切实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职务犯罪侦查阶段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权是刑事辩护权中的重要权利,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以委托辩护方式行使辩护权的基础和前提,是由犯罪嫌疑人自主处分的权利。通过对会见权含义、性质和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将《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受托的律师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的规定修改为在押的犯罪嫌疑人有权会见其委托的律师,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讯问的心理实质是促使犯罪嫌疑人由拒供、谎供到真实供述的态度改变过程。影响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因素有认知性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情景因素,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促使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心理策略有,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恰当使用单面或双面证据,合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有效组织不同层次的说服信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的可沟通的关系,设计讯问场所与营造讯问气氛。  相似文献   

15.
李娟 《青海检察》2010,(1):28-30
一、《律师法》的修订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产生的影响(一)律师会见权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影响1、强化犯罪嫌疑人对抗心理,增加取证难度。《律师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律师可以通过行使权利来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同时这也稳固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强化拒供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其权利容易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刑事诉讼制度得到完善,正在向民主的方向转变,但是在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仍然存在忽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律师协助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有限、申诉控告权和救济赔偿困难等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健全法律体系、加强道德自律等方面完善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机制,以维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审讯是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心理战,只有掌握犯罪嫌疑人被讯问时的心理变化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促进犯罪嫌疑人的思想转变,从而在审讯中掌握主动权。而犯罪嫌疑人内心思想的变化,一定在外表有所反映,因此,通过观察犯罪嫌疑人神态变化而掌握其内心真实想法对审讯策略的及时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人员调查取证、查实犯罪事实主要的侦查方式,因为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其如实的供违内容体现犯罪全过程,基于此侦查人员都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讯问方式,从犯罪嫌疑人口中获取信息,进而扩太取证范围,来查清犯罪事实,因此,在侦查过程中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必不可少的。从实践角度上讲,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工作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如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赵作海案等案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在侦查讯问阶段保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担忧,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急迫的问题.本文提出甄别式讯问,利用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归纳犯罪嫌疑人进行真实供述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来为真实供述的犯罪嫌疑人建立一个模型,寻找讯问中犯罪嫌疑人进行真实供述时的规律及与虚假供述时的区别,甄别犯罪嫌疑人供述是真是假,以便保障无罪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犯罪嫌疑人家属与犯罪嫌疑人的特殊关系,决定了犯罪嫌疑人家属往往能够了解案件事实或者掌握案件证据材料,既可能成为侦查机关办案的阻力,也可能成为侦查机关突破案件、稳定犯罪嫌疑人情绪的重要帮手。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成功开展犯罪嫌疑人家属工作对于侦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案件的成功办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