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过程中,首次发掘出几部傣族文学论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各种诗歌》),写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是就今发现的最早一部傣族诗论。这部诗论,在论述傣族诗歌的起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诗歌的种类和特色等问题时,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部诗论,共有五本,第一本论述傣族的各种诗体,第二本论述天文地理与诗歌,第三本论述花草与诗歌,第四本论述动物与诗歌,第五本论如何写情歌。《怎样写情歌》这本诗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古代诗歌和诗论,是有共同规律的,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它们的诗歌及其理论就必然呈现出特殊风貌。《论傣族诗歌》启迪了我们:可以用傣族的古代诗歌、诗论同汉族的古代诗歌、诗论作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民族诗歌和诗论共同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傣族和汉族古代诗歌和诗论特殊风貌的把握。一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呼声与语言的结合。《论傣族诗歌》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傣族“古代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最早的歌的情景。傣族“古代人”在呻吟、哀鸣、哭泣、欢笑、呼叫的劳动悲  相似文献   

3.
<正> 古远清曾以《中国当代诗论50家》蜚声海内外诗坛,如今又抱着姐妹篇《海峡两岸诗论新潮》(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再次冲向诗歌界。他的目光更远了,既关注大陆诗坛又眺望海峡彼岸的诗歌海洋。或许,对他来说,两岸诗论研究早已成为一个不可抗拒的诱惑,要不然,他为什么一定要咬定这座陡峭难攀的青山而宁肯舍弃其他? 做诗难,做诗论更难,做诗论之论尤其不易。要做两岸“新潮”诗论之论其难度可想而知!(所谓“新潮”,绝非“时髦”之意,而是指近年来新的诗论潮流)且不说眼下诗论五花八门,也不说评介当今诗论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功利主义诗歌理论①最看重的是诗歌改造现实的作用:“欲开壅塞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②认为诗歌的主要任务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③。其诗论在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白居易功利主义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诗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禹锡诗论新探赵晓岚刘禹锡的诗论虽不多,但涉及面相当广泛,其中有些观点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很值得诗论界弓愧重视。本文拟就其主要观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诗史上所处的地位和影响作些探讨。一、强调诗歌“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的审美特质《董氏武陵集纪》是...  相似文献   

6.
高文 《求索》2007,(3):181-183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的“言不尽意”说与“法天贵真”说,以及《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论,均属胎萌形态诗歌审美理论的范畴。就诗歌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与胎萌形态审美诗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根本的渊源关系。陶诗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悟、净、醇、阔四个字。  相似文献   

7.
许印芳,清代云南著名学者。他不仅细致地研究了诗歌格律问题,还深入研究了《毛诗序》以来的许多重要诗歌理论著作。他的诗歌理论有以下特点:标举风雅正宗,但不是儒学诗论的教条主义,而是十分注意诗歌的艺术特质;反对形式主义,主张兴会真实;反对摹拟抄袭。主张变通独创;反对浅陋粗俗,主张含蓄有致。他吸取传统理论的精华,批判前人理论中的一些谬误,对一些重要诗歌理论问题,有不少精到的阐发和创见。  相似文献   

8.
“趣”是我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唐宋,盛兴于明代,深化于清代,在历时视野中呈现出不断提升与拓展、深化的特征。“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诗论对诗歌审美本质及其特征的多样性认识。  相似文献   

9.
徐江 《求索》2010,(4):177-179
吴宓是中国近现代新古典主义诗学的代表人物。吴宓诗论的"三境说"和"音律说",是对古典美学艺术类型论的继承和发展。吴宓的诗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暗含着他对主体精神和节奏等问题的关注,从而使他的诗论蕴含了现代诗歌美学的因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现代性转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吕婷 《前沿》2011,(8):180-182
郑珍韩愈诗研究中体现了他在古典诗歌面临衰微的状况下进行的诗学思考。在其韩诗研究中,他极力维护韩愈儒家人格修养以巩固宋诗派诗论基础,强调韩诗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以调和个性与传统诗教的关系,通过训释析解韩诗以展示学人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桑大鹏 《求索》2007,(1):147-149
《孔子诗论》的论诗方式与传世文献《左传》的“用诗”方式完全不同:孔子通过用“知”的理性范畴分析诗歌文本以及透过“民性固然”表达自己对人性的哲学领悟,展示了其论诗的人本主义立场。《左传》则采用赋诗断章的“用诗”方式,以诗的段节隐喻或预测现实、评断人物甚至用诗歌占察人的命运,显示了与其崇尚怪力乱神的神秘主义相得益彰的阐释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戴表元是宋末元初的一位重要作家,其诗文创作及诗学思想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元代诗文的研究渐成热点,一代文学大家戴表元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分别从诗歌、散文、诗论等几个方面简要概述了当代对戴表元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4.
宋阳 《求索》2010,(2):180-182
诗思是伽迭默尔哲学的一条隐秘的思想线索。早在1934年,伽达默尔就撰文《柏拉图与诗人》从哲人的角度替诗人辩,此后陆续写下了《歌德与哲学》、《诗歌与模仿》等充溢诗思的文章。在《真理与方法》之后,他发表了《诗与标点》、《我是谁,你是谁?》等重要诗论,表达了作者对诗思的推崇和向诗语的回归。与西方传统诗学不同,伽氏诗思不断逼近诗的本质内涵与存在本真,具有如下三要点:诗歌以其语言确立而存在;强调诗人的现代社会地位,呼唤人类倾听贤明的能力;诗在自我展现中打开一个通往存在的世界,诗意世界是人类的归居。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论发微曹毓生毛泽东关于诗歌问题的许多见解,早已为学者所反复研究。但其中有五个重要方面,虽屡经解说仍未得其精髓。笔者拟试加诠释、阐发,以就教于大方。《沁园春·雪》自一九四五年正式发表以后,注家蜂起,论者不绝,大都说得很对,也有说错了的。针对后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化哲学范畴的法的理论品格和特征同样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艺理论。法这一概念,正是指诗文创作所依据的法则、规矩、程式,也就是艺术创造技巧,诗歌法度也无非是圣人法度在诗歌体裁中的体现。自宋代以来,诗论普遍具有浓郁的技巧意识,诗人、批评家热衷于建构一种具体而微的法度理论来指导诗歌创作,给诗坛提供了新的表现方法与创作技巧,为后世创作实践提供了“创造性模仿”的蓝本。而钱钟书成为中国诗学现代转换以来对此理论予以合理分析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7.
李东阳诗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的诗论承袭了儒家诗教说,他的诗论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点,一是从儒家诗教说的观点出发反对诗歌创作上的模拟剽窃、务美求奇;二是从诗歌本体上阐发传统比兴声律,深化了比兴声律的认识;三是提出学、识、才的观点,论述了诗歌创作上的“因”与“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看,凤凰木花如朝霞一片 ——郭小川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当代诗歌美学中一个象生活之树一样常青的美学命题。在多年来的闭关锁国之后,我们今天要广开门户,欢迎海上来风,借鉴西方诗歌与诗歌理论的精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的同志对于民族诗歌和民族诗歌理论的传统,则一概斥为“保守”和“僵化”,“意境”论也在他们的反对之列。如孙绍振同志在《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中就说:“他们老是把我们的古典诗  相似文献   

19.
陈超,1958年生于太原市。1982年执教于河北师大中文系。主要著作有《生命诗学论稿》、《二十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上下卷、《当代外国诗歌佳作选读》上下卷。编有《以梦为马——新生代诗卷》、《中国当代诗选》、《最新先锋诗论选》等。“庄重文文学奖”,“河北十佳青年作家”、“文艺振兴奖”获得者。2005年《打开诗的漂流瓶——现代诗研究论集》获“鲁迅文学奖”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奖。  相似文献   

20.
晚唐五代的诗僧非常推崇诗歌,首先他们认为诗 歌是“经天纬地物”,是一门大业、伟业,并首创“诗业”一 词;其次,诗歌是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日日沉溺于读诗学 诗、写诗吟诗、评诗论诗,热衷于相互寄赠、索阅诗作,热衷 于请人题序或为人作序,热衷于组织诗社;另外,诗歌是他 们的第二生命,是他们死后的安慰和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