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我国劳动合同立法的原则,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的,复职应当是法定优先选择的救济方式,但在实践中复职救济的施行却异常困难。本文从劳动合同的继续性、人身性以及解雇之形成效力出发,分析复职救济法律适用困难之原因所在,并以限制解雇之形成效力为突破口,尝试提出在特定情形下的不当解雇允许劳动者申请民诉之行为保全,以延阻解雇行为之效力,完善不当解雇情形下复职救济之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2.
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已经诞生,目前渊源主要体现为大量零散的部、省、市级行政性文件。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成效显著,人民调解制度不妨碍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的统一立法,统一立法能填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制度的作用盲区,统一立法的条件基本成熟,统一立法应当对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设立的区域范围、三方组建原则、工作职责及具体程序规则等作出恰当规定。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外存在独立机构调解、行政调解、劳动法院调解和三方机制调解等四种类型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国外劳动争议调解立法及其成功运行,对于我国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有以下四点启示:一是调裁机构合一;二是劳动争议协调处理机构专门化;三是取消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诉讼调解;四是实行积极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求职欺诈不仅误导用人单位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而且扰乱用人单位的正常经营秩序,因此,求职欺诈解雇的理论路径包括劳动合同效力瑕疵以及惩戒解雇。司法裁判就上述理论路径的适用形成了并列竞合、以惩戒解雇为主,以及单一的劳动合同效力三种模式。本研究基于裁判文书,分析我国求职欺诈解雇司法裁判的现状,从理论上反思我国《劳动合同法》及其司法裁判中并列竞合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从劳动合同的契约本质、劳动关系的特点以及劳动立法的目的来看,我国应选择以惩戒解雇为主的理论路径,并在实质审查、告知义务、解雇权行使的期间以及赔偿四方面对求职欺诈解雇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从日本劳动立法看我国集体谈判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谈判,对劳动关系的调节十分重要.尽管如此,很多国家并未把集体谈判权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加以保障.而且,即便确立了集体谈判制度,也并不意味着集体谈判权一定能够得到保障.我国现状即是如此.而日本劳动立法把集体谈判权的保障放在重要地位,对日本劳使关系的调节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检视日本劳动立法及其实践可以发现,建立行政救济制度,将拒绝谈判作为不当劳动行为加以规制;建立司法救济制度,将回应谈判、诚实开展谈判从法律上义务化,是保障集体谈判权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劳务派遣的滥用严重侵蚀劳动者合法权益,学界普遍将此问题归咎于《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适用范围采取的任意性规范立场。在2013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2014年《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中,立法者回应质疑,将争议条款变更为强制性规范,严格限定了劳务派遣的适用范围。然而,超范围派遣、超期派遣仍然普遍存在。劳务派遣适用范围的相关规制为何失灵?这需要通过回溯立法的博弈过程,检视现行制度的设计偏差,以剖析违法滥用的内在动因为切入点,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衡平劳动保护并弥补制度漏洞,让市场对劳务派遣做出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形成劳动关系立法和社会法制环境的统一,形成党政主导和工会参与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加快我国劳动关系立法进程,营造职工依法维权的社会法制环境.各级政府在劳动管理与监察中发挥主导作用,可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的劳动争议调处制度,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工会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群众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8.
三方性机制是政府、雇主和工会就与劳动关系相关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劳动立法以及劳动争议等问题进行协商、谈判和合作的机制,是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处理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三方性机制也称作“三方性原则”、“三方协商”和“三方合作”。一、三方性机制的产生与发展三方性机制起源于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动立法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讨论通过《国际劳动宪章》,国际劳工组织据此于1919年成立。1944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费城宣言》,强调工人代表和雇主代表享有同政府代表同等的地位,与政府代表一起自由讨论和民主决定,以增…  相似文献   

9.
王敏 《中国工运》2013,(4):41-42
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是指由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共同处理所涉及的劳动关系问题,包括劳动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的制定、就业与劳动条件、工资水平、劳动标准、职业培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与卫生、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对产业行为的规范与防范等。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对于缓解劳资矛盾,稳定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用人单位解雇权限制的三个维度之一,解雇程序保障着合法解雇的顺利实施。解雇程序中的产业民主是经济民主在劳动关系中的直接反映,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劳动者及其代表在限制用人单位解雇权滥用中的积极作用。从经济性裁员的程序来看,三方强制协商机制的引入将进一步强化解雇程序的民主性和妥当性。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合过程中,我国逐步引进了薪酬保密制度。囿于司法实践对密薪 制法律性质认定不一及企业运用该制度过于笼统,因违反该制度而遭解雇的纠纷逐年增多,法院针对密薪制下 解雇合法性判断也分歧较大。本研究借助 20 个典型案例界定了密薪制法律性质,并认为针对密薪制下解雇合法 性判断,美国采用“三步分析法”,而基于实情和现有法律制度,我国宜采取“两步走”方案:密薪制内容与 制定程序均合法的,方可作为确定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否则制度本身违法,基于制度内容作出的解 雇决定亦违法;解雇决定应与劳动者违规行为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相适应,符合“比例原则”,否则亦违法。  相似文献   

12.
加快完善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解是解决争议的重要方式。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调解制度不尽完善,立法滞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化解矛盾、解决争议的迫切需要,亟需加快立法,制定统一规范。劳动争议调解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并完善劳动争议调解立法,对于当前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特别是职工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是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而最近完成的实证调查表明,其实施之初被规避、被冷落的现象便十分突出.尽管其原因十分复杂,在立法取向上沿袭国家行政主导则是基本原因.现在回过头来看,认真地加以检讨是十分必要的.劳动合同与中世纪的租约、计划体制下的隐性契约不同,其基本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政府作为辅助主体的介入不能简单地沿用以往行政一方主导的路径.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是,这需要从理念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进行补救的工作.包括营造相关的法制环境,培育相关的法律诚信,提供相关的施法技术等.也就是说,应该循着更为开放的路径来实施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4.
从权利到利益:我国劳动争议的新特点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劳动争议出现了新特点,即劳动争议的性质由以权利争议为主发展到利益争议凸显。这标志着劳动者已不满足于劳动基准权利,而要求超越劳动基准权利的更好待遇。这对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劳动关系的若干主体都提出了挑战。我国应调整现行以权利争议处理为中心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健全利益争议处理机制。劳动行政机关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查处违反劳动法规行为的执法者角色,应确立自己在利益争议处理中的协调者角色。工会要摆正劳动者权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努力提高集体谈判能力,积极维护劳动者利益。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尚不能完全实现保障劳动者经济安全的基本目标,亟须拓展规范空间。在传统失业保险制度中引入预防失业功能,是进一步实现劳动者经济安全保障的可选路径。劳动法上的解雇保护制度和传统失业保险制度中部分失业救济的缺失构成引入预防失业功能的现实需求;社会连带和外部性理论构成其理论基础;《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和社会保障权条款为其立法依据。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失业保险引入预防失业功能,当下应采取部分失业补贴为主、职业技能补贴为辅的形式,将来则可考虑进一步引进行业经验费率制度。在此基础上,要确立以维护劳动者人性尊严为核心的立法理念,以辅助性和非核心性作为定位规则,并加强相关制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工会法》作为我国基本法律,不仅在确定工会权利义务,保障工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调整与工会发生关系的各种主体行为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在处理劳动争议,特别是处理涉及工会干部劳动争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前,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运用《工会法》、《劳动法》成功裁决了一起企业解除工会主席劳动合同争议案。案情祁某1993年6月到某台资公司工作,末期劳动合同自2002年6月10日至2003年8月31日止,劳动合同中约定:祁某在管理岗位从事物资采购工作,同时约定合同一方解除劳动合同不当,应付给对方违约金300元。祁…  相似文献   

17.
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是一项综合性权利,是由择业自由权与就业援助权为核心要素构成的一系列权利束。劳动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双重属性,它应受到宪法合理的限制。劳动权与公权力、私权利存在冲突,应通过比例原则与平等原则、倾斜原则与协调原则调适。宪法视阈下的劳动权具有可诉性,建立宪法主导下的法律保障体系,同时借鉴域外立法构建包括公益诉讼制度在内的司法救济和宪法救济模式,以确保劳动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集体争议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处理集体争议的立法和机制还不完善,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来处理集体争议,是完善劳工立法和劳工政策的重要问题。本文讨论三方机制在集体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国际和国内经验的介绍、分析,试图探索这一机制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工资作为劳动关系运行的重要内在变量,直接影响着劳动争议的发生,而劳动争议作为劳动关系运行的一种冲突形式,必然与劳动关系法制有着密切联系。由此可见,工资和劳动法制是影响劳动争议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为减少劳动争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会应从党政主导转向积极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其角色的本位回归,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企业所发生的劳动争议;政府则应当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建立选择性劳动争议解决方式,让实体权利能够通过程序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20.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我国的劳动关系矛盾日益凸显,工会维权面临严重挑战。工会破解维权难题,必须代表工人权益,在工资平等协商、推动民主管理、解决劳动争议,以及源头参与立法等方面发挥作用。在三方协商机制上,政府应履行职责,不能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