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实际指称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代表的现代性。马克思立足其唯物史观,结合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现代性,除了表现在理性和主体性精神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存在层面即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实状况,也即人的“异化”、“物的依赖性”的现实状况,其深层本质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的逻辑。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恰好溢出了现代性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3.
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立场出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压迫性作了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压迫性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集中体现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政治国家的压迫性在于其维护的是资本的利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形成世界交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发展路径由提出阶段、丰富阶段、深化阶段共同构成,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后资本主义社会是其三大演变形态,分别体现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系统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指导社会交往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哲学发展至近代,对自由的探索与界定贯穿其中,但在"解释世界"的认识论框架内遮蔽了人的现实存在。马克思在解构思辨形而上学基础上,将哲学视角转向现实世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的自由观。自由即人的现实存在与本质在历史性实践过程中的统一。自由的实现是人摆脱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全面发展的整体社会阶段的到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应加强马克思自由观的引领,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整体性思维,明确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6.
杨章文 《探索》2022,(1):1-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理论逻辑,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逻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生动转向的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产物。实践表明,这是一条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首要原则、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显在特征、以赓续中华文化基因为核心要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主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以和平发展为行动准则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追求的现代化道路。基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诠释了“现代化≠西方化”“现代化逻辑≠资本逻辑”“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内涵要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健 《求实》2014,(11)
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统治,是现代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并最终威胁到人类文明存续的社会历史根源。只有超越资本逻辑,推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以和谐为价值追求的科学发展,才能打破资本逻辑发展模式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阻滞,并克服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风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自由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自身关系向度自由的最高形态。每个人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本质 ,它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由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旧社会分工的消亡。自由主义以抽象的“经济人”为出发点 ,以资本家的自由选择为实质内容 ,其目的是为了资本利益最大化和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资本主义危机和资本扬弃的矛盾运动 ,使自由主义不断变幻形态 ,其枯荣与资本主义命运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但是其实质上却隐含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立场。在《手稿》中,马克思坚持政治经济批判的方法,以劳动与生产作为财富的基石,阐释了资本主义在资本逻辑统治下,社会财富生产的悖论和分配不公正现象,揭示了资本权力下的对抗性加剧和劳动阶级非幸福的苦难境遇。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的批判,指出未来社会财富的宏大基石从劳动生产转到人自身的生产,从而促进人的潜能的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时间将成为自由时间,人们真正在闲暇时间中享受幸福,成为真正的社会的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本逻辑是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关于资本逻辑的正确理解与科学定位是理解《资本论》的重要突破口,其中,资本逻辑的“双重性”是理解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深入探析资本逻辑在形成、演进、矛盾以及价值等方面的逻辑表征,能够更加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资本逻辑的“双重性”,真正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危机和发展态势,更好地将资本逻辑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中。新时代,既要利用好资本逻辑,充分发挥资本逻辑的正向效应,也要限制资本逻辑的负面作用,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超越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规定性,这是一个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同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由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关键是要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理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和目标性。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规律,对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金建萍 《求实》2013,(3):4-9
马克思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视野出发,充分肯定资本文明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物的增值对人的发展的巨大推动。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的现实给予严肃而深刻的批判,揭示出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内在矛盾之中。这一批判逻辑建立在科学的认识基础之上,洞见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理解和思考当今时代人的发展问题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贵明  邱光政 《探索》2005,23(5):90-95
马克思的自由个性学说形成于对西方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与扬弃的基础上,它强调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权利。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马克思在科学剖析资本主义和总结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的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姜喜咏 《求实》2008,1(1):29-32
作为哲学问题的科学发展观主要探讨科学发展观在什么意义上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念的合乎内在逻辑的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念体现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内在逻辑的批判中彰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历史性的批判中凸显科学的发展理想.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理想,其哲学内涵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全新的现实发展观念,即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原则的共同富裕为现实目标,以扬弃"物化"为运动过程,实现物(包括社会关系)的人性与人的物性的和谐交融,体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观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其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一大基本特征与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直接构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思想贯穿于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整个思想进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析与对全球化进程的分析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相对应的是他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形式的预测,这一预测分为马克思早年的“共同胜利论”和晚年的“跨越论”两个阶段。马克思这两个阶段的理论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跨越论”是“共同胜利论”的逻辑结果,而其内在的逻辑动因则是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指出,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形态,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在那个社会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将最终得到实现。然而,在历史步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上,其社会的经济制度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种什么  相似文献   

17.
张祖华 《求实》2012,(4):71-74
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还没有实现马克思所期待的“资本逻辑瓦解”,仍然处在“资本逻辑”的时代.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路模式,明显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差异性社会”成为当代中国模式的“社会现实基础”.在资本逻辑的宰制下,资本的贪婪促使人们不断创新,从而突破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而当今中国差异性社会的特点表明,资本的创新能力是被规约的,“差异的正义”正在成为构建差异性社会的主要逻辑.“差异的正义”逻辑主要包括“公平差异”、“限度差异”、“权利边界”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人们根据所处的历史时代的需要 ,构想了许多理想人格。马克思从人与人建立社会联系的角度确立了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即“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商品经济阶段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产品经济阶段。理想人格与这三大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 ,也经历了自身的不断变迁。  一农业文明时期 ,从其生产力来看 ,手工工具的历史功绩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分化。但是由于人类只能利用体力劳动同自然界进行交换 ,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利益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益问题的探索,促使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同时也使利益得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利益作为唯物史观的基础.表征的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造成了资本与劳动的利益对立,在使物的世界增值的同时,使人的世界得到了贬值.共产主义制度使人在自由联合劳动的基础上,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站在人本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上,对资本逻辑进行了前提批判、结论批判和方法批判。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具有内在而深刻的前提批判逻辑、结论批判逻辑和方法批判逻辑:在对资本逻辑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前提的批判中颠覆资本逻辑;在剖析异化劳动吞噬人性的过程中颠覆资本逻辑;在“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中颠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核心要义是颠覆资本逻辑,实现对资本的有效控制,让资本真正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资本逻辑批判思想蕴含的几对核心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逻辑存在的前提条件,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资本逻辑批判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是资本逻辑批判的价值导向;生产逻辑(商品逻辑)是资本逻辑存在的前提条件,资本逻辑是生产逻辑(商品逻辑)产生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资本利用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思想的现实启示可以总结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