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设创新型山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江利 《理论探索》2008,(1):109-111
建设创新型山西迫切需要提高山西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山西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研发投入水平低、企业创新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且发展较慢、科研院所发展滞后、人才缺乏等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山西建设需要从五方面努力:转变观念,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大投入,增强创新的动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创新;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和法律.  相似文献   

2.
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向创新型国家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然而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遇到了明显的瓶颈:一方面,传统意义上以先进技术替代落后技术的企业技术升级政策无法解决工业基础的系统性提升困境;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下,西方国家日益加紧的技术保护政策限制了我国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减少技术依存的进程。因此,形成新型"自主创新观",通过突破共性技术的研发困境形成自上而下的创新是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5,(10)
<正>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也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优化企业创新创业环境、构建创业生态体系、完善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和建设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索出成功且日渐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天津市东丽区走科技发展之路的基本思路与中关村的发展模式相一致,我们要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模式,借重首都深化资源招商引资工作。  相似文献   

4.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其着力点应放在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常常使我们处于被动局面,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贯彻,并从实力、体制和人才三方面加重努力。  相似文献   

5.
从国家层面看,面对发展的困境和挑战,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该战略强调发展的自主原则和创新原则,应该说,这是一种不错的应对之策.但从深层次看,要完全和有效应对后工业社会经济的挑战,仅仅从自主和创新的角度去考虑,还不尽全面.  相似文献   

6.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应围绕人才工作“两个调整”,即“人才体制从适应计划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调整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工作从传统人才工作调整到整体型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着力抓好机制创新,打开人才通道,使人才配置市场化,管理法制化,实现价值化。1、创新培育机制,打开人才素质提升通道。加强人才培育,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坚持多轮驱动,形成“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培育机制。加强高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加紧…  相似文献   

7.
陈筠 《学理论》2010,(24):75-76
国内外事实表明,大部分的发明专利、新产品及自主知识产权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当前,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着意识动力不足、融资困难、政策扶持不足、管理混乱、人才缺乏等问题。要把自主创新的“国家意志”变为民营企业的“企业行为”,需要从企业制度、融资平台、政策扶持、创新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政府在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主体释放能量的人才政策环境方面,实有改进余地和拓展空间。其要件在于:在制定人才政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适应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特点;积极推出和实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系列政策;善于通过有效的人才政策创造优良的复合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创新工作,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快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科技支撑。新时代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新时代要把握我国科技发展主要矛盾,从"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转化为"提高科技有效供给";新时代要提高创新的能力和效率,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新时代要培育创新文化和倡导中国特色的科研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创新软实力;新时代要完善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筑牢创新根基。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的摇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环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及品德保障。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技创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此,要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改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施个性教育。  相似文献   

11.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正确理解自主创新、发展创新文化?我国怎样才能建成创新型国家?围绕这些问题,本刊组织了如下笔谈。  相似文献   

12.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党的重要工作部门的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应主动调整工作精力,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为推动自主创新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3.
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干预既有理论依据,也是现实选择。当前,在政府干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行政权力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造成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要素、利益和风险等方面的困境。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路径,推进政府职能创新,在融资体制、风险分担、法制体系、科技服务、人才体制、创新文化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以凸显引领、保护和发展等政府职能,支持和鼓励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4.
张银平 《求知》2023,(4):39-42
<正>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完成落实科技政策等重点任务,依靠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其创新成就对于实现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强国至关重要。2023年,企业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积极性,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抓手,全面推动我国经济复苏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立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今后应从选择不同创新模式,明确政府定位,实行差异化创新政策,实现区域间协同互补,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中介体系这六个方面来逐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有3/4没有研发机构,也没有研发活动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结束后,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权威人士指出,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的最大亮点,就是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摆在重要位置,突出对尖子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的奖励,着眼于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实施了有效激励,起到了国家科技奖励政策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1)
自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方向以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腾飞的有效途径。由于高校学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生力军,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发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导作用,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学生提升创新意识、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8.
论自主创新和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自主创新的内容和特点,指出我国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文章还分析了我国在科技上实现超越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贾萍萍 《学理论》2012,(23):206-207
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即为造就创新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当前形势下,理工科女大学生是女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构建理工科女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理工科女大学生,值得思考。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根据女大学生需求,量体裁衣,为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大学生成长图表》等系列图表,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