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者按:景玉书先生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的教授,也是吴和珍的硕士指导老师。吴和珍在京求学的三年当中,景先生在其专业上倾注了很大。心血,特别是在专业的选择、定位、提高等方面,景先生都做了周到、细致的安排。为吴和珍的专业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和珍通过三年的努力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吴和珍台湾风情画展”今年暑期如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今年6月28日,北京电影学院王风生院长在毕业典礼上,亲自将硕士学位的毕业证书授予吴和珍。经过三年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学业。这是美术系毕业的第一…  相似文献   

2.
台湾女画家吴和珍系北京新华书画院特聘画家,1982年就读于台湾“国立艺龙学院”美术系,1995年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随著名画家景玉书教授研习油画,并获硕士学位。先后在台北“首都艺术中心”举办“大陆记游”个人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台湾文化风情画展”,获得海峡两岸观众和同行的好评,被誉为具有文化意识的优秀艺术家。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曾给予其作品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高润喜 《台声》2002,(2):39-39
作为东方艺术家,必然要面对许多困惑,诸如: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等等。台湾画家吴和珍的油画立足于东方而不排斥西方,定位于现代而不拒绝传统,扎根于乡土而不忘世界,以明朗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创构了鲜明的个人画风。她并没有追随任何西方画派,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了一批又一批民风民情画,引起台湾和大陆美术界的关注。吴和珍性情开朗,活得真实自在且乐在平民生活之中。她深深地眷恋着台湾这片土地,对山地民谣、舞蹈、小调迷醉如痴。她的画面处处洋溢着喜庆吉利的气氛:从今日喧腾的生活到昨日风俗的庙会,无不…  相似文献   

4.
《当代广西》2008,(2):19-19
黄菁祖籍广东汕头,1956年生于广西柳州。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现为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油画学会广西分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5.
沐泽 《台声》2009,(2):95-95
杨力州,台湾纪录片工作者。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所毕业,曾经担任复兴商工广告设计科专任教师,目前担任辅仁大学应用美术系讲师及台湾纪录片发展协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论坛》2009,(5):124-124
郭健简介: 1961年9月生于山东济南,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济南市华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1990年油画《残雪》获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1991年连环画《桔黄色的灯光》获山东省“黑陶杯”连环画展三等奖;1995年油画《泉城组画》在香港展出;1995年油画《老区》获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山东省美展三等奖;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20)
正"来到这里,真正感受到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气魄,这里的每一处都设计的十分精妙。如今,北京为台商创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让两岸民众,特别是青年孩子们一起奋斗创业,真真是太好了。"离别之际,北京市台联2016年"十一"接待暨台湾企业代表人士北京考察团(以下简称"2016台湾企业家考察团")成员吴和珍满怀感叹。9月25日至30日,"2016台湾企业家考察团"在京参访活动展开。  相似文献   

8.
台湾乡土作家继承“台湾话保存运动”的传统,在文学创作中揉进了台湾方言,使之成为乡土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这是一种“酌于新声”“(?)括雅俗”的创新,表现出风格的鲜活性。文学新秀廖蕾夫的《隔壁亲家》是应用方言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中方言词汇达九十多个,雅俗俱有,互相补衬,反映了台湾乡土作品方言运用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9.
《福建乡土》2009,(4):F0003-F0003
柳振坤,1954年出生于福清市。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擅长油画、装饰画,长期从事装潢教学工作。200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柳振坤画集》。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浙江》2013,(20):60-60
潘鸿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受业于莫朴、马玉如、全山石等先生。潘鸿海将触感这一油画的本体语言与中国画的意境相结合,在油画风景中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所言:“西方的油画在东方的传承和发展,潘鸿海先生是作出贡献的。”  相似文献   

11.
两岸情浓     
是“—种珍藏在心底深处的情怀,是血脉的、自然的、根性的民族情怀”,是“人在台湾,心怀祖国,一水之隔,梦寐随之”的思念,是“期许海峡两岸的同胞们,一本赤诚,携手合作,为共同促成一个统一而富强的中国而努力”的心愿。  相似文献   

12.
回归乡土 关怀社会──访台湾著名小说家陈映真徐晓燕陈映真先生,本名陈永善,是台湾著名的小说家兼评论家。不久前,他来北京参加两岸文学家、学者有关台湾文学的研讨会,笔者拜访了他。陈映真高高的个头,身材魁梧,穿一套深灰色西服,讲起话来声若洪钟。这位赫赫有名...  相似文献   

13.
陈舒 《台声》2019,(15)
<正>江明贤简介江明贤,1942年生于台湾台中市,著名美术教育家。早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西班牙中央艺术学院硕士。是美国圣若望大学(水墨画)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教授、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暨研究所教授、主任暨所长。江明贤以水墨画享誉经年,历时永胜。其作品融贯中西,唯美上乘,有"台湾中生代最富盛名的代表性水墨画家""跨越海峡两岸的艺坛使者""在大  相似文献   

14.
金芒 《台声》2001,(9):31-31
8月7日上午。来自台湾的长河雅集画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新世纪台湾水墨名家联展”。这是长河雅集首次来大陆办画展。长河雅集由10位台湾中生代水墨名家组成,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台湾土生土长的本土画家,并在各大学美术系任教,在台湾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界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论“台独运动”的阶段性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台湾岛内外政治环境的变迁,作为政治变革工具意义上的“台独运动”也正在发生从量变到质变,从内在意涵到外在形式的的全方位转化过程。这一转化主要体现为民进党的“脱台独化”趋势。而民进党的全面执政将进一步加速“台独运动”的转化进程。尽管这一进程还会有曲折,但“目的性台独”的边缘化与“台独运动”主体回归“乡土运动”本质的趋势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16.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7.
在1977年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中,台湾文界人士针对当时出现的文学现象,为便于提出问题与探讨问题,指出台湾省的文学具有特定的内涵,因而“台湾文学”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而“台湾意识”则是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在《台湾乡土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台湾乡土文学对于闽南文化的感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台湾文学界有学者提出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看法,认为台湾文学经过乡土作家们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努力,加上50年的异族统治,“终于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为了论证这个看法,他还引用一位著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所说的“台湾虽然在政治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的话来加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且不提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从台湾乡土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关系看,二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成长期、还是当代,台湾乡土文学从不脱离祖国大陆文化而独立  相似文献   

19.
在河套平原那充满麦香的土地上,在乌拉特草原清新的晨风里,步伐坚实地走来了一位画界新星,他就是巴盟师范高级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张建国先生。张建国毕业于巴盟师范美术专业班,此后,凭着对艺术不断追求的精神,他又先后到内蒙古师大美术系,北京首都师大美术系油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深造。在校期间严格、刻苦的基础训练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坚持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画风质朴无华。在他的画中,无论宽广辽阔的草地、逶迤…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台湾意识”已成为台湾很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在台湾,关于“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所谓“中国结”与“台湾结”)纠葛的讨论已闹得沸沸扬扬。大陆上介绍、评析、论述“台湾意识”的文章也日渐增多,且多少涉及到“中国意识”。因此有必要廓清“中国意识”与“台湾意识”的真正涵义,指出两结之争的实质,探讨如何“解结”的问题。有人把“台湾意识”视为一种地域性的乡土意识,好象在整个中国之下,有着与之等同的诸如“新疆意识”、“上海意识”、“苏北意识”等等。也有人把“中国意识”看成是祖国大陆人民所具有的意识,“因为在台湾的人民,无论台湾本地的,还是从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