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钟万祥 《理论导报》2014,(11):18-20
正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我们纪念邓小平,要按党的十八大要求,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性成果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是由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1.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科学发展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迄今为止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形成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我们党30多年来形成的三大建设性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1.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此后,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谋划军队发展理念上的三次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确立,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无不与邓小平同志的实践品格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弘扬邓小平崇尚实践、坚持实践标准不动摇,大力倡导身体力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实战品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前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使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把握四个关键点,即清醒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真正理解"实事求是"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深刻领悟"以人为本"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必须坚持教育与自觉相结合的基本路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形势下,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科学地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思想路线:群众路线中蕴舍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归宿和落脚点;独立自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框架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长海 《学习论坛》2008,24(6):5-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它科学地解答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方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从整体着眼,突出中国特色,体现科学原则与学科建设的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目标指向,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概念到理论再到规律层层递进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全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本文仅就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体系的主题突出鲜明 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从不同角度  相似文献   

10.
聂运麟 《学习论坛》2010,26(7):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回答了我们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具有不同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由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重要范畴等五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理论层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1.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2.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谭光定 《探索》2005,(2):181-183
我国的司法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设计者和实施者都面临共同的困惑: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怎样构建司法独立体制。法官独立作为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自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对这一被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了在共产党执政前提下如何构建法官独立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区养老服务已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特征,无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论研究,还是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实践指导,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贫困问题是令人十分担忧的重大问题之一,而贫困的消除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因此,扶贫方式的选择是我国政府财政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政府要通过改革不合理的财政分配制度,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等措施,来逐步消除贫困。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胆子要大一些”,要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必须坚持辩证思维,要有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论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政不分的弊病很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现党政职能的科学分开。建构法治化的党政关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理顺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等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家政权机关职能作用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党内选举失真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党内选举中存在种种失真现象 ,由此构成对干部权力合法性的严重挑战。要提高党内选举质量 ,应该以改革和完善党内权力结构为前提 ,以构建科学严密的制度体系为关键 ,以实施“城市带动农村”战略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央苏区时期,党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充分相信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一心一意为了群众的利益奋斗,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赢得民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