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援与战后台湾的经济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可 《美国研究》2002,16(3):66-87
本文意在对1950年后十多年间美国因素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台湾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考察.本文发现,美国对台湾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的和基层的途径,是美国驻台机构与台湾经济官僚集团之间形成的"跨政府关系".这种关系有其特有的组织载体和制度机制,并成为战后前期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和政策、战略形成的关键因素.文章进而叙述了在跨政府关系的架构下,美国驻台机构和台湾经济官僚是如何共同导演了台湾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本文认为,虽然美国因素对战后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并没有在台湾复制出符合"自由发展主义"理念的美式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2.
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立场,以"不统、不独、不武"为中心点,游离于和平统一与和平分离之间.本文以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初对中国和平统一的正面态度和世纪之交对两岸政治和谈的敦促鼓励为例,说明美国对两岸统一、和谈的接受度,与中美之间的战略合作需求及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这两项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美国越是需要在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战略合作,就越有可能接受中国和平统一的政策选项;两岸关系越是紧张,美国就越有可能敦促双方进行政治对话.台湾第二次政党轮替以来两岸关系的迅速发展可能减少美国促谈的诱因,但以往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遗绪,中美全球战略合作的需要,国民党当局对统一诉求的淡化,以及美方部分人士对中国和平统一的开放态度,将足以抵消上述这一不利因素,并由此决定了美国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乐见两岸进行政治对话的既定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实际上是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和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台独问题既是危害和冲击"两岸三边"关系架构的"破坏性"因素,也是台海两岸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而在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中的"台独公投",既是陈水扁激化岛内族群对立和危害两岸关系的直接根源,也是中美台"两岸三边"关系的角力焦点.  相似文献   

4.
陶文钊 《美国研究》2004,18(4):39-58
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初始 ,对台湾政策进行了一些调整 :布什表示要尽其所能协防台湾 ,并加强了美台关系 ,尤其是军事关系。这在实际上鼓舞了台独势力。陈水扁 2 0 0 3年 9月推出台独时间表以来 ,布什政府的政策又有新的调整 ,强调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稳定。在布什政府第二任期中这也还是它的政策趋向。台湾问题是危险的 ,但在今后数年中仍有可能遏制法理台独 ,不发生向着台独发展的重大事态  相似文献   

5.
奥巴马第二任期基本上延续了第一任期内的对台政策,同时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即在遵循美台非官方关系基本框架、确保避免冲击中美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台湾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支持以稳固和发展美台关系,突出台湾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谋求对台湾问题的更多主动权。从近期来看,奥巴马政府对台政策调整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美关系的大局、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保障了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调整却蕴含着很多潜在的隐患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节大磊 《美国研究》2023,(3):36-69+6
本文建立了一个政治—安全以及宣示性政策—操作性政策两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希望可以借此更为细致地梳理分析美国对台政策。在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在政治层面的宣示性政策、政治层面的操作性政策、安全层面的宣示性政策、安全层面的操作性政策四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调整。相对而言,两届政府的操作性政策调整的程度要大于宣示性政策。仅就宣示性政策而言,特朗普政府在政治层面的宣示性政策的动作较多,而拜登政府(尤其是拜登总统本人)在安全层面的宣示性动作更明显。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最主要原因,一是其认为中国大陆对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武力的能力和意图都在上升,二是美国对台湾地区的战略思维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为推进祖国统一制造了障碍,但是决定两岸关系走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关键因素是国家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7.
自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美国的气候政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是否采取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更是成为其内外公共政策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指出,美国新一届总统候选人的气候政策与布什政府有根本差别.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这种政策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两党政治及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政策动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影响.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美国的气候政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是否采取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更是成为其内外公共政策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指出,美国新一届总统候选人的气候政策与布什政府有根本差别。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这种政策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两党政治及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政策动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影响。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龚洪烈 《美国研究》2020,34(1):27-43,M0003,M0004
第115届美国国会的涉台立法在立法数量上达到空前规模。这些立法有些已通过立法程序而成为公共法律,有些尚未完成立法程序,内容涉及美台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交往,以及对台军售和台湾的国际参与等诸多方面。以《与台湾交往法》为代表的涉台立法挑战了"一个中国"的政策,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涉台立法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在两岸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有利于大陆的变化后,美国行政和立法部门试图以立法手段实现对台湾的"再保证"。虽然美国涉台立法的实施取决于行政部门对相关政策可行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以《与台湾交往法》为代表的涉台立法已成为中美关系的破坏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杨 《美国研究》2005,19(3):116-131
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是深受冷战影响的一个国家安全政策领域。本文在综合运用美国解密文件的基础上,探讨冷战期间美国的外层空间政策。文章认为,大国空间决策及空间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美苏的综合实力对比和美国的决策心理定式,并使冷战和空间政策实施具有了同一性;美国决策者制定空间政策的前提是根源于“过度威胁预期”和“记忆恐惧”的知觉错误,其结果是导致决策过程中的“非逻辑性”和“过度防御心理”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GILLE  ALBERT; F.GREVISSE   《African affairs》1950,49(195):151-157
The Belgian Centre d'Etudes des Probleémes Sociaux Indigènesis, so far as we know, unique in Africa, and one that deservesto be even more widely known than it is. The following abridgedaccount has been translated by Mary Hicks from pp. 5–11and pp. 78–85 of the C.E.P.S.I. Bulletin No. 10 (1949).M. Albert Gille is Provincial Commissioner, Coquilhatville,and M. F. Grévisse, Assistant District Commissioner,Elisabethville.  相似文献   

12.
赵刚 《当代亚太》2004,(10):19-23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战略研究界在对华关系上主要有遏制和合作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在美国对华关系中都有所表现.九一一事件后,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共同需要,中美关系有所改善.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仍然存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仍将曲折发展,合作与竞争、利益与分歧并存.  相似文献   

13.
14.
Mark Beeson 《亚洲研究》2013,45(3):445-462
The United States has exerted a major influence on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since World War II. As both a promoter of neoliberal reform and as the key strategic actor in the wider East Asian region, the impact of U.S. power has been immense. But both the Asian economic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and the more recent “war on terror,” have highlighted the contradictory impact of evolving U.S. foreign policy and intervention in the region. At both an elite and a mass level there is evidence of resentment about, and hostility toward, U.S. policy and its perceived negative effects. This article outlines how U.S. foreign policy has impacted the region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ecurity spheres, and argues that not only has it frequently not achieved its goals, but it may in fact be undermining both America's long-term hegemonic position in the region and any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15.
中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同时,中美政府针对彼此的政策随之调整,这不可避免地对东亚和东北亚秩序造成影响。在这种形势下,韩半岛所受到的冲击也逐渐增大。近期,韩半岛局势存在着紧张和不安定的因素,而中美关系对韩半岛局势的影响也愈加明显。笔者从两国关系中合作和矛盾并存的观点出发,以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的胡锦涛政府时期和美国的(小)布什政府、奥巴马政府时期为主要研究区间,回顾整理中美关系的变化和持续推移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中美关系变化对韩半岛产生的影响,提出为了维持东北亚地区和韩半岛的和平稳定,有必要开拓一条双边间及多边间的紧密的协商渠道,在维持六方会谈框架的同时,寻求一个具体施行方案体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与韩国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与韩国有着较密切的贸易关系,近年来贸易合作不断扩大,韩国已成为山东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但鲁韩贸易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对此山东应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创造名牌产品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巩固和扩大贸易往来,实现更高层次的产品优势互补和贸易合作的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7.
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07,85(9):10-16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对地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导致了伊朗核问题等地区性核问题的再次升温,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追求建立"核常结合、攻防兼备"的全面军事和战略优势的企图不利于大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战略互信.美国把反核扩散重点指向"无赖国家",有可能使恐怖主义渔翁得利,以及促进地区核竞赛.美国唯有回到包容政策立场并和伊朗等国进行严肃谈判,目前的地区核危机才可能得到解决.朝核问题开始走向外交解决之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8.
H.V. Evatt's foreign policy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historical attention, but his response as Australian External Affairs Minister to Commonwealth constitutional issues remains neglected. Evatt sought to retain India in the Commonwealth in 1948–49, but he insisted that India ought to recognise the king's prerogatives in its co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He had developed his defence of the monarchy and its place in the empire in his writings of the inter-war years, and sought to apply these ideas in his Commonwealth diplomacy of the late 1940s. Evatt's failure to have these ideas accepted resulted from his attempt to impose an idea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narchy and the Commonwealth, derived from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titu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old dominions, to the very different context of Asian postwar decolonisation.  相似文献   

19.
Japan will probably benefit from changes in Eastern Europe. The government has offered a $1.9 billion assistance package to Hungary and Poland, its businesses are cautiously concluding joint ventures and investments there, and it is cooperating with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reconstruction efforts. The effects on Japan-U.S. relations will be small though positive, since cooperative efforts on aid and in relaxing export controls seem to out-weigh risks of confrontation. The perception of an economic threat from Japan, however, is rising as cold war tensions ea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