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新修改的《立法法》明确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使地方立法权从原先较大的市下放到设区的市,设区的市成为一个独立的立法层级。新的《立法法》赋予其立法权给设区的市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自2015年至今,设区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已4年多,在近几年的立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文章将以山东省设区的市为例,通过统计山东省4年多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的数量,分析研究山东省设区的市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根据四中全会精神,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根据修改后的《立法法》,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已下放到"设区的市"。过去只有省会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及经济特区所在市共49个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现在全国282个设区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权。从世界范围看,人口超过百万的城  相似文献   

3.
林瑛 《重庆行政》2019,20(3):59-6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为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地方立法权的范围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调整,从“较大的市”调整为“设区的市”,将省级以下具有立法权的主体从原有的49个扩大到288个(包括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设区的市具有地方立法资格,有利于设区的市通过地方立法解决本行政区域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和保护地方区域改革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3月,新修改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年7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焦作成为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之一。获得地方立法权,对于推进焦作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焦作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修订之后,我国设区的市即享有了地方立法权。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设立,实为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满足地方立法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地方治理的法治化,这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相契合。我国作为单一体制的国家,这种中央立法权逐步下放的路径,反映出我国分权体制改革的决心,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动地方的积极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立法体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随后修改的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使我国享有地方立法权的主体由原来的49个,扩大到了现在的284个。一、有限的扩容地方立法权主体扩大到所有设区的市,扩容的意义如下。(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土地制度改革、吸引外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并强调"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立法法修正案规定将地方立法权扩大到所有设区的市。到2016年7月,全国新赋予立法权的273个设区的市、自治州、不设区的地级市中,已有263个可以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从被赋予立法权,到能够立法、立良法、出精品,面临许多理  相似文献   

8.
<正>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2015年3月修改的《立法法》第七十二条,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和自治州地方立法权;其第七十七条,明确地方性法规案的提出、审议和表决程序,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地方组织法,参照《立法法》相关规定制定。经查询中国人大网的中国法律法规信息库,自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改之日至2016年9月18日,已有135个设区的市、自治州制定或修改并在中国人大网公布了立法条例或地方性法规制定条例(以下统称"立法条例")。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3月,新修改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同年7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决定,焦作成为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之一。获得地方立法权,对于推进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推进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具有重要意义,开启了焦作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篇章。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焦作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立法之要,首在得人万事开头难。特别是由于立法工作的政治性、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新获得立法权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5,(10)
<正>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立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立法法》的决定,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要求地方立法既可以根据城  相似文献   

11.
<正>4月24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市、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交流如何做好我省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准备工作。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伟根出席会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今年3月,修订后的立法法正式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座谈会上,已经开展地方立法工作多年的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介绍了地方立法工作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体  相似文献   

12.
正9月9日9月8日召开的第22次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信息显示,在新赋予地方立法权的273个设区的市、自治州、不设区的地级市中,备省、自治区已经确定可以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263个,占963%;尚未确定的设区的市也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据了解,目前已经确定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普遍设立了人大法制委员会和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已经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的市已经陆续开展地方性法  相似文献   

13.
正新《立法法》实施一年多来,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和相关市(州)党委、人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获立法权的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和延边州机构全部到位、人员全部到位,全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工作顺利起步,正在有序开展。省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做好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去年7  相似文献   

14.
<正>一、问题的提出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立法法》,此次《立法法》修改的一个重要亮点是赋予设区的市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享有地方立法权。该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相似文献   

15.
正地方立法制度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保障,地方立法权是地方立法制度的关键领域。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修订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毋庸置疑,这是地方立法制度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提高地方治理制度化、法治化,从而全面  相似文献   

16.
<正>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之一。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是我国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的一项新的创举,开启了地方立法新篇章。有了立法权,首先就是要立什么法的问题,也就是要选择和确定立法项目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立法项目安排的科学合理,这是每一个设区的市在立法开创阶段都要首先直面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3月,立法法修改,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1])。随后,各设区的市相继获准行使立法权并开始立法。经过几年运行,这一致力于缓解地方治理和发展中制度供给不足难题的立法体制改革实施效果如何?设区的市立法有何特点和规律?立法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都有待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并在理论上予以廓清。本文以《常德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立法全过程为样本,尝试对设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3月15日,《立法法》修正完成,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地方立法在设区的市层面上实现了主体扩容、权限收缩:一般地方立法主体从49个"较大的市"扩展到280多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以及全国人大批准的东莞、中山、嘉峪关和三沙等四个不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普及到了全国320多个地级行政区,成为全国普遍性享有的地方权力。与此同时,设区的市立法权限大幅度限缩,仅能对"城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正式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这意味着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将呈爆发式增长,如何提高设区的市立法质量就成为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行使地方立法权,对于设区的市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设区的市开展立法,尤其是对刚获得立法权的市而言,工作中的主要矛盾不是解决立法数量问题,而是立法质量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我们  相似文献   

20.
正新修改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有效满足了设区的市的立法需求,充分调动起各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立法法》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范围作了明确界定,体现为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这一规定出台后,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将上马地方性法规项目提上议程。在实践中,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