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界定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承保风险的基础上,对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的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显志  郑佳 《法学论坛》2005,20(2):113-116
消费信用卡给发卡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 ,也对其造成一定的风险。风险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制度的缺陷。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银行对持卡人拖欠透支款缺乏有效催款措施、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信用卡担保保证制度以及完善、统一的消费信贷法规。要改变这一现状 ,促进信用卡的健康发展 ,我国应在上述几个方面加强建设步伐 ,逐步建立一个有法可依的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个人信用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阻碍市场经济化进程的一大根本性问题。本文论述了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对于发展消费信贷的重要作用以及建立征信机构的必要性,并针对国内消费信贷的现状提出了个人信用立法的基本内容,以防范因个人信用缺失而带来的消费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已经成为我国消费信贷的一种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接受住房消费信贷服务。在住房消费信贷领域,信贷消费者面对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之相比消费者在信息、技术、经济实力等各方面皆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法律对消费者予以特殊保护,以体现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充足的发展消费信贷的物质基础、具备宽松的发展消费信贷的需求环境、具备良好的发展消费信贷的供给环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消费信贷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消费信贷合同特征与性质的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消费信贷合同的理解,帮助人们在实务中更好的使用消费信贷合同,保障消费信贷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7.
迟颖 《法学论坛》2007,22(5):36-41
随着我国商品房买卖纠纷案件的不断发生,司法实践面临着诸多难以解决的新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信贷消费中产生于买卖合同的抗辩权是否可以适用于与其构成关联合同的贷款合同的问题.作为消费信贷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德国消费信贷法的抗辩权延伸制度赋予消费者在买卖合同与贷款合同构成关联合同的情况下,以买卖合同所产生的对销售者的抗辩权来对抗贷款合同中的贷款人的权利.这一制度安排使消费者不至于因为关联合同中买卖合同与贷款合同的分离而承担比传统买卖合同更大的风险,致力于消费者保护.  相似文献   

8.
消费过度负债是各国在消费信用的广泛推行中普遍出现的现实难题,在我国,不断飙升的家庭债务隐含着深刻的过度负债危机,并业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最大隐患.当前,用消费信贷法来规范不负责任的消费信贷行为,并通过消费破产制度来实现债务人的救济已成为域外先进国家有效防杜和治理消费过度负债的重要举措.为有效化解我国消费信用体系中存在的过度负债风险,应在宏观层面确立对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的理念、建构适当有责的信贷服务体系、建立消费债务人的市场退出机制,并在微观层面设立专门的消费信贷法典,架构宽严相济的消费债务清理法,做好配套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制度现状和问题基础上,提出全面风险管理、流程银行风险控制、市场导向风险管理的理念创新,并在制度层面提出了建构我国相关制度的构想:建立流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职权分离、相互制约的风险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监督机制以及完善有关风险控制法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建立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机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初始,就秉承着普遍性的原则,养老保险更是肩负着稳定社会的作用。然而我国目前由于历史,体制等原因,还存在两个养老保险制度,有违于养老保险的公平,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按照全民保障的制度设计,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做到"广覆盖","保基本"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本文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城乡之间的差异分析,探讨了建立城乡养老保险统筹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居民消费意识滞后、居民收入增幅明显减缓、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消费信贷立法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尤其对完善社会保障立法和消费信贷立法 ,作了重点分析 ,以期为消费者勇敢消费、放心消费提供法律保障 ,真正实现消费需求繁荣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彩虹 《河北法学》2004,22(7):112-114
制约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但在亚洲如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针对犯罪被害人补偿的法律制度均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启示:经济的因素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寒风铺天盖地,霜雪沁人心骨,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从发源地美国刮至欧洲大陆,席卷全球各个角落。在此世界经济发生剧烈震荡的日子里,抚读暨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显志博士的新作《金融市场中的消费信贷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感触良多。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这说明尽管消费信贷在美国蓬勃迅速发展,但是其消费信贷监管的法律制度却并不健全。  相似文献   

14.
法官定额制度是实现法官职业化的前提。在我国 ,建立法官定额制度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从中国法院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讨论了人口、案件数量等基本因素对建立法官定额制度的影响 ,进而探讨了我国法院设置、诉讼程序以及法官管理体制等制度性因素对建立法官定额制度的制约。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在法院体制改革前提下建立中国法官定额制度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专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应当向国际惯例看齐,建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商业银行制度;要把我国庞大的专业银行改造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大胆借鉴西方经验,进行专业银行内部制度再造;必须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创造与专业银行内部制度相衔接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氛围。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语境下,我国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的推出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服务"三农",纾解农村金融有效服务不足之痹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村镇银行,以达致民营银行发展之功效。基于防控金融风险的考量,监管层在设计村镇银行设立制度时是以国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导,对民间资本采取了审慎的限制,并且在政策端亦曾出现过摇摆。重构村镇银行设立法律制度,理念上应倡导私法自治,兼顾政府适当干预,平等对待所有出资人,以彰显公平正义;内容上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设立之规范及相关配套制度之协同和推进。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于2007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了,《反洗钱法》及其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的颁布,已经初步构建起我国反洗钱的制度框架。本文分析了我国反洗钱立法的五个阶段,指出银行在反洗钱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我国当前银行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和完善银行业反洗钱工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入手,建立了一种“人——非正式制度(法律文化)——正式制度(法律制度)”的分析框架,结合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从人们对法律效能的价值判断、对法权关系的认识模式以及对权利义务关系的认识模式这三个基本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制约法律权威的非正式制度因素。最后,提出了突破非正式约束的基本方法——法治精神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的特殊性、传统的公司破产程序的缺陷以及政治因素是银行特殊破产制度产生的重要原因,其中的政治因素系根源于银行业、监管机构与政治家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同时,历次的金融危机也逐渐地推动这一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适用该制度处置“问题银行”已成为各国银行破产立法的趋势.该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银行的资产而且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削弱了市场机制对银行的约束、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而且程序方面的正义与公平性亦相对缺失.实践中,行政机关所主导的银行特殊破产程序,以行政重整为特色,从而弱化了法院、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地位.英国、美国的银行特殊破产制度各有利弊得失,我国应当在充分借鉴两国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银行特殊破产制度的发起标准和适用范围,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协调机制,并为银行利益相关方提供相应的救济.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公证立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证制度自1979年恢复重建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业绩。公证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度层面的缺陷。有学者对中国公证制度进行分析,认为存在五大亟待突破的制约因素:公证立法明显滞后、公证书的效力难以得到落实、公证执业人员量少质弱、公证执业活动缺少保障、公证执业环境有待改善①。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体现“以民为本”的精神,从国情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制定一部完善的《公证法》,显然能够有效突破目前对公证业的各种制约因素。据悉,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抓紧制定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