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展现出回应式创新,其遵循着政治博弈与社会嵌入双重逻辑,是以创新行为回应上级创新期望与人民群众诉求的过程。地方政府回应式创新很有可能出现异化问题,当政治博弈逻辑超越社会嵌入逻辑时地方政府就会陷入政府中心主义,以致于诱发“旧瓶装新酒”式创新、“拍脑门”式创新和“虎头蛇尾”式创新,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有损政府公信力。规避地方政府回应式创新的异化,需要增强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端正地方政府工作作风;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对政府回应创新进行引导;强化社会嵌入,提升政府创新决策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实践前沿,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实践参与式治理,有利于推进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治理民主化。公共决策是地方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地方政府的决策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独立的决策模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探索公共决策主体多元参与、第三方参与决策评价标准制定、民众广泛参与决策全过程的决策模式,推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探讨公共决策的公共利益实现机制与途径,从而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决策的模式设计主要分为:基于威权的管制决策模式、基于技术分析的理性决策模式、基于调适的渐进决策模式和基于多元参与的社会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主要模式,但决策中仍带有管制决策的色彩,决策技术理性仍然不足,而社会决策模式发展严重不足。随着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公共管理环境的变迁,地方政府要从民主治理和协商共治的视角完善社会建构,从而转变决策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和促进公民参与,实现地方政府决策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地方政府既缺乏利益基础与独立权力,又缺少制度创新的积极『生与主动性,由此而导致制度僵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低下。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权利及再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将得到相应权利。本文基于此,阐述了地方政月手行为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在区域经济若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规范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改革"响应"中央政策,有的地方政府却漠不关心"敷衍"应付?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将五个案例城市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的四种政策响应归纳为"政策响应差异",并基于地方政府注意力竞争视角构建了整体性分析框架对其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决策环境形成了特定政策领域公共议题的注意力分布结构,经由政府内部的决策通道递送、过滤、释放给政策决策主体,从而形塑了特定政策领域的政府行动。同时,各变量要素间的不同组合及权重变化导致了地方政府政策行为的动态变迁趋势。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中央一统政策与地方有效治理之间的政策过程,增进对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学术积累。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信力根源于政府的公共性诉求,它以政府行政行为为载体并表现为政府的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合法性。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政府决策缺乏预期;政府人员行为不当;政府职能定位不准;政府工作效率低下;政府信息不公开。因此,政府应着力从四个方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依法行政,加强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政府决策科学民主化机制;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改善政府公共形象。  相似文献   

7.
"一把手"决定还是集体决策,反映的是政府决策权的集中程度问题,不同的集中程度能够形成不同的决策模式,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地方政府"一把手"决定和集体决策两种政府系统中常见的决策模式,发现决策权集中程度明显影响政府权力在政府干部提拔影响因素、决策中优先考虑谁的利益、领导口头指示与法律法规对公务员行为的约束力、为亲友滥用职权等权力运行偏好,同时也会明显影响到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和决策程序公开程度等决策透明度指标;并且决策透明度和权力运行偏好之间存在共进共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决策模式对政府的行权行为和决策行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此问题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中,国外学者研究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的行为,研究视角经历了从市场转型论和国家政权建设论,到发展主义国家和地方法团主义视角,再到企业家精神的官僚模式和掠夺式的地方政府模式的演变。其研究认为地方政府是自主和自适的行为体,它们主导着地方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社会的治理,激励结构的改变导致了它们行为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论政府决策的路径选择——电子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挑战,电子政府借助信息技术改变了政府决策的条件和状态,深刻影响着政府决策的过程,达到对政府决策的优化,成为政府决策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官员是我国国家权力结构的微观基础,地方政府官员行为对整个政治与行政体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梳理"政府官员行为"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遵循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框架,对地方政府官员各类行为及其发生机理进行解释。在科层制的政府组织体系下,地方政府官员会基于个人利益和组织特性构建行为决策的成本收益函数,权、利、名构成我国政府官员收益函数基本内容,而来自组织约束和社会压力的各类风险成本则构成其成本函数的基本内容。地方政府官员在政治激励、经济激励、行政控制与法律规范以及伦理约束等动力机制的激励与约束下,会根据自身成本和收益偏好做出均衡选择,并形成正式行为、非正式行为和异化行为三种行为模式。实现对官员异化行为的治理,需要回溯其发生机理,进一步完善官员考核与晋升机制、构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相容的经济激励机制、健全政府组织权责分配体系与行为规范机制以及重视政府官员的公共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加入WTO后 ,最受挑战的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职能转变滞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WTO对其挑战更为突出而紧迫。为了应对WTO的挑战 ,地方政府必须顺势对其行为进行变革和调整 :地方政府管理行为模式由社会型取代全能型 ;地方政府管理行为方式由规则导向取代权力导向 ;地方政府行为操作要阳光化 ;地方政府行为过程要更多地接受司法监督和审查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用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社会信用形成的前提,是社会信用的保障,只有诚信的政府才能引领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从政府功能、政府行为政府作风等各个方面着手加强政府信用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地方保护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地方保护是政府行为,地方政府是地方保护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打破地方保护必须深化改革、消除体制弊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法治建设,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是最终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用是政府生命周期的主线,政府信用的严重缺失,将造成整个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丧失,社会必然陷入信用危机的恶性循环中,进而直接危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谋求和谐社会与政府信用的互倚共生,关键在于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强化政府的教育培训,树立信用理念;提高政府决策回应性,充分体现民意;改善政府的施政行为,讲求廉洁高效;严格政府的依法行政,加强建章立制。  相似文献   

15.
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是法治化的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方式的改革,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加强政府行政效能建设,实现政府职责的法定化具有实际意义,对民族自治地方公民权利的保障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区域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课题。中部区域市疡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中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领域和范围,探讨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对促进中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中部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取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章通过东部W县4个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结果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低,投机行为愈高,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低,不利于网络舆情引导;而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引导和社会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高,投机行为愈低,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高,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引导,并提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从结果引导向行为引导、社会引导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府错位与地方政府职能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作为中观经济决策者在市场整体构造和资源配置上起主导作用;微观经济领域大量、直接的干预;地方政府企业化。重塑地方政府职能是市场取向型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建构,其途经包括:(1)理顺地方政府利益关系,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2)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3)培育和促进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4)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邻避抗争实践挑战了经典的社会运动理论。原因在于大部分见诸报端的邻避抗争事件成功地改变了政府决策,但最终却出现了政府邻避决策的回退现象。本文主要研究第一个层面的问题,即分析邻避抗争为什么会改变地方政府的既有政策安排,地方政府采用了何种回应邻避事件的方式来进行政策决策的消极改变。据此,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解析邻避事件的抗争过程、结构及其机理;二是阐释邻避事件如何成功改变政府决策行为。前者运用的是框塑理论(framing),后者采用政府回应的四维框架。最后,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城市邻避抗争已经严重阻碍了作为国家治理中观平台和区域背景的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地方治理过程中,亟需消解当代中国城市邻避抗争的结果效应,重点在于构建协商型地方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采用公私合作(PPP)来促进城镇化基础设施供给和深化地方政府职能改革。基于地方政府视角,公私合作政府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风险。其中PPP决策知识获取风险、寻租风险、地方保护风险等风险都可能造成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低,不利于公私合作制的长期发展。为了增强公私合作制(PPP)模式的可持续性,必须加快构建有效的地方政府公私合作风险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