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立身靠什么     
春节前,一位青年同志悄悄问一位老同志:“过节一定要给单位领导送礼吗?”老同志一怔:“嗯?我工作几十年,从没给哪位领导送过礼!”青年同志纳闷:“您真不知道?咱单位有些人每年春节都给领导送礼。”老同志摇摇头。青年同志半开玩笑地说:“怪不得您的仕途不够顺呢!”他告诉老同志:自己心里很矛盾,作为一名要求入党的青年,本不该沾那些庸俗的事,可又怕领导在乎,日后真给“小鞋”穿。还说,我就是想在30岁前把基础打好,也叫立身吧。  相似文献   

2.
正某君搭顺风车,一坐上车就开始宣泄心中的不满,抱怨单位领导“唠叨”,不是组织看专题片,就是学习各类文件,弄得手头活没时间干,可谓牢骚满腹。车子启动了,“铛铛”响的安全带提示音不断,警示灯也直闪,笔者问某君:“提示音吵不?”他说“是吵!“”烦吗?”回答“是烦!”一分钟左右后,声音消失了,我笑着对他说:“瞧,不响了!”其实,安全带提示音和各类教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回报     
外出参加培训,同室是外地某单位的领导,夜里11点多,笔者躺在床上看书,这位领导开门而人,满身酒气。见我手里捧着书本,他笑着说:“没想到你还是好读书之人,难得呀!”我赶紧回答:“不是好读书,只是习惯了睡前看两页,否则睡不着觉。”他马上说:“好读书就是好读书,你用不着谦虚。其实,以前我也喜欢读书,但走上领导岗位后,工作一大堆,应酬又多,就再也读不进去了。”  相似文献   

4.
友人原在某单位当办事员,有文化,有干劲,领导喜欢,群众说好,上下左右皆嘉其善。不久前,他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时,周围的反映就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什么“也就是那个样子吧”,“赶上他当领导啦!”还有这毛病那不是一大堆。我纳闷:怎么一夜之间他的缺点、毛病全都“生”出来了呢?父亲借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给我解释说:“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  相似文献   

5.
感谢对手     
一事业单位的“一把手”退休了,单位召开欢送会,发现有两位必须到会的人却没有来:一位是退休的“一把手”,另一位是与他对立的老“搭档”、单位的“二把手”。职工们分头去请,发现“一把手”不在家,而是去了“二把手”的家。他们赶紧回单位向有关领导人员汇报这一紧急情况,在他们看来,一场“冲突”将不可避免,必须赶快想办法将他们制止住才行。那是13年前,“一把手”调到这家事业单位做领导工作。从那时起,这个“二把手”便开始和他产生矛盾,常常闹对立。随着共事时间的增长,矛盾也在日益深化。而今,“一把手”退休了,再也不必考虑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0,(19):118-118
【求助邮件】本人大学毕业两年了,换过两三家单位,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如何与人相处的学问。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经验,我吃了不少亏。就在前几天单位内部岗位竞争时,我还被一位平时称兄道弟的“哥们儿”告了黑状,他得到晋升而我却下岗了。其实,他在背后和我一起的时候骂单位骂领导最多,可到最后他把那些话都加在了我头上,做人怎么能这样呢?请“三T公司”告诉我,在职场上该如何辨别“小人”?  相似文献   

7.
有位领导下基层搞调研,为此专门召开了个座谈会,但会上发现大部分来座谈的人员都似曾见过。一问,原来前几年的调研也是他们参加座谈的;再一问,原来该单位几乎所有的座谈之类的活动都是他们参加的———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座谈“专业户”。领导不高兴了,说:“不要专业户,给我来些新面孔!”座谈也有“专业户”,大概这不是个案。据了解,这种现象并不鲜见。有些单位专门召集一些能说会道的“人才”,培养打造成“精英”,以应上级的各种汇报、谈话、座谈、调研等活动之需。他们深谙汇报之道,通晓座谈之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以不变应万变;他…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不打勤的,不打懒的,专打那些没眼的。”所谓“勤者”,指的是那些善于专门在领导面前干得欢的人;“懒者”则指那些能说不干的滑头;而那些“没眼者”,也就是领导在与不在都一样干工作的人罗。“打”,则是看不上、批评指责、轻视的意思、为什么“没眼者”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性不喜欢自己的对立面,喜欢他人与自己保持一致。讨厌阻力是人之常情。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强调令行禁止,为此他们要拒斥反对意见。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清理那些与自己“对着干”.妨碍他命令的人。他们以团结的名义排挤领导班子内部不与自己合作的成员。只有当听不到不同观点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满意.并以为有了一个“团结的集体”。  相似文献   

10.
家有小帅     
姜玉南 《党课》2011,(10):85-87
离婚时,前夫说,房子是他奶奶的,不能给我。我说,行。他又说,家里的钱也就是他公司里的那些产品,我要它也没用。我说,好。他说,他家三代单传,小帅得跟他。我拍案:“不行!”晚上,我去接小帅放学,第一次在路上没对他指手画脚。“妈,你怎么不教训我?”我不语,那晚破例请他吃了肯德基,去“淘气宝宝”疯狂到打烊。  相似文献   

11.
正包容是生存智能、领导艺术,是彻悟了社会人生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是一杯暖心的茶,直抵心灵深处。"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美国前总统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以对政敌宽广的胸怀,回答了反对他的议员的质疑,也使他在政坛声名鹊起。  相似文献   

12.
一看这个题目,就会有“溜须”、“拍马”之嫌,其实不然。笔者和所有的正直之士一样,是最痛恨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因为在一些单位调研时,发现不少有才能、有水平、有业绩且是一门心思干好工作的人,因为没有注意和领导处好关系,结果,年纪都一大把了,还只是个“老干事”、“老医生”、“老编辑”、“老教员”。职务升迁,职称待遇都没他们的份,甚至连分房、工资都远远落在同事们的后边。他们本人感到很委屈,别人却说他们“混得不明白”。看来,和领导处好关系太重要了。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和领导处好关系呢?一、要…  相似文献   

13.
报载,福建省上杭县原副县长罗凤群,曾在党的生活会上发言:“我若贪污一分钱,就将我开除党籍;我若受贿一分钱,就将我枪毙,并可一直枪毙到我的孙子。”经查,罗凤群共贪污人民币20.3万元,按他的发言,不知要“枪毙”多少次。成克杰在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时经常说:“想到广西还有700万人没有脱贫,我这个当主席的是觉也睡不好呀!”拳拳“赤子”心,殷殷“公仆”情,哪个听了,能不为之感动?只是到了后来人  相似文献   

14.
陶晓 《当代党员》2007,(5):62-62
编辑同志: 你们好! 我是某街道办事处监察室主任,负责单位纪检监察的具体工作。我的顶头上司是办事处的纪委书记。纪委书记是一个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人。今年是作风建设年,书记自然是高度重视,但在工作中,我很不赞成他抓作风建设的那些套路,可又不得不按照他的“旨意”行事。思想上反对,行动上却必须服从,因此,心里常觉苦闷和压抑。  相似文献   

15.
时下,社会上流行一种评价人的标准就是“活”与“不活”。“活”者,或阿谀奉承一副谄媚之态,或乱拉关系而八面玲珑,或察言观色而言听计从,或借花献佛而投桃报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活”者,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办事的人也。于是,“活”的人吃香喝辣,处处得意扬名,而“不活”的人,只会脚踏实地死干,尽管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也是到处受委屈,得不到别人的欣赏。 的确,现在有相当一些领导就是喜欢那些“活”的人,听他们说话连声音都感  相似文献   

16.
读报纸、看电视,对反腐惩贪类的报道比较感兴趣。看得多了,逐渐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那些被铐住双手、关进深牢大狱的贪官,面对采访者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威风,多是在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忏悔过去,吃“后悔药”。都絮叨些什么呢?许多贪官都讲到一条,就是责怪自己“放松了学习”,“不懂法,是个‘法盲’”。如果让时光倒流,那些贪官还在台上或正加紧跑官要官谋取更高职位时,没有一个人会说自己是“法盲”的。可东窗事发之后,对这一点又承认得最快。收受贿赂达数百万之巨、长期与一有夫之妇保持不正当关系的贵州省委原书记刘方仁,以他惯用的领导…  相似文献   

17.
有一段时期,一连有好几位徒众因身体有病而住在如意寮中静养..为我开车多年,曾经担任人事监院的永均法师问我:“那些人看起来身体很好,但每天又无所事事,为什么那么多病?我们每天忙碌不已,身兼数职,为什么反而身体健康不生病呢?”我随口回答他:“因为忙,就是有营养啊!”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参加一会议,听说某处一楼房线路发生故障,停电23小时,居民忍无可忍,找到供电部门一位负责人,几经交涉,他竟然说:“就是没办法,等着吧。你们愿找哪儿找哪儿,我又没贪污受贿,还能把我怎么样?”经他一“拱火”,群众愤怒了,50多人深夜乘大轿车找到市政府要求解决问题。市领导极为重视,一领导同志亲自连夜带人抢修,面对夹道欢迎的居民,曰:“对不起大家,我们来晚了。”群众极为感动,呼:“共产党来了!”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一个59岁干部的故事。59岁是一个接近退休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有些人说该歇歇了!有些人说该想想自己的事了!可是,我今天给大家讲述的这名干部压根没有这些概念,他始终像一个年轻人那样在向前冲、向前闯,一如既往地坚持原则、为民务实、清正廉洁、兢兢业业,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就是我的老领导——省人社厅纪检组原组长、  相似文献   

20.
对廉政对 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一个单位来讲 ,每每遇有重大问题需要决策时 ,究竟该谁说了算 ?现状 :令人忧虑的“一人说了算”请看来自新闻媒体所披露的部分消息 :原山东菏泽行署副专员卢效玉在任东明县委书记期间 ,大搞“一言堂”。经查阅其在任期间的县委常委会记录 ,找不到任何提拔干部的记载 ,干部任免完全由他一人说了算。原河南省滑县县委书记王新康在干部人事问题上大权独揽 ,经常是他先定下人选 ,再交组织部“考察” ,县委其他领导同志和人大、纪检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他根本不听。还在大会上公开讲 :“滑县的事情 ,我想叫谁干 ,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