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忽的法治--清末民初中国的变法思想与法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是一篇匠心独具、用心良苦、文心可鉴 ,严肃认真、科学负责的厚实之作。说匠心独具 ,是因为它与时下许多法治的呼啸与宣教不同 ,试图从更深的层面和更有覆盖面的纬度阐释中国法治的历史文化基础 ,指出了中国固有变法思想与近现代法治内涵的差异与关联 ,其华夷之辨说和变法法治之辨说 ,其法治之原理与“中体西用”之新说 ,其变道之治与守道之治的论说 ,颇见功底见地 ,品位与深度独到。说用心良苦 ,是说它既阐明了实现法治的大势与必然 ,但也发现了追寻法治的困顿与艰难 ;既要突破传统 ,又要顾看国情 ;既要追求理想 ,又要面对现实 ,并试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文化的传统中探究症结所在 ,并发现一条在我们这里切实可行的新的体用结合的法治路径。说文心可鉴 ,是说它始终透露出文化人那种对民生国运的深切关怀和责任心 ,传承着自古以来中国士子文人心系天下安危国家盛衰的思想脉络。说它严肃认真 ,科学负责 ,是说它虽然大胆立论 ,但却思考缜密 ,史料充分 ,每每小心求证 ,一一论从史出。其主旨不在理想如何 ,而在如何理想 ;不在动之以情 ,而在晓之以理 ;不在夸夸其谈 ,而在切实可行。与时下许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谈阔论相比 ,显然意趣不同 ,赫然在更高境界。忧思关怀中国之命运 ,欲知中国法治何以飘忽 ,要想明?  相似文献   

2.
一、法治的困境我国近代制度变迁的模式是变法型的,关于"变法"的含义,字典上的解释是:"指历史上当政者对国家的法令制度做自上而下的重大变革"。苏力老师认为:"我在本文中此称这种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为‘变法'模式。"自清末以降,中国一直采用变法(政府自上而下移植国外法律制度并运用强制力推行)的方式来进行社会变革的,并且相当一部份人一直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有出路,中国的法制才能走向现代化。往往忽视了对本土的制度的研究,现在我们反思当初的想法,发现已经不适宜了。原  相似文献   

3.
《法学研究》2012,(6):3-37
编者按:清末以降,受西方列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入侵的刺激,法治被绑定于振国兴邦、变法图强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政治法律文化传统中与"法的治理"相关的因素,得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苏、自省与更新。而西方绵延千年的法治思潮和相关制度实践作为值得追求的现代性因素,也得以在特定的思想、学术和政治语境中嫁接、调试与发展。另一方面,俄国"十月革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前的法治建设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改革工程.这项社会变革工程虽然没有直接的蓝本可以借鉴.但中国有着千年历史,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变法实践中为当前的的法治建设汲取经验教训.本文立足于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社会中期(北宋)、晚清时期,以李悝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及晚清变法为古代变法实践的典型,总结它们的得失经验,以求有助于当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今天法治中国的建设应取路径的意义,极其恰切。纵观贾谊所处的历史时代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二者应属于相同的历史相位。无论是今日法治建设的现实环境抑或是时代背景,亦不论外部环境或是"国际"背景,今天与贾谊所处的时代多有类似之处。贾谊于汉初之时,看到先朝因先进的制度而统一天下,因而主张刘汉王朝"重法";同样,他从秦亡的教训中又看到仅仅依靠法律,很难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故而提倡"隆礼";针对汉初内部社会矛盾,积极主张"削藩"、"爱民"。今日之中国,与贾谊所处的内外矛盾的时代背景,再现惊人的相似一幕。中国若恢复威服四海的泱泱之势,必以先进的法律规制社会;但又绝不可"言必称希腊",应在法治建设中回归中国法律文化,重视中国的民族传统。今天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无不需以法治之。所以,中国法治建设应该重视贾谊法律思想对当代的昭示及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鞅是先秦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依法治国。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以变法图强,商鞅投奔秦国,在秦国主持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于公元前359-前350年两次进行变法。他的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在变法实践中.发展了先秦法家的理论,提出了明确的实行"法治"的基本要求。(一)"明君治国,不可须臾忘于法"商鞅认为,法律制度的建立,是关系到社会治乱、国家兴亡、政治得失的大事。"夫利下天之事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广于胜法"。①只有建立法制才能立君,立天下。囚此.明君治国,"不…  相似文献   

7.
<正> 魏源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思想家。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而且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多年来,学术界在变法思想方面,对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的研究可谓成果斐然,而对魏源变法思想的研究则似嫌不足。为此,本文试图以一些粗浅见解,求教于专家和学者。一、魏源的变法思想一八四○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王朝,开始摇摇欲坠。为了挽救这种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魏源提出了他的变法思想,这一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三月的“两会”,民意澎湃。在人民网两会调查中,“依法拆迁”位居百姓关注话题的第二位,而两会中,被称为“新拆迁条例”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如何在拆迁变法中求解城市发展的和谐之道.成为摆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道法治考题。  相似文献   

9.
法学家们认为,由WTO推动的这场"变法运动",将是继清末大规模变法修律以来,中国对西方法学精神的一次重新体认.其对中国的市场机制及社会机制将产生旷日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观念自古就存在,但对于法治的内涵,由于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中国法治观念的确立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在遵循与接受法治观念应当具备的基本内涵的同时,还应当与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形态特征相吻合,赋予法治的内涵与外延以时代的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观念的确立与法治制度的实现,应当推动和谐社会的深入发展,使普通民众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成果中获得现实的和巨大的利益,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得到最为广泛的和最有力地支持。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变法思想,虽看似天真,但有理由认为其天真但不幼稚,其残缺但并非糟粕.中华民族迈向法治社会的早期,虽有懵懂学步时的频频摔跤,但却是基于成长、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堪称成长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
陈炽 ( 1 85 5~ 1 90 0 ) 1,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主要有《庸书》和《续富国策》等。陈炽的法律思想 ,既继承和发展了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及冯桂芬等人的改革思想 ,又深深地打上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烙印。本文拟就其变法护商思想略加评述。一陈炽在《庸书》和《续富国策》中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变法自强的主张。陈炽指出 :《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2清朝统治已 2 0 0余年 ,其法、例、吏皆已弊端丛生。况且“今日海禁大开 ,时移势易”。3面对“今日万国通商 ,千古非常之变也”的时局 ,闭关而治时代的治国之法已经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居于核心地位,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追求,其目的正在于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本土文化中的经典儒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借以探求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法治的意义,有助于中国现代法治内在传统根基的建立;同时,儒学也得与现代法治的交互契合而获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加入WTO"满九晋十"之际,针对目前国内外学界流行的某些看法,提出若干商榷意见和建言,是很有必要的。中国人亟宜认真总结加入WTO九年以来的实践经验,对WTO的体制及其立法、法治、执法现状,进行一分为二的科学剖析和判断,提高认识,用以指导今后的新实践。中国和国际弱势群体既要在WTO现存体制中"守法"和"适法",在实践中精通其运行规则,使其为我所用,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又要在实践中明辨是非臧否,深入探究WTO现行体制中对国际弱势群体明显不利和显失公平的各种条款和"游戏规则",认真思考其变革方向,并通过"南南联合",凝聚力量,推动"变法图强",促使WTO法制和法治与时俱进,造福全球。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就是客观存在的史实,清末大规模的变法修律活动,是清末统治者很不情愿但又只能选择的。符舍当时国情的社会变革活动。变法修律本身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但由于清朝统治者极力维护过时的封建集权体制,逆时代的大潮,变法修律的光彩随着政权的覆亡而湮灭了。透过历史的发展长河,从清末变法的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看到清米修律作为中国法律发展史中重要的一段历程,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Ⅰ.在关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法治的讨论中,许多学者主张,政府要运用国家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的法律体系,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主张更多并加快移植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即所谓同国际社会“接轨”。我在本文中称这种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为“变法”模式。 这些观点并不错,而且在实践上也促进了中国的法治建设,但在理论上有一些重大弱点,并在实践上可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首先,这种观点的理论基础是,法律是一种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因此要利用法律这种工具来规制社会。这样的理论似乎符合我国  相似文献   

17.
麦杏嫦 《政法学刊》2009,26(5):23-2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了法、道、释各派学说,以天人感应为哲学基础,以德主刑辅、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追求“无讼”理想。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来源于西方民主政治,核心在于防范政府权力滥用、确保人民权力得以行使。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走的是政府推进型道路,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立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充分发扬和保留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社会主义法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同步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成功地经受住了由西方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的双重冲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与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又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将以契合法治中国建设为动力,在不断地向法治型政治文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这种主动性与渐进性的法治型政治文化的转型,既是维护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19.
商鞅的土地变法成功地为秦国在争霸天下的阶段积蓄了力量,并最终统一全国。历来对其变法成功的原因著述论证颇多,无外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的相结合。试图打破这一分析架构,立足于土地产权,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从制度需求到制度供给,意识形态的作用,以及路径依赖的产生四个方面来回溯这一对中国土地制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变法。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产权制度的变迁从商鞅变法开始有了自己新的轨迹,画出了一条不断的明晰土地产权的路径曲线。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文化阻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宇 《北方法学》2011,5(5):20-27
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社会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不同的文化精神同时影响着这个寻求现代化的国家。以理性化、契约化为核心文化精神的现代法治,要在有着千百年宗法伦理文化积淀的中国社会扎下根来,需要克服来自传统之中内在的文化阻滞力,这种阻滞力通过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结构表现出来,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非日常的社会领域,阻碍了法治社会的形成。中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在法治发展的现阶段,要真正打破困境,必须从根本上逐渐限制和消除来自于中国社会内部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文化阻滞力,变不利为优势和特色,从而为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