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艳  张映先 《求索》2011,(6):134-136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为跨文化文本阐释研究提供了哲学反思的空间,"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三大原则向我们表明了文本阐释的现实:译者和原文本都是历史性的存在,任何理解、阐释活动都是在历史语境之内进行的,都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文本阐释过程其实也就是译者视域和原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但这种融合是相对的,是差异基础上的融合;受"效果历史"的影响,文本的真正意义和阐释者一起处于不断运动生成之中。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我们对其终极意义的把握只能是一个无限趋进的过程。不存在理想的、绝对客观、忠实的译文。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的文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云 《求索》2010,(6):119-121
阐释学是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科学。本文以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理论为基础,从视域融合、理解的历史性,读者以文本为媒介与作者进行的对话等不同角度来审视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实质,旨在为阐释学的文本解读提供全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3.
成中英说 :“‘诠释’ (即阐释 ,笔者 )是就已有的文化和语言的意义系统作出具有新义新境的说明与理解 ,它是意义的推陈出新 ,是以人为中心 ,结合新的时空环境与主观感知展现出来的理解、认知与评价。它可以面对历史、面对现在、面对未来 ,作山陈述与发言 ,表现诠释者心灵的创造力 ,并启发他人的想像力 ,体会新义 ,此即为理解。事实上 ,诠释自身即可被看为宇宙不息创造的实现。”[1 ] 可见 ,阐释是一种意义生成的方式。西方阐释学作为一种意义生成方式与中国依经立义的意义生成方式有相同之处 ,但也有更多的不同。一 阐释之源———经典的…  相似文献   

4.
哲学阐释学与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宁 《求索》2007,(7):140-142
20世纪兴起的阐释学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中的特殊作用而成为一门学科。本文拟从现代哲学阐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解的历史性、偏见观、视域融合几个核心原则入手,论证理解观的演变发展对阐释学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而海德格尔提出的“先理解”和斯坦纳的“阐释过程”丰富了文化交流的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陈鹏  黄振定 《求索》2012,(12):75-77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引介过来的"旅行观",其实在文本阐释中也是适用的。文本就构成了这样一系列的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旅行"模式。通过借用其对于因果观念及因果关系的推论,文本的实体地位也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用因果链条联系阐释两头的文本,阐释学理论家创新性地提出了文本的几种可能的旅行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文本旅行观的文化哲学构建。  相似文献   

6.
奠基于全面而系统的文本基础之上的研究,最终呈现出一个与以往很不相同的马克思形象,形成对马克思哲学新的理解,把其关乎理解世界的哲学方式的超越、新的世界观的阐释、社会历史的全新把握、社会认识论和历史阐释学的探究和鲜明的哲学归旨与思想特征等方面充分揭示出来。文本研究的最大启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是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其哲学革命的基础之上展开。  相似文献   

7.
哲学解释学提出了理解的条件性、历史性等主张,认为理解活动总是处于一定历史境域下的本文与读者相互视域融合的过程,理解按其本性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哲学解释学还提出了其他丰富的解释学元理论问题,如理解的语言性、辩证法及评判理解有效性的标准,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与研究都有着直接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小川 《求索》2014,(8):86-90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语言哲学辩证地论述解释学,其辩证思想体现在关涉语言的本质、意义与指称、主体意向性等方面,他着重于对语言本身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考察,注重对文本自身的理解,客观分析语言内在的和相关的实际矛盾,强调对语言及其理解活动与主体思维、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辩证分析,阐明了语言和理解活动的多样性以及理解的宽容性,深刻启发了对语言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文化关系的辩证认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共产主义观长期以来被当成乌托邦来理解,致使其深刻的意蕴被遮蔽。摆脱这种境况,澄明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体现在实践性、批判性和历史性三个重要维度,既是说,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社会实践是批判的、历史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立足于实践性、批判性和历史性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而且还具有超越性。无疑,阐明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才能领悟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真实意蕴及其意义。很显然,深入研究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哲学意蕴及其当代意义,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谢安国 《前沿》2014,(21):7-8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近代哲学式的解读,马克思实践观的生存论存在论的维度完全被遮蔽起来,掩盖了实践观的本真意义和丰富内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原初关联、人与社会的内在关联等。从生存论存在论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和阐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进而实际地形成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有意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潘建屯  胡志 《求索》2014,(3):79-82
生成与结构的严重对立已经成为阻碍当代历史哲学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而胡塞尔历史现象学中生成与结构的完美统一的原创性思想是帮助当代历史哲学走出困境的一条“林中路”。从是否存在历史本质来看,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立场决定了其历史现象学的本体是先验的历史本质。但从生成的角度来看,这种先验的历史本质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先验自我的意识活动不断生成、积淀的一个始终处在变化着的积淀物,先验历史本质的这种生成性从根源上看是由现象学的无限视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丰富的生态学方面的科学观点。囿于时代和历史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散见于其文本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通过对他们主要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制度根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意义问题纷繁复杂,其词义本身也歧义丛生。意义表达和理解何以可能这一语言追问转换了哲学研究的视角。哈贝马斯意义理论所实现的交往范式转换使语言哲学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在对以往意义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完成了其形式语用学的理论构建,进而提出了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转向,即回归生活世界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认同对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间的尊重、交流、对话与理解对构建和谐民族、和谐世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提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可以消除对峙,跨越隔膜,实现哲学的进步与发展。但由于多种因素使然,这种对话存有一个个谜点:作为对话的主体,“我”与“你”究竟是谁?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产生的两大哲学系统,在不同的思维路径上走过一百多年后的当代,其对话的方式和对象是否具有共同点?进行哲学的对话,厘清对话的方法方是根本。由此,哲学对话,要保持对话的“自我”主体性;要有对话的具体性;有自觉的语境意识。  相似文献   

16.
陈红 《求索》2014,(5):75-79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从理解语言的机制来思考世界,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则是从形式语言学向哲学延伸,前者从语言的视角探索哲学,后者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语言,两者既有交集又有区别,通过维特根斯坦与乔姆斯基的"语法观"比较以及对相关语法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语法的普遍性"、"语言的创造性"和"语法的内在与外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海锋 《思想战线》2011,37(6):63-68
梳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伴随着对世界观的理解而走向深入的。其主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和21世纪初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研究的逻辑变迁启示我们,对于任何思想理论的理解,都必须深入到其所依据的文本之中,回到思想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中,才能找到思想的真正源头和真实本意。  相似文献   

18.
刘习根 《前沿》2009,(12):36-39
历史与哲学融合为一个总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希腊哲学缺乏一种“纵向的”总体观,它不能将历史理解为一个具有开端、中间和终点的进步的过程,而是将历史看作一个没有任何进步的无限循环。基督教在对总体的认识方面是有进步的,它在保持静态的、封闭的总体观念的同时,具有了历史进步观念的萌芽。历史与哲学的融合在动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发展,在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哲学中达到完全的融合,形成为一个开放的、进步的、动态的历史总体。  相似文献   

19.
范畴研究的根本要求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哲学范畴的研究,不仅要求紧密联系并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要求反映认识发展本身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哲学的范畴反映人类认识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般哲学的特点,但同时它又带有中国民族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既要注意揭示中国范畴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要注意揭示其独具的民族的特点。如体用范畴,它包含着实体与属性、样态、功能等等内容,也包含着本质与现象等内容,这是古今中外哲学所共同具有的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