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传统村落正是这一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快速消亡;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已成为共性问题;而且不少传统村落仍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本文系统分析了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对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的自然形态和典型建筑是空间的见证物,附着在建筑物上的非物质文化是当时居民们生活形态、精神气质、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这些文明因素既是中国传统人文智慧和精神的体现,也是治疗"精神断层"的城市病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对于促进城市多元文明共存,提升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当下传统村落与城市和谐共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共同体",正是珠海传统村落本身之于城市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路径探究要区别对待,充分运用各种保护方法使传统村落与"城市共同体"共生共同发展,把我们的城市打造成为充满魅力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在界定村落自生秩序与国家权力的基础上,可以从两者间关系演变的角度呈现村落转型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因为"权力的文化网络"而能够与国家实现较好的衔接,并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自近代以来开始的急切的国家政权建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击了村落的自生秩序,不仅没有实现国家与村落的有效衔接,反而出现国家政权普遍的"内卷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全能国家的原因致使村落自生秩序再次受到全面冲击和压抑,结果是强大的党政体系主导村落的一切事务,因而谈不上村落与国家的衔接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村落自生秩序各种形式的复兴在我国各地农村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自生秩序与现代国家实现了有效衔接.对此变迁历程,需要结合我国近年来村落面临的新境遇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婚丧是个人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两个转折点.婚姻标志着两性结合并催生新的生命;丧葬则是对旧生命的总结和新生命"再生"的希望.因此,婚丧习俗最能形象地反映出村落社区的文化特质.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国时期武北村落为例,对前人较少探究的闽西村落婚丧习俗作一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国家只有与社会实现有效衔接和有机互动,才能实现良好的治理。具体到我国村落与国家的衔接问题上,综合现有学术界的问题挖掘和前景展望,可以发现有如下几种路径:一是依靠国家进一步介入,改造并整合村落;二是依靠社会自然生长,特别是村落的民间组织成长实现与外部世界包括国家的衔接;三是激活现有的体制内资源,主要是激活乡村党组织和乡村行政体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衔接村落与国家的桥梁;四是通过部分志愿性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和文化建设整合乡村本土资源实现乡土社会的重建;五是通过市场机制整合各方面力量,从而实现"市场统一中国"。对这些路径的逻辑前提和实践状况进行适当的反思,将有助于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宅坦村为个案考察了村庄人的社会流动,并探讨了社会流动对村落社会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宅坦村的社会流动包括经商型社会流动、教育型社会流动、战乱型社会流动、开族型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促使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村落原有的门派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村落中的"习惯"又保证了村落结构的非阶级化冲突。  相似文献   

7.
在黔东南的民族习惯法中的特殊人物如"鼓藏头"、"寨老"有独特的作用.在传统的苗族村落社会内部,鼓藏头、寨老在维护社会治安、惩治不法之徒、保持村落社会的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进程中,随着民族习惯法的转型,这些特殊习惯法不好的一面与现代法治的要求存在着诸多抵触与冲突.本文以一起利用"鼓藏民约"阻碍司法的个案...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寄托着各族儿女的乡愁。近年来,漳州市对传统村落及古建筑、文物加大保护力度,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村民保护意识淡漠,"自然性颓废"趋势还在蔓延,新村建设与古村保护的矛盾,保护职能缺位维护资金不足等。加强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保护开发的对策思路包括:加强宣传指导,提高文化自觉;制定详细规划,明确思路目标;建立工作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分级申报认定,科学规范整治;合理开发利用,恢复村落生机;创新管理模式,引导多元投入。  相似文献   

9.
略论客家村落的神明信仰特征--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客家村落神明信仰的研究。以往人们偏重于现象的描述与个案的讨论,而对它进行总体分析却较为少见。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福建省武平县北部村落为例,对传统客家村落的神明信仰特征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功利性与贿赂性 武北村落一般百姓的神明信仰没有高深的理论作指导,也并未将神明完全看作彼岸世界之物,更没有将神明信仰看作道德复归、灵魂得救的媒介。如 1949年以前的武北寺庙几乎没有得道的高僧,受过戒的和尚就很难得了。民国时期武北桃溪村东林寺的主持才仁和尚远近闻名,周边村落的“打大醮”(放焰口)等盛大…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以满族和蒙古族为主,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村落由于改变了其民族的根本特征——游牧,造成了其村落式微现状更加严重。对传统村落保护认识不足所造成的人为破坏、开发破坏等,也给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带来了制约和负面影响。在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进行保护之时,应更多地考虑本省村落发展的现状,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选择符合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关于农民价值世界的研究一致认为在现代性冲击下,中国农民自我中心主义泛滥,本体性价值缺失,社会性价值异化,村庄乱象丛生,村落共同体趋于瓦解。传统的村落研究集中在血缘性村落,忽略了广泛存在的地缘性村落的特殊性,本文在对鄂西一个地缘性村落的考察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谓之为主体性价值的价值类型,其与现代性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价值维持了地缘性村落的公共生活和基本秩序。这对理解农民的意义世界和重构新时期农民的价值世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广大村民的体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以青岛市农村村落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数理统计发等对青岛市农村村落体育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向体育主管部门提出发展农村村落体育的建议,为农村村落体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在分析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整体保护、以人为本等原则,并从法律层面设计了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利用的一些制度。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传统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城镇化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而传统村落保护,对于青岛市城市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传统村落保护入手,对青岛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的优劣势作出分析,并提出了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是案件过程的亲历者,是事实认定的最佳信息来源,其陈述助益真实之发现;当事人与案件结果具有最密切的利害关系,是最差的证人,其陈述阻碍真实之发现。鉴于当事人对案件真实发现正反两面之功效,向来以正确而慎重裁判之达成为目的诉讼程序,将当事人询问规定为补充性证据,并居于证据种类排序的末位。而在以简易、迅速而经济裁定之达成为目的之行为保全程序中,首先询问当事人既能契合程序固有的快速解决机制,又可以满足被申请人甚至案外人之程序保障,使得法官尽早掌握案件要点。因此,取消当事人询问之补充性地位,并置于证据种类排序的首位更符合诉讼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民俗作为约定俗成的社会认同,其意义在于缔结了一种社会关系。"地方"认同作为中国民俗实现从文化"生态"向"价值"升华的契机,在于其内含的"整体"性体认;"整体"性体认所产生的"能栖居"的地方认同,正是使"约定俗成"的民俗活动从偶然性关系升华成为必然性的价值保障。以此角度来观照中国民俗传统的发展,便可从中国民俗学研究传统中的"村落中心论"获得反思的角度,发现城乡关系于民俗传统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民族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内容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活态技艺,对其予以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村落的法律保护存在着缺乏国家专项立法、重要文化因素存在法律空白、现有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针对村落主体基本权利关照缺失等问题,当务之急,是通过采取构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法、建立原住民基本权利保障条例、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以及建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方能实现民族传统村落及其文化内容的全面性、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8.
天水传统村落是研究天水村落历史的重要基础资源,当前,对天水市传统村落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模式,对天水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农村社区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用单一的模式来进行村落的治理,这也决定了农村警务模式的多样化。在实践中,应该采取因地制宜和务求实效的原则,多元化地开展农村警务。"警务室+出租房屋托管"、"星座"型、"卡室合一"、"驻村协勤"等警务模式都是农村警务的创新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回族村落习惯法的当代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宁夏回族村落在经济、生活、观念和文化方面发生了变化。作为其主要传统的回族村落习惯法也随之发生变迁。一些习惯法消失,一些习惯法的效力降低。只有少数习惯法效力在增强。大部分习惯法的制裁性不足。这些变迁是整体社会变化在宁夏回族村落中的反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看,宁夏回族村落习惯法的变迁反映了中国村落习惯法在今后的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