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朝核问题”集中体现了东北亚地区相互交织的多种矛盾美国助理国务卿、同时也是美方参加朝核六方会谈的代表团团长希尔,近日就恢复六方会谈等问题访问中、韩,日等国,但未传出有关会谈早日恢复的信息。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经历的曲折进程,折射出东北亚地区局势的错综复杂。其中,对局势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是:美朝之间颠覆与反颠覆的矛盾,美同韩、日之间控  相似文献   

2.
《瞭望》1999,(47)
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协议。长达13年的关于中国“入世”(1995年以前为“复关”)问题的中美双边谈判终于落下帷幕。国内外舆论对此反应积极,普遍认为这一协议体现了“双赢”原则,不仅对促进中美两国贸易的发展有利,对世界也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说,中美达成协议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说是最关键性的一步。世贸组织虽有134个成员,但美国是最大的经济体,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同美国结束谈判实际上清扫了中国加入WTO的最大障碍。这次谈判,江泽民…  相似文献   

3.
罗获发 《学理论》2012,(33):17-18
朝鲜核问题的反复和倒退,主要源于美国政府的失算与失策;朝核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美国能否体现六方会谈框架下处理朝核问题的诚意和决心。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经济衰退、盟友窘迫的内外交困,使得现任政府不得不从全球战略、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朝核问题的未来与发展。朝鲜猝不及防的多次核试验、导弹发射等一系列充满火药味的行动,让美国在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国面前显得十分被动,但朝核问题能否得到最终妥善解决,主动权还在美国。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地区是美、俄、中、日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与战略调整是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否的重要原因 自去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 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打击以 来,东北亚地区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对该地区的大国关系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有何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长期在日本和朝鲜半岛驻军,迄今仍保持着10万兵力的“前沿防御”态势,因此,美国是东北亚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东北亚地区是美、俄、中、日四大国利益与矛盾的交汇点,大国间的利益冲突与战略调整是东北亚地…  相似文献   

5.
北京六方会谈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国、朝鲜、美国、韩国、俄罗斯和日本6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攸关的国家于8月27日~29日在北京举行“六方会谈”。这是今年4月下旬北京三方会谈的继续,来之不易。由于朝核危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到东北亚的和平与安全,因此六方会谈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6.
秦华 《瞭望》1998,(28)
中美首脑会晤对台湾产生强烈冲击秦华台湾问题是此次中美首脑会晤的重要议题之一。克林顿总统公开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  相似文献   

7.
<正>一、关于朝核问题久拖未决的原因(一)合作失败说认为朝核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在于合作失败的学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强调中美合作失败,一类强调六方会谈合作失败。持前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从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和政策的角度着眼。樊吉社认为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分歧有四个方面。第一,中美对于如何平衡无核化和半岛问题两个目标存在分歧,对稳定和无  相似文献   

8.
战略文化对决策者在国家安全事务方面的战略思维具有深刻影响。《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与《美国国防战略指针》在战略环境的认知、国际冲突的看法、武力效用的理解上均有明显不同,折射出中国合作型战略文化与美国冲突型战略文化的差异。中国应加快建构成熟的合作型战略文化,加强与美国的战略互动,充分利用美国战略文化的弱点来有效规避其战略压力,掌握未来中美战略博弈的主动权与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0,(2):31-31
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的外交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尤其是从去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所谓“中美共管世界”(G2)的声音,在世界舆论中开始不断上升。虽然中国高层和舆论对此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但着眼于当今国际格局,即便没有G2概念的产生,国际社会对中美作为当今和未来世界“两极”的印象似乎正在不断清晰和强化。  相似文献   

10.
《瞭望》2003,(44)
朝鲜核问题近几天出现了积极变化:美国总统布什首次承诺愿意向朝鲜提供书面安全保证,以通过六方会谈推动朝核问题和平解决;10月25日,朝方表示愿意考虑美方的建议,30日朝方又宣布原则上同意继续就核问题举行六方会谈。种种迹象表明,从上一次六方会谈之后陷入停顿的朝核问题会谈,又有重启之势。  相似文献   

11.
《党政论坛》2009,(20):38-39
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乔恩·亨茨曼(中文名洪博培)既不是中美外交圈里的“人物”、中国问题专家,也不是帮助奥巴马入主白宫的功臣或民主党人,何以能夺得如此重要职位?对此,奥巴马回答说:“我看中的是洪博培之前在亚洲的经历,以及他懂得新时期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惟有中美进行合作,才能最有效地面对21世纪的全球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美1979年建交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里根上台后,分歧进一步发展,1982年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美国政界的各路诸侯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和评论,献计献策。我国政府十分关注这方面的动向。当时,美国一家有影响的周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无法不吞下这颗苦果”,说中国现在的主要敌人是苏联,担心苏联威胁,有求于美国;美国继续卖武器给台湾并不存在风险;中国政府可能大嚷大叫,进行抗议,但到头来还是没办法,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  相似文献   

13.
<正>一、美国立场的两面性朝鲜半岛问题既存在内部因素(朝韩两国之间),也存在国际因素(和平条约、核扩散问题、周边国家安全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朝核问题开始占据半岛问题协商的中心位置。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过程中,美国尽管是这一框架内的重要成员,但也仅仅是六方中的一方。美国更多是利用六方会谈实现自己在这  相似文献   

14.
马鑫 《理论视野》2013,(1):70-72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和发展,美国频频以“国家安全”为借口,阻挠中国企业在美正常商业活动的开展。虽然美国口口声声标榜“自由贸易”,但却无时不刻不在经济贸易领域执行“双重标准”,破坏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究其原因,冷战思维无疑是美国毒化中美经贸关系的劣根顽疾。因此,摒弃“冷战思维”,坚持合作共赢,在经济领域构建起公开、自由、透明的合作机制,应该成为未来中关经贸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国际产业博弈的结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基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将相互影响,是一个博弈均衡的结果。从经济学角度考察,合作博弈应该是两国的选择,但是从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出发,中美两国的产业博弈还体现出一定的对抗性质。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的波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两国产业博弈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16.
张燕军 《学理论》2009,(9):69-70
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了“四国同盟战略”,希望在亚太地区组建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参加的战略机制,但它将中国排斥在外,表明日本企图借助“中国威胁论”,拉拢具有共同利害的国家围堵中国,并借机确立自己在东亚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反映中美关系的内涵和性质起了重大变化,标志着美国对华战略进入了第三阶段美国新任财长保尔森结束了他上任后的首次访华行程。访华期间,保尔森与吴仪副总理联合宣布,正式启动由美方提出、中方同意的中美战略对话机制。“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不是中国将赶上美国,而是中国没能继续进行维持增长和解决该国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必须的改革,”9月13日,美国新任财长保尔森如是说。该讲话被认为是与前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一年前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的演讲同样重要的对华政策基调发言。佐利克就是在那次讲话中提出中国要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保尔森在这篇讲话中则更进一步称“鉴于其规模和在世界市场中的角色,中国无疑已经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领导国家,并且值得作为一个领袖来对待。”  相似文献   

18.
<正>朝鲜半岛核问题是东北亚安全局势中最具复杂性和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也是当前亚太乃至国际社会高度聚焦的安全热点。随着朝核问题的升温,国际社会上不断有人在问:中国为什么不能在管住朝鲜上负起更大责任?中国是自2003年起应美方要求斡旋半岛核问题并且主持多边谈判的。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朝核这个涉及  相似文献   

19.
陈向阳 《党政论坛》2010,(20):19-19
近来,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加快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地缘重心”东移亚太,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加速崛起,中美力量对比及对亚洲的影响力“美消中长”,美国亦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中美互动聚焦亚洲,“中美如何在亚洲共处”已成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国际舆论对中美在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访华期间未能在人权问题上取得预期的共识议论纷纷。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很大,期望通过一次高级访问就达成共识是不现实的。 中国和美国在人权观念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中美两国的人权概念不同。中国认为,人权是个综合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根据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于恐惧和匮乏”的权利的基本原则,中国认为人权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那就是生存权、发展权、政治权和社会文化权。这些权利是相辅相承的,不能偏费任何一种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政治权社会文化权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