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是以知觉为起点的。在这一基础之上,梅洛-庞蒂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梅洛-庞蒂早期研究借助于知觉.从而将身体从意识哲学的阴影中解放出来。并且为了避免胡塞尔的“唯我论”困境.他还提出了“身体间性”、“世界之肉”等概念。而在其后的研究中,梅洛-庞蒂发现自己并不能够真正避免自我中心主义.所以他就开始关注语言问题-他希望通过语言来理解世界和他人。只是这些并不能解决自我与他人、存在及其理解的困难。所以他最终只能强调共存与共生。总之,梅洛-庞蒂的哲学强调一种“交织”、“互逆性”的“配置”和知觉的基础地位.它是一种“含混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批判哲学或隐或显地对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将梅洛—庞蒂的文本理解为:基于生活经验的矛盾结构,对《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重述,而这一矛盾结构则清晰地存在于康德的先验美学和先验分析当中。尽管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康德的第一版先验演绎的解读影响了梅洛—庞蒂,但是他还是发展出一个在康德、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独特视角。因为梅洛—庞蒂的涉身的(embodied)、生活的综合实际上瓦解了康德对感性和知性的区分,并且最终使得时间感和主体感成为矛盾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王大为 《前沿》2013,(9):54-56
对社会事实的理解涉及对主体间性的理解,主体间性就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塔尔德把社会事实归结为模仿,认为社会的人通过模仿而组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塔尔德强调应该从内在的、心理的、自发的层面来理解社会事实。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归结为外在和强制,强调要从外在性和强制性来理解社会事实。梅洛庞蒂把现象学的方法引入社会事实的研究中,强调的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超越。梅洛庞蒂强调社会主体经验在社会事实中的作用,认为社会事实是一种结构。梅洛庞蒂对社会事实的理解是建立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突出了身体意向性的作用,同时也奠定了社会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吴晓云 《求索》2007,(3):144-146
对历史的关切并不是梅洛一庞蒂的理论初衷,但却是他的身体现象学的必然走向,甚至后来成为他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向我们诠释了历史意义何以可能的问题。然而,在他那里,现象学被贯彻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哲学与非哲学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正是这种“暧昧的”哲学观直接影响了他的历史观,使得他眼里的历史意义呈现为“暧昧的”样态。他认为:历史有意义,这个意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所阐释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身体哲学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外身体哲学的研究主要以梅洛-庞蒂、施密茨等身体现象学家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身体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范式。这种范式囿于感性存在论身体观,最终导致了身体研究的神秘化。国内身体哲学的研究受梅洛-庞蒂的影响,结合对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解读,形成了一种“感性本体论”的研究范式。这种身体哲学局限于感性的身体美学领域,根本没有对身体的社会历史维度的探讨。马克思的身体哲学范式已经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但仍然局限于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缺乏对身体哲学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自觉。因此,需要我们对马克思的身体哲学范式进行研究,构造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身体哲学。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的身体思想加以挖掘,使身体问题的研究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摆脱梅洛-庞蒂的神秘身体观和费尔巴哈对身体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况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1923年,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发表,标志着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很长时间它并没有自称或被称作“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梅洛一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中,造反的青年学生和工人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奉为指导思想,始引起世界注视。  相似文献   

7.
对话何时开始,语词的意义就何时开始。文本话题何处开始,哲学阐释学的语言问题就在何处出现。谁进行理解,谁就已经进入了一种事件(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之中,意义是或总是通过事件完成自我主张的。意义发生在语言事件之中,或发生在对话得以发生的空间中。每一个语词,作为一个瞬间的事件,通过回应和召唤,与和它相关联的未说之言(沉默)共舞。所有人类言说都是有限的,其中隐藏了需要解释和揭示的无限意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意义起源于存在的结构性振荡,而哲学阐释学家加达默尔认为,意义起源于言语的虚拟性和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关于意义发生的相关论述,对理解文本与世界、文本与读者及文本与历史—空间的结构性关系,以及把握文化翻译如何在语言中实现其诗学的、历史的、民族的“存在性投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思故我在"是主体形而上学的基石,笛卡尔试图通过这一原则证明超时间性自我的持存。康德与胡塞尔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这一原则,但在他们的主体观念中都有一种超时间性的自我维度。这一原则在现象学运动中受到了置疑,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等人将这一原则颠倒为"我在故我思","我在"是一种在时间性中的存在,从而批驳了主体形而上学中关于自我主体的实体性、均质性、唯我论及无限性的观念,认为真正的主体是非实体的、丰富的、与他人共在的,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
19-20世纪以来,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在哲学思考领域针对机器时代、纯科学与技术时代带来的对人的身体运动、知觉、场所精神、日常生活的淡漠等现象提出现象学概念,并陆续应用在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同时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心态上的应付、焦虑和浮夸,论文上的抄、大、空、泛,作品上的空洞与只重视视觉效果,论文作品脱节等现象,运用现象学理论方法应用其中,在选题、调研、撰写、创作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具体的研究操作方法,从而让其论文、作品生动真实,有效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定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6)
正著名的法国当代哲学家梅洛·庞蒂(Merleau-Ponty,Maurice)在他的巨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一书中,特别强调所谓事物的"意义",不是用"可看见"或"不可看见"来界定,所谓的"意义",并非在事物中预先给予意义,也不是从某种具有主导性地位的主体一次就给予绝对性的价值界定。梅洛·庞蒂认为,事物的意义,具有永远开放性、多样性、歧异性、  相似文献   

11.
陈巍 《理论月刊》2023,(10):131-141
现象学及其自然化运动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读心范式提出了严肃的批判,并与该领域内部从个体主义到互动主义的转向形成了有效的对话关系。舒茨的现象学心理学思想对自然态度的现象学姿态,显示出从胡塞尔的超验主体性向世俗主体性回归。这也为其交互主体性学说同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之间的互惠约束提供了认识论上的可能性。舒茨提出的“我们关系”,强调面对面际遇的基础性和不可还原性,以及主体间理解的异质性。这些现象学洞见与当前社会认知的互动主义所关注的社会信号、社会响应以及共同表征证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理论兼容性。你—导向得到来自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实验数据的支持,并将为“第一人称复数的社会认知”提供丰富的现象学启示。舒茨对“我们关系”中他异性的分析有助于弥补“我们模式”的缺陷,并为自然化现象学的系统探索预留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视阈内,概念的客观有效性问题不仅关系到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康德),而且关系到主客体同一性问题(黑格尔)。康德将知性范畴作为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他通过先验演绎完成了对范畴适用于经验对象的合法性证明;黑格尔则在《精神现象学》中,将知觉事物、主客对立的存在形式、现象世界和规律世界证明为力的概念的自我排斥和分裂的结果,从而在客观观念论的意义上论述了概念的客观有效性。黑格尔对概念客观有效性的论证也可以称为"(精神)现象学演绎"。  相似文献   

13.
仰海峰 《长白学刊》2001,42(1):59-6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补入“共产主义”的第6点,马克思加入了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并将这个批判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批判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哲学人本主义为基础,以经济学研究为中介,通过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互阐释,从而建构出自己的人学现象学。这种人学现象学的哲学逻辑建构,实际上也是为第一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提供了深层的哲学论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Sozial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eius(喜好社交的)。据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维尔弗·金德·戈德沙尔赫在《德国社会思想史》一文中解释,该词的原意为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参看《外国哲学资料》第四缉第210页) 据德国卡尔·格林贝格考证,首先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是意大利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1803年在《驳反社会主义》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他认为人生下来注定是社会的人,“社会主义”是自然所要求的,是历史遗传下来的社会,因而他把个人主义称之为“反社会主义”。卡尔·格林贝格认为:朱利阿尼在这里所用“社会主义”一词,“其含意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迥然不同。”(见《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 曾钊新同志在《在岐义中醒悟真理》(《湖湘论坛》1993第3期)一文中。严厉地批评我说:“不尊重事实,怎能讨论问题”,“违反实事求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说我使他“惊心动魄”。这个批评引发我一个感想,就是认为确实应当尊重事实。 (二) 曾文说:我的《对<人性论>若干问题的质疑》一文中,不同意曾著《人性论》“把人性理解为是社会意识或精神要素”之说,而认为“社会的人的本质是物质”。对此,钊新批驳说,这是只允许谈人的身躯、大脑等物质,而不许谈它们  相似文献   

16.
胡萧 《岭南学刊》2000,(5):67-70
一在谈到主体对于外界事物、客体世界的感知、印象、反映时 ,黑格尔认为被反映者与反映者之间的关系是球面与焦点的关系。“世界与个体仿佛是两间内容重复的画廊 ,其中一间是另外一间的映象 ;一间里陈设的纯粹是外在现实情况自身的规定性及其轮廓 ,另一间里则是这同一些东西在有意识的个体里的翻译 ;前者是球面 ,后者是焦点 ,焦点自身映现着球面。”(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册 ,第203页 )把主体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当作“翻译”而不是模印 ,应当说 ,黑格尔的用语是十分准确而又独具理性的。翻译不是简单的复述 ,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语义阐…  相似文献   

17.
徐金芹 《前沿》2008,(6):46-47
《精神现象学》包含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他全部哲学的雏形,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进行探析,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合理内核,对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在《论点摘编》的栏目中,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做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结论。这一论点出自王守义、荆学民同志的文章:《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文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的本质差别,会造成“理论上的一系列混乱”。“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和存在,是建立在科学尚未分化或分化还不发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胡塞尔现象学里面的“生活世界”概念的诠释来为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奠定一个理论基础.他在批判由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兴起所导致形成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观基础上,提出了只有“回归事物本身”,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才能正确理解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价值,人的生活世界是文化-历史的世界.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必须辩证地看待自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还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文化,最后提倡回归伦理本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淡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作了搞转)文章提出:“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涵盖一切的哲学的命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